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成為戰場?博士媽媽出口成髒懟出了什麼真相

2019-12-15     長安觀察

這兩天,一位博士媽媽火了。事情的緣由是,孩子所在班級的家長群,某些家長閒聊喝酒,其忍無可忍破口大罵,對方毫不示弱立馬回懟。據稱,雙方罵戰持續近4個小時,期間污言穢語、人身攻擊頻現,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孰是孰非,網上爭議一片。有人力挺女博士,直呼「罵得好」,家長群里閒扯淡、聊喝酒,不合時宜、太失分寸;有人則怒批這位媽媽拿博士學位擺架子,以「引進人才」「名校學歷」等炫耀,且言語過於粗俗。兩種觀點激烈交鋒、各執一端,令「家長群」再度成為話題焦點。

隨著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廣泛應用,家長群成為學校與家長、家長與家長溝通的標配方式。學校發布通知、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反饋訴求,都能實現即時互動。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日益活躍,「么蛾子」也與日俱增。炫富、曬娃、投票、打廣告等現象還只能算「常規操作」,如上述一般的家長互懟也不少見,乃至家長老師惡言相向的消息亦時有耳聞,虛榮、浮躁、暴戾之氣等潛滋暗長。

換言之,這次「博士媽媽」與「聊酒媽媽」的衝突,只是家長群「眾生相」的一種極端折射。我們固然可以代入自身的角色定位,為某一方的觀點站隊,但跳脫出來就會發現,它依然是一個如何在家長群文明發言的問題。

必須看到,因搭建多人共享社交平台而備受推崇的微信群、QQ群,如今早已超越幾個私交好友的「密室交談」,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個公共輿論場所。這決定著,一方面,大家的年齡、經歷、個性、職業狀況和生存狀態各不相同,彼此間的思維方式、溝通方式都會有差異,矛盾在所難免;另一方面,也更加提醒參與其中的人,就像在其他公共場所行為處事一般,也要注意行為邊界,以不妨礙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為前提。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給孩子以良好的示範,無疑「家長群」是一個試驗田。與此同時,當家長群的公共性愈發突出,為其套上「金箍」刻不容緩,建立良性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據悉,目前不少中小學幼兒園紛紛頒布規定,如上海靜安教育局發布《靜安區中小學班級微信群建設公約》,青海西寧城西教育局出台《家校網絡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等。營造良好的聊天環境,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必須儘快學會自我約束,嚴格遵守一定之規。杜絕更多「辣眼睛」,清除許多「髒言語」,孩子們才能在家校共建中健康成長。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JLGCG8BMH2_cNUgGt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