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2019-11-04     心之初婚姻情感挽回

父母對孩子最美好的期待,是希望他一生幸福快樂。

那麼幸福從何而來呢?一個神奇的研究——格蘭特研究,旨在尋找幸福的主要來源。研究者通過對268個人長達75年的追蹤,揭示了幸福的秘訣:友情和親情對幸福來說至關重要。親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能夠讓我們衝破人生的種種艱難險阻,並持久的享受幸福的甜美。

從這個研究可以看到:我們內心深處最大的幸福感,來自於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獲得幸福,就讓他學會交往和維繫友情吧。

在三歲之前,和父母的交往是嬰兒最重要的社交活動,嬰兒從中建立了依戀關係,獲得社會規則。

在三歲之後,和同伴的交往逐漸成為幼兒的主要活動,並開始對兒童的發展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作用。

兒童的同伴交往有什麼特點?

兒童和父母的交往是不對等的。父母比孩子擁有更多的權利,代表著權威。父母也比孩子有更多的責任,是撫養者和照料者。所以父母會慷慨滿足孩子的需要,努力去理解和接納孩子,在他哭的時候安慰他,在和他玩遊戲的時候逗他開心。

和父母的交往能夠是嬰兒獲得基本的社交技能,獲得勇於探索環境、敢於和他人交往的安全感。

而同伴交往的典型特點是雙方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權利。小朋友們不能控制你跟不跟他們玩,可是小朋友們也不會在乎你是不是肚子餓,或者你是不是不開心。或者說,從父母那裡得到想要的東西是很容易的,而要從朋友那裡得到想要的就不大容易。正是這種願望,促使孩子學會理解彼此的觀點,互相協商、妥協和合作。

因此,和同伴平等的交往,有助於兒童發展那些在父母和其他成人進行不平等互動的過程中很難獲得的社交技能和個人能力。同伴交往可以使兒童改進其基本的交往方式,發展和同伴交往的社交能力和適應性的社會行為模式,從家庭走向社會。

兒童從同伴交往中獲得了什麼?

1. 掌握與同伴交往的有效方式

許多父母會以為,孩子一進入幼兒園,就自然學會和同伴交往。其實不是這樣的。

有社交的環境並不一定就能出現社交的行為。有些孩子到了幼兒園之後,可能自己縮在個角落中,甚至躲在窗簾後面。在家裡父母會主動逗孩子玩,而在幼兒園裡,孩子需要主動去跟別的小朋友產生連接,才能建立起關係來。

這種連接方式,可能是分享食物:一個小朋友糖果分給小夥伴,然後他們就開始做好朋友了。也可以是分享玩具:我遞一塊積木給你,你送一輛小車子給我,我們就是好朋友了。

可是,兒童逐漸會發現,通過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的方式,得到的朋友是短暫的:昨天我給你東西,你就跟我做朋友,今天我沒東西給你,你就不跟我做朋友了。所以,兒童到4歲的時候會發現,我和某某能做好朋友是因為:我們都喜歡騎單車;我們都不打人;我們兩個能好好商量,共同分享;我喜歡他,他也喜歡我,我們一起玩會很開心。

此時,孩子就和小夥伴建立了心理上的連接:志趣相投,相互傾聽,相互理解和喜歡。這個時候,真正和諧的同伴關係就建立起來了。

2. 在協商扮演角色和遵守扮演規則中,學會妥協

幾個小孩子湊在一起,最喜歡玩的就是需要彼此合作的角色扮演遊戲。為了合作開展這種假裝遊戲,孩子們必須有情感上的承諾,必須建立起遊戲的規則,而且還要共同商量出讓彼此都滿意的劇本。在角色扮演遊戲中,他們開始放棄自己的一部分願望,滿足對方的一些需求,以此建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從角色扮演遊戲中孩子學會了和諧相處的技能:建立規則,遵守規則;在傾聽中感知和回應他人的需要,在爭吵中學會爭取和妥協。這些和同伴友善解決衝突的技能對於兒童以後發展成熟的社會事務處理能力非常有用。

3. 理解自己和夥伴的情緒,接受或者提供社會支持

同伴交往的社交情境,允許兒童表達那些困擾他們的情緒,理解自身和夥伴的情緒,接受或者提供社會支持。

例如,4歲的小兔子幹壞事被媽媽懲罰了,他就跑到樓下的小軒家門口,哭著說:「打死媽媽!」——在小夥伴面前,小兔子明確地表達對挨罰的悲傷和憤怒情緒。小軒打開門牽他進去,拿紙巾給他擦鼻涕,還拿零食給他吃——小軒理解了小夥伴的情緒,安慰他,還用美食來撫慰小夥伴受傷的心靈。

等到一個鍾後媽媽下來叫小兔子回家時,小兔子和小軒已經玩得很高興了——同伴之間的情感支持,滿足了小兔子被接納被理解被關愛的需要,化解了他的情緒危機,讓他很快調節到快樂的狀態。後來小軒挨罰的時候,小兔子也用理解和支持來回報他,兩個小傢伙成了同氣連枝的兄弟。

朋友作為社會支持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兒童面對成長中的挫折和困境,調節情緒,適應社會,促進發展。

怎麼促進兒童的同伴交往?

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同伴關係,通常都植根於家庭。父母能夠促進,也能夠抑制兒童的同伴社交。如果父母想要促進孩子的同伴交往,可以採用以下的方法:

1. 創造社交的條件

如果父母選擇的住所附近有適合兒童玩的公園或者小區花園,就給孩子的同伴接觸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例如,當父母帶著小嬰兒到公園裡曬太陽或者散步,就能夠認識很多同齡的玩伴。

當年幼的嬰兒還不會主動去尋找同伴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安排玩伴,或者鼓勵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就能夠極大的促進兒童的同伴交往。例如,如果父母經常帶孩子去跟親戚朋友家裡的同齡兒童玩,去參加幼兒園組織的春遊秋遊等社交活動也能夠幫助孩子和同齡人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

2. 引導兒童的遊戲活動

年幼兒童之間的遊戲活動並非都是愉快的。小傢伙們很可能才玩一會就開始搶玩具、打架、哭鬧。如果父母完全不管,可能會出現一個小傢伙拿玩具把玩伴砸得鼻青臉腫,或者把玩伴推到在地,摔得頭破血流的可怕結果。

如果父母命令孩子讓出玩具或者嚴格監控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可能會引發孩子及其玩伴的消極反應,使兒童覺得和同伴交完是麻煩而且不愉快的事情,兩種做法都會抑制兒童的社交發展。

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確保遊戲活動友好順利的進行,而不發生大的衝突呢?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而不干涉。

首先,父母本身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作為溫暖的、接納的陪伴者,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社交模範,在言傳身教中讓孩子學會社交技巧,並允許和鼓勵兒童運用在家裡獲得的這些技能去和同伴交往。

其次,當孩子和同伴交往時,父母可以在一邊偶爾看看或者作為安靜的守護者,但不要經常去干涉兒童的活動,對於兒童的衝突不要太緊張或者計較得失,要讓兒童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除非兒童的行為會傷害自己或者他人,才需要父母介入。即使父母介入了,也不是直接對孩子生氣或者處罰孩子,而是要傾聽孩子,尋求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

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lLjN24BMH2_cNUgu4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