我在京都小住:又一場身未動心已遠的靈魂旅行

2020-06-09   娛樂胡扒醫

原標題:我在京都小住:又一場身未動心已遠的靈魂旅行

樂胡扒醫原創

作者|鄉土中人

編輯| 泡泡君、自然卷

現代的浮躁,古時候的安詳,這大概是每個人對現代和古代的認知。古時候浮躁和現代的安詳難免這種認知難免有些不恰當,正是這種不恰當反而讓人眼前一亮,人們思維的固化,是一種不好的現象。

如何突破制度式的思維固化的邊界,在電視劇、紀錄片、綜藝真人秀之間自由歡脫的穿梭跳躍呢?抱怨「如今這年代,電視劇是電視劇,綜藝是綜藝,紀錄片是紀錄片,類型的劃分已經變得固化、僵化了。」

《在京都小住》的有趣,就在它有意模糊了美食遊記、劇情片和紀錄片的界限。對京都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的傳承,表現得雲淡風輕,又沁入心脾。路邊隨便一家小鋪面都擁有100~200年歷史,只傳承三代的店鋪都不好意思自詡「老鋪」。還有店外擺一張長吧檯,客人各自買好酒後,就聚在一起暢飲談笑的酒鋪,所有「好味道」要以一種閒適的心情去自己慢慢尋。

《在京都小住》是一部治癒系寧靜的電影(也是劇情式旅遊宣傳片),但是好的菜品也需要調味品,這樣味道更沁入人心。電影也如此。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在東京生活的江東佳奈(木村文乃)為了照顧受傷的舅公(近藤正臣)隻身來到了京都,來到京都後,開啟了她心靈自由的重塑之旅。

這部電影不僅僅帶來的是京都旅遊指南和宣傳,也體現了在吃吃喝喝,閒逛閒聊之間,京都人不言語表的驕傲、不招人厭的自矜,不著一字的風骨盡現。從景點到人文,這中間分寸的拿捏,便是功力體現之處。

那在這部電影中不免有幾句金句也讓人盪氣迴腸。

1.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由你自己去摸索尋找 放下手機,聞著味道找,豈不是更好。找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是屬於你的自由。

若是沒有相同的經歷,只是將這句話一掠而過。當成劇情發展的對白罷了。

2.「明明一個超市就可以買到的東西」,為什麼要花時間一個一個去分別買.」

忍受都市病同時也享受現代化帶來的一切便利,並覺得有時也可以放下扛在肩上的包袱,去放空放慢生活,安靜下來,騎著單車,感受本土的氣息,感受每一次跳動熟悉著每一寸土地。

3.人生有三道,升道,降道,沒想到。

「我的人生全是敗筆。不過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是不是可以活得更簡單一些呢?你說是不是?想幹什麼幹什麼,幹著幹著,不就能發現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嗎?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快樂嗎?」這是劇中佳奈舅父說的話。

人生應當步履不停,而京都更適合你漫步遊蕩。

京都除了升道、降道外,擁有更多的是「沒想到」。

4.明擺的事沒必要說出來

明擺的事情沒必要說出來,是京都帶來的體貼和不知不覺的不言而喻。這樣的不知不覺,要大聲說出來,給我們每一個人一個回憶。

5.「晴」是喜慶的事情,需要精心打扮的去參與,也像是高級料理;「褻」是日常普通的日子,也像是隨便打扮就可以去吃的店。但是平民小店藏著意想不到的美味,今天的店,就是褻中的晴。

這樣的店,需要靜下心來去尋找,很有意思。生活何嘗不是?「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容易產生一種」生活總在別處「的錯覺。假如可以選擇,你想成為一隻隨季節遷徙的候鳥,還是固守一地的留鳥。

旅行因為短暫而變得迷人。有時我們離開熟悉的地方去挑選一個與原本生活節奏截然不同的地方,留駐時間也不宜過長——儘管新環境更容易轉換心情、刺激思考,可一旦接受了當地生活的規範與秩序化,我們的眼睛就很難在發現令人悸動的事物了。生活需要改變和激情。

安穩的睡去,安然的醒來,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不舍,盼再來。這次的離別,何嘗不像片中最後烤熟的點心蘸醬一樣,蘸了京都是生活體會而帶走呢。京都始終是那個京都,只是你的心是否還是那個心。

版權聲明:微信公眾號【娛樂胡扒醫】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娛樂胡扒醫】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果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