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能立功!建國初期南方的「打虎除豹」運動是怎麼回事?

2019-10-15   國史拾遺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憶昔》,杜甫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回憶當年開元盛世,唐王朝最強大、最富庶之時的國家氣象,其中有一個就是國家的道路上都沒有豺狼虎豹這種隱患,老百姓可以放心出門,不用挑選良辰吉日。

筆者先用這首詩做個引子…

在今天的我們看到這個可能是一頭霧水吧:你說你回憶當時官家倉庫里多豐足,老百姓生活多富庶,城市多繁華,這咱們都能理解,你回憶道路上碰不到猛獸,這…

現在我們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現在要是在哪個地方發現野生老虎,別說是在人煙富盛的地方,就是深山老林,那在中國都是大新聞,大喜事,大家應該還記得當年震動全國的「野生華南虎照片事件」吧。

現在要是有老虎,那國家是重點保護,要是發現群體生存的野生華南虎,沒得說,附近居民全部遷出,劃自然保護區…

但在古代可不是這樣,其實虎患一直以來其實都是基層人民的大問題,你去翻翻中國一些州府縣(尤其是南方)的地方志,猛虎傷人之事是比比皆是…

「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樓上屋,浮水登船。此古所未聞,聞亦不信」——歐陽直《蜀亂》。

也正是如此,古代能打虎的人是普遍受崇拜的,這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武鬆了,雖然這是個小說人物。

無論現在老虎是多麼珍貴,毫無疑問,在古代,老百姓絕不會把老虎當成寶貝一樣看待,古代,老虎對於百姓來說那都是大隱患,稱為「虎患」!

別忘了,古代農業時代生產力很有限,中國人口一直到北宋才突破一億,清朝時期最多也就四億,所以自然風貌還沒有破壞的這麼明顯,而且那已經是封建社會人口極限,老百姓被迫擠到山溝溝里搶耕地,這樣自然會和老虎起衝突。

但是近代工業化後,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很多野生動物就慢慢滅絕了,比如日本狼。

日本狼,1905年滅絕

但是中國情況特殊,大家知道,中國近代史很坎坷,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了,歷史發展才步入正軌,但這個時候中國是一窮二白,新政府立志要建設強大的國家,對基層的統治力大大增強,同時大規模工業化開始!

新政權要保衛人民,這個時候,危害老百姓的猛獸自然也成為打擊對象,於是,大規模「打虎除暴」運動開始了!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利用國家機器大規模打擊猛獸!

1950年前後,中國政府進行了全民性質的以消滅老虎和豹子、野豬等危害農業生產為主題的打虎除豹運動!

這對於一些野生動物來說可不是什麼好消息。1940年代在全中國仍然有約4,000隻華南虎,其實這相比古代已經很少了,畢竟農業時代的擴張已經大大破壞了華南虎的生存環境,比如拿四川來說,明末清初四川因為受到慘重戰亂,老虎成災,歷史記載「虎豹形如魑魅饕餮,穿屋逾顛,逾重樓而下,攫其人,必重傷且斃,即棄去,又不盡食也」,而到了清末,四川人口暴增,大量森林灌木被開墾為耕地和城鎮,「虎患」被消除。

20世紀中期,華南虎活動中心是在南嶺地區,經過大規模「打虎除豹」,1976年中國野生華南虎數量降低到200隻以下。1976年後,這一行動立馬剎車,我國立法禁止捕殺任何野生虎。但直至1986年,中國各地仍陸續有獵捕華南虎的現象(這個時候屬於偷獵了,別忘了老虎的虎皮,虎骨在中國都是有特殊市場的),於是,野生華南虎基本就滅絕了。

筆者家在江西北部,祖父回憶他小時候便吃過虎肉,這便是當時家鄉民兵、獵人打死老虎後,剝皮後留下的副產品。

豹子也一樣,中國僅僅山西一省在20世紀60年代就捕殺1750隻華北豹(山西幾乎是當前華北森林環境最好的地區)。

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各地都出現了不少「打虎英雄」,他們因為打死老虎數量多而受到了政府表彰。

但是現在同樣的,豹子也成了保護動物…

該如何評價「打虎除豹」運動呢?當然,為了瀕危的老虎和豹子而痛心,這一點大家都一樣,完全可以理解,當年那場運動或許的確有不當之處。但是,若是僅僅憑藉此事就對「打虎除豹」大加批判也不可取,畢竟,虎豹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也是事實,當時政府為了保護人民進行這一場運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的政府能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建立保護區保護虎豹,沒有這個條件。

給大家截一個很老的新聞看看,在一些政府能力不強的地方,老虎仍然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有極大的隱患,我想大家都不想生活在這種區域對吧。別忘了,現在在南亞等地,虎患仍然存在。

其實,從宏觀歷史來看,這也只是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憾事罷了。這種憾事,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