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我們的殲8II戰機「八爺」,軍迷們大多有自慚形穢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很多軍迷認為,「八爺」只知道往前沖,在機動性方面落後時代太多了。確實,「八爺」這種設計當時受制於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如美軍同時代的戰機更先進一些。但是,其實殲8II戰機的氣動布局,堪稱同時代頂級氣動布局,高空高速性能十分強悍。甚至因為氣動布局占盡優勢,當時在我們的計劃中,「八爺「可是要與F22戰機一決高下的。
在殲8戰機剛剛誕生時,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我們模仿並放大了米格21戰機,這個完全是不懂軍事的。但是,到了殲8II時代,我們的氣動布局完全不一樣了,用開掛來形容殲8II戰機的氣動布局變化也不為過。提到殲8II戰機的設計,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顧誦芬,時任殲8II戰機氣動設計組的組長。其實早在殲8II戰機項目開始之前,顧涌芬就已經在氣動布局領域耕耘了20年時間。顧老對殲8II戰機的氣動布局設計,真是用盡了心思。
首先一點,殲8II戰機從殲8戰機的機頭進氣進化到了兩側進氣。看似簡單的改一下位置,其實裡面的門道是非常多的,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使用機頭進氣,只不過是用調節進氣錐來改變氣流量,但是,到了兩側進氣時,必須考慮附面層的氣流問題了。而在這點技術上,當時我們是一片空白。從表面上來看,殲8II戰機好像只是加了一個附面層擋板,簡單地隔離了一部分附面層的氣流。但其實真正的情況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附面層擋板,與普通戰機上的設計不一樣,它的位置比進氣道的高度要高出不少。
而且殲8II戰機的進氣道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方形設計,而是採用了漸變設計。大號附面層隔板,外加漸變進氣道的設計,讓空氣減速能力進一步降低,對於殲8II戰機的高速飛行掃清了障礙。其實這個是沒有辦法的,我們的發動機落後,就必須做一些額外的工作,來彌補發動機功率不足的問題。發動機不給力,那就拿氣動布局來湊,殲8II戰機設計的「小心思「就體現出來了。
殲8II戰機的發動機噴口周圍,也加上了一個小型擾流板,可以擋住水平尾翼產生的氣流擾動。所以,殲8II戰機發動機氣流始終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中,也就讓戰機能相對操作起來更加容易。其實這個設計是獨具特色的,一直到今天的殲10和殲20都在使用。
當然,在改進潛力上,就像今天的殲20戰機一樣,殲8II戰機的進氣道也可以改成DSI進氣道的樣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隱身性能,更為關鍵的是,不會因為進氣道的改變而影響氣流進入發動機,並且還能保留隨時靈活調整進氣量的功能。所以,殲8II戰機的進氣道設計,是非常前衛的,一直到今天也能被稱為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