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菱汽車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五菱是迄今為止國內銷量最好的國產品牌,我們所熟悉的五菱之光、五菱宏光、五菱榮光等等都成為了「爆款」。
故事還要從62年前說起,那時候的五菱還是一家動力機械廠,主要生產干農活用的拖拉機,柳州動力機械廠成為了當時全國八大拖拉機廠之一。
那個年代,小汽車還沒走進人們的生活里,很多人能看得到最有現代化的產物就是拖拉機了,因為那時候許多地區耕田還是使用水牛拉耕,隨著社會的變化,五菱也曾生產過縫紉機及棉織機等產品,不過始終達不到當初生產拖拉機的輝煌時期。
到了八十年代,正逢國家建設關鍵時期,國內許多商用車製造廠就像春雨過後的春筍一樣拔地而起,五菱的高管看到了這個時機,決定帶領全廠進行轉型,生產汽車!
那時候國內造車的經驗基本為零,起步都是靠「模仿」,引進日本微型車,靠技術人員拿著皮尺去丈量,靠手工敲打鈑金件,嘗試自己去生產一輛汽車。
1987年的時候引進了日本三菱汽車技術,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款車型最初的模樣,直至後來生產的PN微卡、微面依舊保持了一些當年的設計。
自苦寒來梅花香,國內沒有哪一家車企剛起步之時沒有吃過苦,現在的成功都是從泥潭之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至今依舊在服役的二十年經典平民老車
眼前的這輛五菱微卡誕生於九十年代,那個年代的轎車皇冠、佳美、桑塔納、捷達等著名車型都是許多人心中的夢想,那時候購買一輛轎車所需要的財力與勢力都不是現在能比的,最平民的我想就是眼前這輛來自柳州五菱的微卡車型了。
1995年,五菱汽車年產銷量達到5萬輛,依稀記得那時候的五菱幾乎都是以藍色為主打顏色,眼前的這輛老車原先也是藍色車漆,後期翻新過程中主人將此噴成了現在的顏色。
方方正正規規矩矩是那個年代汽車產物特有的特徵,也是最受國人喜歡的設計風格。這款車架在五菱微卡生產線上沿用了很久,這款早期車型採用的是正方形的前照燈設計,造型就像那會家裡面的「大屁股」電視機一樣。
轉向燈與示廓燈單獨設計在錢保險槓上,旁邊是霧燈,那會的汽車霧燈幾乎都是標配,不像現在許多廠商都減配了。
這輛報廢的五菱微卡已經閒置多年,本來早就該拖去拆解廠了,畢竟作為車主自己的第一台車,內心多少還是有些不舍,它的主人從事養殖行業,索性就簡單翻新了一下,在自己的養殖場裡使用。
別看外表破破爛爛的,在二十年前也是一條響噹噹的「好漢」,二十年前能有一輛摩托車就已經是一件很威風的事情,有這麼一輛可遮風擋雨四個輪子的車,往街上那麼一停就能吸引不少眼球。
雖然外觀精神面貌不怎麼樣,但是仔細看它的大梁車架結構卻還依舊那麼完整,沒有出現大面積腐蝕銹穿現象,質量可比2010年那一批PN微卡要來得好。
既然要作為養殖場裡的工具車,車主對於漆面修復沒有過高的要求,但是在底盤、制動、轉向等涉及到安全性的問題上卻相當細緻。
這台二十多年前的汽油發動機依舊正常健康的運轉中,為了更好啟動車輛,車主對啟動馬達和蓄電池進行了更換,全車的輪胎及制動盤都保持一個較好的狀態。
底盤狀況比想像中的要來得略好一些,沒有布滿油污,也沒有那麼銹跡斑斑,所有的部件僅僅只是看上去精神狀態不佳,運轉起來卻還是那麼的順暢。
當然這組二十多年沒有更換過的鋼板彈簧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彈性,鐵質油箱也破洞好幾處,車主用簡易的PVC材質修補。
柳州五菱早期的後視鏡都是採用這種設計,直至2000年柳州五菱與上汽集團成立合資公司,這款平民的微型車品牌從此也走上了合資的道路,坐上了微型車市場的頭把交椅。
中控設計與外觀呼應上了,採用的都是方方正正的線條,方向盤早已磨損得不成樣子,車主採用簡易的「修理方式」,用黑色電工膠布進行了繞裹。車上的鼓風機及收音機經久未修,能夠正常使用的電子設備就剩雨刮器與燈組開關了。
為了不影響乘坐體驗,車主還為此加裝了一套並不合適的座套,這輛老舊的經典車型至今以著工具車的身份為它的主人繼續發光發熱,最原始的駕駛機器。
筆者有些懷疑其行駛安全性,不過車主言道每次運輸飼料路程也不過短短三四百米,有這麼一輛車運輸總比人力推車來得輕鬆吧。
貨廂保護得較為完好,在原基礎上加裝了一層防滑花板,能夠勝任養殖場裡的運輸工作。重新購買一部工具車成本太重,畢竟家裡還有一台廢棄的五菱微卡,稍微修整修整就能勝任這項不用上路的工作。
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輛行駛在深山養殖場裡的「活化石」,如果換成一個熱愛收藏經典老車的玩家手中,將此精心修復一下,它的精神面貌一定要比現在好得太多。
從它身上也看到了五菱在微型車領域成功的關鍵因素,質量可靠,價格還便宜,二十多年過去車上的機械部分依舊能夠正常運轉,結構簡單易維修這也是適合平民用車的一大優勢。
任何一款車,都有它所能滿足用戶的剛需,不管價格高低,只要它能夠勝任用戶帶給它的「任務」,並且為此能為它的「主人」帶來收益,那麼這就是一輛適合你的好車。(文/卡家號:小盧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