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經歷罕見冬汛後,水位轉為下降狀態,湖洲變成萬畝「草原」,一片綠意,牛羊成群。截止2016年3月6日18時,鄱陽湖標誌站星子水位為9.85米,低於該站10米枯水點位。
由於受季風性氣候的影響,鄱陽湖進入枯水位期,大片河灘裸露在外,很多船隻因此擱淺。隨著氣候的逐漸回暖,裸露的河灘上也長出不少青草黃花,因此從遠處觀望,鄱陽湖就變身成了萬畝「草原」,綠意蔥蔥,春意正濃,成群的牛羊在河灘上吃草,天氣不錯的話,還有很多遊人在綠草上玩耍。
鄱陽湖為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僅次於青海湖的第二大湖,也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中國最大的「大陸之腎」,但是如果鄱陽湖的枯水期水位偏低,就會嚴重影響沿江、沿湖的工農業和生活取水。
而近幾來,鄱陽湖的面積也在逐漸縮小,1954年鄱陽湖洪水湖面(21m水位)是5050平方千公里,1957年為4900平方公里,1976年洪水湖面近為3841平方公里,短短22年間,湖水面積減少1209平方公里。而且,直到現在,鄱陽湖湖面面積一直在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