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多維
近日,法國高科技企業阿爾斯通集團前高管、《美國陷阱》作者皮耶魯齊(Frederic Pierucci)披露美國利用《反海外腐敗法》打擊美國企業競爭對手的內幕。
北京時間7月31日,據《環球時報》報道,皮耶魯齊表示,阿爾斯通是前車之鑑,對於不斷成長壯大的中國企業,想在全球市場經營就應該了解全世界的反腐敗法規,避免落入類似的「美國陷阱」。
2013年4月,時任法國阿爾斯通集團高管的皮耶魯齊在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並起訴,理由是其涉嫌阿爾斯通在印尼投資的一個腐敗案件,直到2018年9月他才重獲自由。阿爾斯通公司被罰款7.72億美元,同時該公司的能源業務被美國通用電氣收購。
皮耶魯齊表示,阿爾斯通是一個特別鮮活的例子,阿爾斯通事件之後,有些企業發現,在一些國家,似乎不行賄就完全拿不到項目。為了規避這種風險,企業乾脆選擇不去這些國家。因為和拿項目比起來,公司被肢解的代價更高。
他還將親身經歷寫進《美國陷阱》一書。5月27日,他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美國陷阱就是美國利用法律作為經濟戰的武器,削弱其競爭對手,有時是為了低價收購競爭對手。
皮耶魯齊強調,真相路人皆知,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美國將法律作為經濟對壘的武器的事實。所有國家都應團結起來,抵制美國的單邊主義。
此外,他向中國企業提出一些建議。他表示,對於中國企業來講,如果要在海外做業務,首先就應該了解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反腐敗法規,在自己的企業內部建立起嚴格的合規系統。對於企業內部風險比較高的人員,比如銷售、採購或者區域高管、海外分部經理等,要進行培訓,讓他們意識到,在全球有許多針對腐敗行為的法律法規。
其次,當跨國企業來到一個新市場,可以利用當地諮詢公司,了解做生意的規則。對於企業海外併購來說,需要特別注意調查這家企業過去使用的諮詢公司是否有潛在風險。
此前,外交部亦提及阿爾斯通事件。當時發言人陸慷在回答有關美國打壓華為的提問時說道,絕大多數國家都對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前車之鑑記憶猶新,對美國動用國家力量打壓他國企業、干擾市場運行、阻撓他國互利合作的行徑始終保持高度警惕。
外界將阿爾斯通稱之為法版華為,但從官方和輿論的反應來看,華為不是阿爾斯通,中國不會輕易束手就擒。《人民日報》、新華社,甚至是《新聞聯播》都曾力挺華為,並始終強調科技自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