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上海第一高樓硬剛17級颱風,全靠一顆球

2019-09-17   初中物理化學

半個月前,沿海的社友們都感受到了 17 級颱風「 利奇馬 」的肆虐。

為了抵抗這強力的颱風,新京報還讓「 最有分量 」的記者對颱風登入上海進行了一線的報道。


和銀幕上虛假的「 上海堡壘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大家知道了誰才是真正的上海堡壘。


不知道社友們有沒有關心,每次颱風登入,上海的這些高樓們是如何抵擋這些毀天滅地的自然災害的呢?


眾所周知啊,上海的這些摩天高樓們由於結構的影響,它們在颱風來臨的時候是非常危險的,高空中颱風呼嘯,而摩天大樓大概只能在颱風中瑟瑟發抖了。。。


可是這些摩天高樓卻總能在颱風中全身而退。


其實吧,這些大樓在設計之初就早就考慮到了類似颱風或是地震這樣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了。


它們在大樓里安裝了一個叫做阻尼器的防颱風神器,上海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就安裝了一個我國自主研發的電渦流擺式調諧質量阻尼器——「 上海慧眼 」。


別說這個「 上海慧眼 」長得挺好看的。。。


它被安裝在大廈的第 126 層,由吊索、質量塊、阻尼系統和主體結構保護系統四個部分組成,足足有 1000 多噸重。


那麼這個「 上海慧眼 」是怎麼抵禦颱風的呢?


其實原理很簡單:當強風來襲時,阻尼器的質量塊由於慣性會產生一個反作用力,使得阻尼器在建築受到風作用力搖晃時,發生反向擺動,從而起到減振作用。


下圖模擬了帶阻尼器的大樓和沒帶阻尼器的


下面兩個積木建的大樓,一個是安裝了微型阻尼器的,一個則沒有。


當地震或是颱風來臨的時候,安裝了阻尼器的積木大樓穩如老狗,而另一邊的大樓已經搖搖欲墜了。。。


如果還不明白,我們再舉個例子,颱風中的大樓就像一艘遇上了巨浪的小船,當巨浪從一側來襲,船上的人就會朝小船晃動的反方向移動,來抵消巨浪的衝擊力,取得平衡。


小船就是大樓,而阻尼器的作用就是船上的人。


而這次「 利奇馬 」的來襲,上海中心大廈的阻尼器也開始了工作,這次的超強颱風讓「上海慧眼 」的擺幅大約在 50 厘米左右。(上海慧眼的極限擺幅在 2 米左右)


而阻尼器這樣的裝置,在沿海城市的摩天大樓中都有安裝。


2004 年建成的台北 101 大廈也同樣在 87 層和 91 層之間安裝了一個重達 662 噸的風阻尼球。而這個阻尼球也是第一個提供參觀的阻尼器。


整個球體由 8 組 90mm 直徑的高強度鋼索,透過支架托住球體質量塊的下半部。透過支架托住球體質量塊的下半部,將 660 噸的阻尼器懸掛起來。


而它的作用和「 上海慧眼 」大同小異,同樣也是在颱風來臨的時候,為大樓提供一個反向的作用力,讓大樓能在大風中保持住平衡。


而廣州的第一高樓「小蠻腰」廣州塔也同樣安裝了類似阻尼器的裝置。


不過廣州塔的處理方案明顯更加聰明:與其讓這塊幾百噸重的阻尼器就這麼閒著,那不如把阻尼器做成一個消防水箱。


在廣州塔頂層的安裝了兩個各 540 噸容量的鐵質消防水箱,水箱下面裝有軌道並帶有控制裝置。


水箱平時當阻尼器用,當塔身晃動時,水箱受計算機控制向反方向滑動以消除塔身的晃動。


而一旦建築發生了火災,在外部消防無法到位時,這兩個水箱可便可以承擔兩個小時的噴淋滅火任務,畢竟裡面足足裝了 540 噸的水。。。


運用非常簡單的原理製造出來的阻尼器,卻成了摩天大樓們應對颱風以及地震時的秘密武器。


有時候簡單粗暴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吧,比如體重就是你應對颱風的最好武器。

來源:機械前線,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