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心寒,才會「不能相信大人」

2019-07-16     牛牛影視創想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想一想,大多數人的確是這樣。

比如,「偶像劇女王」陳喬恩,在我們印象中是一個非常活潑樂觀的女孩,但其實她的童年充滿了恐懼和害怕。

她曾經在節目談到自己從小被媽媽打到大,媽媽經常扇她耳光,還曾被用樹枝打到出血。

多心寒,才會「不能相信大人」


還有一次參加一檔綜藝《旋風孝子》,她在小黑屋接受採訪,又聊到這段童年經歷。那時候可以感覺出,她整個人都是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時而眉頭緊鎖,時而突然驚心回頭,確認母親是否在場。

你能想像的來嗎?

一個40歲的成年人,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的親生母親,即使過去這麼多年,還是恐懼,害怕,甚至還要回頭看看媽媽會不會突然出現。可見,童年的陰影,對她造成的傷害是多麼深啊。

今天,我們就借最新的一部韓國電影,聊一聊「兒童被家暴虐待」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話題。

《小委託人》

10歲的起訴者

韓國,地方法庭。

起訴席坐著一個年僅10歲的小女孩,她叫多彬(崔明彬 飾)。

起訴對象,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和繼母。

起訴原因是:長期遭受家暴

起訴動機是:不久前,7歲的弟弟珉俊剛被繼母活生生打死

其實在弟弟去世之前,多彬和弟弟已經遭受了很長時間的家暴。

平日裡,爸爸對姐弟倆不怎麼關心,對他們下手的,大多是和他們一起生活的繼母智淑(柳善 飾)。

繼母對姐弟倆沒有愛,之所以願意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只是為了拿兩姐弟的撫養費。

只要日常生活里,看到姐弟倆的行為不順眼,繼母就會拳腳相向。

如果敢狡辯,只會被打得更慘。

每次繼母要打人的時候,都會先做一個標誌性的動作:

拿下胳膊上的頭繩,慢慢的把披肩發紮起來。

就在這幾秒中里,繼母的眼睛會散發出一種狠勁,死死盯著多彬姐弟倆。

一直盯到姐弟倆心裡發毛,害怕得哭喊求饒。

最後,繼母會傾盡全力暴打多彬和珉俊,或扇耳光,或用拳頭砸,或用腳踢。

珉俊死的那天,繼母像發了瘋一樣。

她把珉俊逼到牆角,拳打腳踢,任珉俊怎麼哭喊都無濟於事。

多彬本來想制止繼母,但是卻沒有絲毫反抗能力,反而也挨了打。

等到繼母發泄完,蜷縮在牆角的珉俊已經奄奄一息。

那時已經是夜晚了,滿身傷痕的姐弟倆被困在昏暗的房間裡,像往常一樣顫抖著互相依偎。

不幸的是,沒過多久,珉俊就沒了呼吸。

手足無措的多彬,只能眼睜睜趴在床邊看著珉俊閉上了眼睛。

從醫院給出的屍體鑑定報告可以看到,珉俊的死狀非常慘。

腹部腫脹得可怕,全身上下全是淤青。

僅僅是看著照片,就足夠讓人膽戰心驚。

那天以後,多彬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關於弟弟的死,她有很多話想說,但是卻不敢說。

因為弟弟死後,繼母為了逃脫罪名,把責任都推給了未成年的多彬。

她對外宣稱,是多彬看弟弟不滿打死了他。

又轉身恐嚇多彬說,要是敢說出來真相,就把她也打死。

為了不再挨打,為了能夠活著,她只能委屈自己,當繼母的傀儡。

由於是未成年人,多彬很快就被警方釋放,回到了那個繼母一人隻手遮天的家裡。

要不是律師尹政燁的出現,多彬後來根本不會有勇氣坐在起訴席上。

旁觀者有罪

尹政燁(李東輝 飾),是負責多彬起訴案的律師。

他心地善良,但腦子死板,手握一沓好不容易考出來的證件,卻沒有律所願意錄用他。

最後,他只能靠家人找關係到兒童福利中心謀一份工作。

就是在這裡,他第一次遇到了前來求助的多彬。

當時,是繼母剛剛開始對姐弟倆施暴的時候。

雖然那時候,已經有很多人知道多彬姐弟被家暴,但是他們都選擇不管不顧。

學校的老師。

明明知道孩子長期受虐,卻總是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找各種理由避開。

樓下的鄰居。

經常會聽到天花板被砸的哐哐響,但始終以別多管閒事的理由忽視。

同一樓層的居民,更是過分。

雖然每天都能聽見多彬姐弟倆的慘叫,但竟早已經習以為常,從未覺得不對。

無奈之下,多彬只能去報了警。

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遭到了警察叔叔的白眼和埋怨:

最近的孩子真可怕呀!被媽媽打了幾下就報警。

後來,不願意管多彬的警察把這件事踢皮球給了兒童福利中心,多彬才得以見到尹政燁。

可即使尹政燁和同事有心幫助,也無力改變現實。

警方把事情推給他們,他們卻沒什麼實事能做。

因為兒童福利中心只是保護機構,並沒有權力搜查盤問。

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笑臉盈盈地去到多彬家裡,好心勸導繼母。

可繼母段位高超,反倒說是多彬在說謊。

轉來轉去,尹政燁不僅一點忙都幫不上,反而還起了副作用。

因為家訪,繼母意識到了多彬去求助的事實,扭頭對孩子又是一頓暴打。

對於僅僅十歲的多彬來說,這樣的代價未免太過沉重。

為了能活下去,從那以後多彬只能閉上嘴,看著繼母的顏色小心翼翼生活。

這種現象,實在可悲。

孩子曾經求救吶喊過啊,可是大人卻只會一次次的推脫。

從老師到警察,從鄰居到社工,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做些什麼。

直至珉俊死了,他們的無動於衷,才愈發更顯得讓人心寒。

可說到頭來,你也不能說他們道德敗壞。

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的無動於衷,確實為家暴者提供了肆意施暴的溫床。

這就是無奈又可悲的現實了。

每一個人,都希望這世間的惡人有惡報。

但一旦遇到了惡人,卻很少會有人站出來大聲指責維護正義。

電影的開頭,尹政燁去律所面試,面試官的問題有關一個經典案例:

基蒂·吉諾維斯案

這個案件里,受害者被施暴者持續拿刀捅了30多分鐘。在這個施暴的過程中,一共有38名目擊者。他們沒有人對受害者提供救援,也沒有人打電話報警。

後來,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根據這個事件,得出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叫「旁觀者效應」,也稱之為「責任分散效應」。

簡單來說:危機現場中的旁觀者數量越多,提供的幫助就越少,採取反應的時間,也會延長。

為什麼呢?

因為人數一多,大家就都會不約而同的產生這種的想法:「這麼多人,別人肯定會去救援的,我就不惹麻煩,蹚渾水了」。

這種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罪惡感、羞恥感,責任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個體責任會相對減少。以至於最壞的結果可能就是,最後一個人都沒有挺身而出。

那麼,這38個旁觀者有沒有罪?

我想,大家心裡都有正確答案了。

雪山崩塌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惡魔在人間

電影看得多了,我最害怕看到這句話:

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

一旦電影開頭出現了這句話,就意味著你必須接受這故事裡的血腥和殘酷,都是真的。

這部電影即使如此,因而讓人看得更加揪心。

還好故事的最後,尹政燁勇敢地站了出來。

因為珉俊的死,讓他意識到他不能再袖手旁觀。

可憐的多彬,終於遇上了能夠把她從困境里拯救出來的人。

但殘忍的是,除多彬之外的大多數遭受暴力的孩子,卻難以擁有這份運氣。

七月初,廣東江門。

一個年僅8歲的男孩被自己的繼父殺害。屍體,扔進了附近廢棄小學廁所的化糞池。

可怕的是,殺人犯說自己殺了孩子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不服管教。

不服管教就致死,難以想像平日裡孩子會受到怎樣的對待。

上個月,山東陽信。

中考前三天,16歲女孩楊瑞立被親生父親殺害。

她的胸部被捅了兩刀,胳膊和肚子也各被捅了一刀,根本沒有留下搶救的機會。

可悲又諷刺的是,楊瑞立在遇害之前,早就求助過很多人。

以前母親多次被父親家暴,她報警,沒用。因為「家裡的事,還是要自己解決。」,迫於無奈,楊瑞立只能在父親施暴時,站出來保護母親。以至於後來,她也成了父親的家暴對象。

不刷碗,不走親戚,不洗澡就會被打,甚至就連說一說自己以後想去外面工作,都會挨上兩個耳光。親戚本來想對楊瑞立伸出援手,最後因為害怕報復不了了之。

後來,楊瑞立寫了求助信遞給學校和相關部門。

信里寫的很明白,父親的家暴行為已經嚴重危害到了她的人身安全。

學校進行了協調,把楊瑞立安排到學校的宿舍來住。但是不久後,爸爸就到學校帶走了楊瑞立。

老師留給她的只有一句話——

希望她能勇敢起來。

CNM,我無法想像,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楊瑞立該有多絕望!

大人是不能信的

在《小委託人》的相關採訪里,我看到這樣一段文字。

扮演繼母的演員柳善說:

她拍攝的時候很痛苦。

感覺比做任何作品的時候都要累,因為理解到了這件事,所以充滿了悲哀。

據統計:

從2001年到2017年,韓國虐待兒童舉報案例足足增加了10倍之多。

更讓痛心的是:

絕大施暴者都被判以輕刑,或者只是罰款而已。而且在這些案例里,施虐者每5個人里有4個都是父母。

這奇高的機率,真的很讓我很疑惑。

孩子對於自己的出生,是沒有選擇權的。

降生在什麼家庭,遇到什麼樣的父母,對於他們來說都是被動的。

可是父母卻不一樣,如果沒有能力調解情緒,好好撫養一個孩子成長與教育,為什麼還要把子女生下來呢?

電影《何以為家》截圖

那些被暴力毆打的孩子,大多身形孱弱,手無寸鐵。

也許在無數個夜裡,他們會跟電影里的多彬姐弟一樣,滿眼恐懼地蹲在柜子一角,害怕地不敢入睡。


明明窗外有圓圓的月亮,耀眼的星星。可在他們眼裡,所及之處卻只有大大小小,滿身的疤痕。

也許隨著時間流逝,身體上的傷痕會慢慢淡化,但心理上的傷害,卻是一輩子都難以癒合的。

長期被家暴的恐懼感,會在他們幼小的心裡扎滿了刺,從而改變整個人生軌跡。

比如。

不再開朗愛笑,不再擁有好奇心,每做錯一件事最先懷疑自己。

最心寒的是,他們將不再相信大人。

大人是不能信的,說出來又怎樣呢?

要是相信了大人,你會死的。

究竟是多麼麻木不仁的社會,才能讓天真的小孩滋生出這樣的想法?

又要用多久的時間,我們才能改變這種觸目驚心的現狀?

《反家暴法》,我們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也有,各種保護救助部門,我們也有。

但是一樁樁一件件的虐待家暴案,還是層出不窮,甚至還呈現上升趨勢,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日劇《母親》截圖

面對這些慘案,我們也有一些行動和作為。我們倡導孩子要學會自救,督促相關部門接到求助要及時應對,呼籲旁觀者也不應該再冷眼相看。

這種口號式的號召和救援固然沒錯,可是我想說的是,這種行為真的能從根源解決問題嗎?

我們真正需要的:

從來不是天衣無縫的補救方法,而是對施暴者強硬有力的制裁措施。

需要警惕;在暴力稍有苗頭的時候就強勢介入調查。需要嚴苛;別再被施暴者口中的別管閒事所左右。需要主動;一旦等到孩子出事了再調查,等到孩子沒命了再判刑,一切都太晚了。

能對孩子下得去手的施暴者,是永遠不會自醒和覺悟的。

與其想一百個補救悲劇的辦法,不如在一開始,就把這種虐待暴力扼殺在搖籃中吧。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表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706v2wBJleJMoPMOk4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