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境內,松峰山是金、清兩代道教聖地,清代稱為東北八大名山第一景觀,許多勝景都伴有典故。這裡山險石奇、洞幽水妙,有著天降仙境之美譽。這裡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俗風情,厚重的道教歷史文化,淳樸的鄉村特色。1984年被林業部確定為自然保護區,為森林生態型自然保護區。1986年12月17日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松峰山是金代皇室避暑、狩獵的園林,至今仍有曹道士碑刻、拜斗台、石刻圍棋盤、金源太虛古洞等遺存。清代以來被稱為東北八大名山第一奇觀。松峰山海拔627米,由主峰煙筒峰和形態各異的乳頭峰、獅張嘴峰、棋盤峰、石景峰等群峰組成。主峰俗稱煙筒砬子 ,陡峭險峻,支峰狀似雙乳,自古有金源乳峰之稱。北山五峰並峙,怪石林立,相映成趣。山上林茂草豐,山頂有許多突起的環峰。在風景秀麗的石景峰下,尚存兩座 清代道教建於嘉慶年間的古廟遺址,這就是海雲觀和藏經樓。此外還有拜頭台、山泉井、石寶、老道觀及當年道士對奕的圍棋盤等古蹟。山腰有天然石洞,洞內有"松峰山太虛洞"刻字,並有若干石碑。
景區看點;太虛洞,位於松峰山主峰山腰處,俗稱"穿心洞"。是金代最初的道觀和道教活動場所,金代道士蕭抱珍就曾在洞中修煉。該洞原為一個較大的自然岩洞,後經人工修鑿,成為穿山石洞。洞長17.5米,洞高2.64米,寬3.27米,前口略大,洞內稍彎曲,呈"S" 形。洞口上方岩壁上刻有"松峰山太虛洞"6個大字,其下刻有兩行小字,已殘缺難辨。洞內原有4通石碑,其中1通為曹道士碑,現藏於金代道教博物館;另1通為清代刊立的記述海雲觀歷史的石碑,於"文革"中遺失;其餘兩通為民國時期刊立的"永垂不朽" 碑和日偽時期刊立的"傳流萬古"碑,尚存洞中。"永垂不朽"碑已殘斷,碑陽為偽康德二年(1935年刻的捐款碑記,碑陰為清宣統三年(1911年)海雲觀監院報捐學田文並批。此碑碑陽文字為利用宣統碑改刻。"傳流萬古"碑刻於偽康德二年(1935年,已殘斷,碑陽記載王教參建觀修行,碑陰刻始祖王教參及六代弟子101人。前後洞口原有石砌台階,洞後台階於"文革"中拆除。為保護遊人安全,1986年在後洞口安置了鐵扶手。
曹道士碑;是金代承安四年(1199年)門徒弟子為在此修道並羽化的曹道清刊立的,漢白玉雕刻。碑額損壞,僅存篆書"曹道士碑"、"崇"、"建道"幾字。碑身高1.03米,寬0.65米,厚0.13米。碑陽四邊刻卷草紋,正文12行,每行25字,記述了曹道士的生平事跡;碑陰刻立碑者題名14行,共34人。碑文為楷書,字體清秀,個別文字已漫漶不清。下有花崗岩雕刻的束腰蓮花碑座,已殘。該碑是黑龍江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有關金代道教的碑刻,對研究金代歷史及道教文化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可惜於日偽時期損壞。海雲觀;位於松峰山主峰下一處較平坦的地帶,是清道光年間道士王教參在金代廟宇廢墟上重建的道觀。日偽時期被日軍炮火炸毀,經1981年、1986年兩次維修,恢復了正殿和藏經樓。正殿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面闊3間,進深3間,面積約80平方米。觀前有木質走廊,與觀同長同高,寬2.8米。觀內塑有神像。藏經樓亦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面闊1間,進深1間。門臉處有女兒牆,牆高2米,通高5.28米。
圍棋盤;位於太虛洞上部的棋盤峰上,為金代道士弈棋休息之所。棋盤峰為一巨大方石,因刻有棋盤而得名。棋盤刻於方石正中,為邊長62厘米的正方形,縱橫各19格。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棋盤刻痕已稍顯模糊。棋盤兩端可各坐1人,北側再無屏障,距地高約50米。
拜斗台;位於松峰山主峰頂上,是金代道士參星拜斗之所。該台為一塊頂部面積約10平方米的巨石,台上原有石桌。台下小路曲折陡峭,為保護遊客安全,1986年為小路鋪設了石階,並設置了鐵扶手和鐵護欄。
天井;位於太虛洞與拜斗台之間的天井峰頂端巨石角上,為金代道士飲水養生之所。天井峰因上有天井而得名。天井為一個比鵝蛋略大的橢圓形洞,深約20厘米。傳說天井中的水四季不絕,每年端午節時有明目神效。因此,每逢端午節,周圍百姓蜂擁而至,爭相飲用。
石室;位於太虛洞東側100米的山腰平緩處,為金代道士供神位之所。石室依山而建,由方石和條石砌成,長5.2米,寬2.6米,高2.6米,有石樑3道,其上有石脊3層。室門處牆壁已坍塌。石室頂部覆有約30厘米厚土,靠近門面處長了一棵榆樹,樹根左右分開,緊緊圍住屋頂。石室前有一水井,內多泉水,四季不斷。
黃經壇位於太虛洞北200米處,是金代道士祭祀天地和超度亡靈之所。該壇為一塊大岩石,四周裸露,頂部有樹木花草。岩石北部刻有"黃經壇"三字。
道士墓;位於松峰山西部山坳林木間,是清代在此修行並羽化的道士之墓。道士墓原有200多座,均為石墓,一部分在日偽時期毀於日軍炮火,剩下的在"文革"時期被拆除殆盡,拆下的石料被用來修建校舍。1986年山河鎮(今松峰山鎮)政府收回部分石料,在道士墓原址重建了8座石墓、6座磚墓。磚墓均為四邊形建築,而石墓則有四邊四層、四邊六層、四邊八層、六邊七層以及圓柱體幾種。一號墓比較完整,墓前有碑,字跡清晰,是海雲觀第五代弟子祖至剛之墓。其他墓有的無碑,有的有碑但字跡模糊,無法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