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9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和地區組織一起,共同開展了國際空間站的研製計劃。當時我國也積極申請加入該計劃,然而美國卻以「可能導致軍事機密泄露」為由,拒絕了我國的申請。為此我國開始埋頭研發自己的空間站。一晃20多年過去了。國際空間站壽命將盡,我國空間站將一枝獨秀,各國開始積極申請加入我國空間站計劃,我國就此提了三個要求。
國際空間站將於2020年完成使命墜入太平洋
國際空間站最早是由美國在1983年提出的,原是「星球大戰」計劃的一部分,經過十年的探索終於在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它由16個國家的6個太空機構聯合完成。最初俄羅斯提議為空間站取名「亞特蘭大」號,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認為這個名稱太不吉利,因為它和沉沒的大陸「亞特蘭蒂斯」號在讀音和拼寫上都十分接近。
最後,美國NASA主任丹尼爾戈登隨便給取了個名字叫阿爾法,就這麼一直沿用至今。在該計劃還在設計階段時,我國就提出申請,願意承擔一部分費用來換取一個席位。但美國以「涉及軍事恐造成泄密」一口回絕了,同時還要求其他國家也不得接受我國的申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開始了自己的空間計劃。
太空人在空間站里看世界盃
我國制定了相應的載人航天計劃,共分為三步走,其中建造空間站是第三步。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2011年9月,我國空間站的第一個試驗艙天宮一號發射成功,5年後又是9月,第二個試驗艙天宮二號發射成功。2017年4月,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升空,完成了對空間站的補給。
我國計劃在2020年發射空間站的核心艙和科學試驗艙,整個空間站的形態將基本完成。與此同時,國際空間站也將於這一年到達壽命,最終墜落於太平洋中。這意味著在地球400公里高的軌道上,有且僅有我國公民常駐。
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太空行走
對於這個局面,國際空間站的成員國早已是心知肚明,一些有(臉)遠(皮)見(厚)的國家,早早就向我國提出了申請,要求加入我國空間站項目,歐洲國家的太空人甚至直接開始學起了中文。
在這方面,我國可不像某些國家那么小肚雞腸,我國本著全人類共同發展的理念,積極開展與各國之間的合作。上個月28日,我國空間站正式開展國際合作。參與意向國需在今年8月31日前提交合作申請,同時我國也提出了三個條件。
我國空間站開啟國際合作
這三個條件是:申請國可自帶艙外載荷在我空間站進行艙外試驗;申請國可自帶艙內載荷在我空間站內進行試驗;申請國用我國提供的艙內載荷在空間站內進行試驗。這三個條件也可以看成是三種合作方式,申請國可以任選其一來提交申請。
然而這麼好的條件仍有人說三道四,美國第一個跳出來說,我國強行推行自己的標準是不公平的。RB則表示它們的航天技術優於別國,它們要求在三個條件中進行「多選」。既然給了你們合作機會還這麼多意見,我看你們還是自己去建一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9O5dnQBURTf-Dn5x7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