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容易情緒化怎麼辦?建議父母試試這2招

2019-09-29   大寶的小海疼

想必所有的父母都曾被孩子的無理取鬧搞得焦頭爛額,平時孩子乖乖聽話的時候,家庭氛圍也是一幅母慈子孝的畫面。而在每次勞累了一天下班回家或是做了一天家務之後,看著無比鬧騰的孩子,實在是令人忍不住想發脾氣。

而這個時候,孩子就可能因為我們的幾句話,而表現出哭鬧,難過,生氣等多種情緒。很多家長在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表示不解的同時,只能用強硬的態度讓孩子閉嘴。

事實上孩子經常鬧小脾氣的行為,是一種自身情緒控制能力不佳的表現。作為家長,我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不應該採取非常不耐煩的態度,而應該採用科學的手段積極的引導孩子,從小培養他們的情緒控制力。

孩子變得情緒化的原因

要想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情緒控制力,我們就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分析自家孩子為什麼會經常容易情緒化。

  • 自身性格

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性格特質,這些特質,在很大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外向,而外向型的性格,造就他們比較喜歡無所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這種行為在外界看起來就是非常情緒化的。

  • 心智不成熟

年齡因素則是導致孩子情緒化的客觀原因,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明白,不可以成人化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孩子的天性就是感性的,幼稚的。他們自然會因為外界的一點小小刺激就大呼大叫。

  • 父母的情緒影響

當然孩子的情緒化也來自於父母情緒的影響,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辦法心平氣和的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出現一點錯誤,就對他惡言相向的話,那麼長期受到這種刺激的孩子,就很容易表現出情緒化的特點。

畢竟孩子在應對外界壓力的時候,並不會像成人那樣冷靜應對。而父母的不耐心與煩躁,對他們來說就是巨大的心理壓力。當看到父母煩躁的表現時,孩子內心會驚慌失措,他們沒有其他方法來排解自身的情緒,只能通過哭鬧來緩解內心的焦躁不安。

  • 缺乏科學引導

孩子身心上的良好發展,都離不開父母、社會的科學引導。沒有天生就非常成熟的孩子,在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們只關注孩子智力上的發展,而忽視孩子在心理方面的成長。

很多孩子可能從小就給人非常聰明的感覺,但是這些孩子們卻非常容易生氣和難過,這就是因為他們缺乏良好的科學引導,從小就沒有一個很好的情緒控制力。

理解情緒反應的機制

為了科學的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控制,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情緒反應的科學機制。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的情緒都會通過以下的方式產生:

1 遭遇情景

我們會首先遭遇一些情境或事件,比如孩子們在與我們交流的過程中突然遇到了急躁的情緒反應,或者突然遇到父母禁止他做某項事情的決定。

2 對此情景抱有的信念

在遭遇到這些情境以後,通過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我們的心理將會產生一定的變化。比如,我們對待一些生活中的挫折,有些人會不以為然,有些人則會覺得,這會對我達成執行目標造成巨大的影響。這些都是通過我們過往的認知而產生的對這些情景的態度,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信念。

3 產生情緒

基於我們對待情景的態度,我們的心裡會最終產生不同的情緒。比如那些面對困難感覺無所謂的人,他們的情緒可能保持比較平靜的狀態,而有些越挫越勇的人,他們對於困難這種情景將會產生興奮和鬥志勃勃的情緒,而對於那些具有畏難態度的人來說,面對困難他們將會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

懂得了情緒反應的機制,我們就可以根據這種機制來有效地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 設身處地的了解孩子所處的情境

如果家長朋友們在自己認真工作的時候,突然有人凶神惡煞的告訴自己:「你不要工作了,現在馬上去睡覺。」想必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情緒一定非常煩躁,畢竟我們的工作很有可能還沒有完成。

這一情景與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的玩著遊戲,卻被家長態度強硬的要求去睡覺的狀況一樣。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可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一個玩具拼裝好,但是卻被家長無情地打斷了,自然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反應。

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孩子所處的情景,我們自然就不會非常強硬的要求他去睡覺,而是會首先問他們:「寶寶你還要玩多久呀?是不是感覺這個玩具還沒有拼好呀?現在已經很晚了,要去睡覺咯。」

  • 嘗試改變孩子面對情景的態度

很多孩子並不會明白家長的要求與指責,是出於對他們的愛意。他們只會覺得父母的這種行為對自己是一種傷害,在這種人之下他們自然也會產生非常牴觸和憤怒的態度。

與此同時,他們在面對一些負面的事件,例如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社交生活中的挫折時,也會產生諸多的負面情緒,當我們觀察到孩子可能陷入這種情緒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這樣問孩子:「你為什麼不開心了?」「什麼事情讓你感到難過呢?」得到了孩子的回答後,我們就可以內心的進行溝通,告訴他們在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努力的想辦法去解決它,事情就會變得很好。而如果我們只是感到憤怒和傷心,我們就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引導孩子擁有平靜的心態

在改變了孩子面對事情的態度後,他們自然就會依據對於情境的態度,而擁有良好的情緒。

當然,這樣的引導方式並不能完全讓孩子沒有任何的負面情緒。畢竟不論一個人再堅強,我們也會有難過的時候。所以除了這些方式之外,我們還要引導孩子積極的運用自己的理性思維來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來引導孩子。

  • 同理心方式

當我們下次看到孩子再發小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這麼告訴他:「寶寶,你知道嗎?你這樣的哭鬧會讓媽媽心裡覺得很難受。下次為了媽媽,你可以不發脾氣了嗎?」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孩子站在家長的角度上去看待自己的行為,從而建立孩子的同理心,激勵他們下一次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建立激勵機制

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獎勵來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力,下次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如果他能夠很好的控制住自己,我們就給他一些實物的獎勵,例如帶他吃一點好吃的,或者給他買一些玩具。當然,這種說辭千萬不能是一句空話,下次孩子在表現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遵守諾言。

以上就是給大家帶來的,關於如何提高孩子情緒控制力的方法。具有良好情緒控制力的孩子,在人生接下來的奮鬥道路上,就會更加心無旁騖,不受自身情緒影響的完成自身的目標,所以各位寶媽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忽視對於孩子情緒控制力的引導。相信,每一位經過科學引導的孩子,都能夠在未來成為一個面對困難,毫不氣餒的成熟孩子。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