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國務院官網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第八批國保單位共762處,咱們淄博淄川的洄村古樓和桓台的王漁洋故居榜上有名。
位於桓台的王漁洋故居可能很多市民都聽過並且去參觀過,這座位於淄川的洄村古樓是個什麼來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
洄村古樓
洄村位於孝婦河西岸,村名即來源於孝婦河,因河道迂迴曲折、環繞村莊大半圈而得名。村南有高大的土崖阻擋南來的孝婦河,河水折向東流,復又北淌,在村東北形成一個深水灣---東地堰大灣;繼續北流之後折向西北,這裡落差較大,鵝卵石遍布河灘,河流形成一個壯闊優美的大「S」形。
明萬曆31年(1603年)《淄川縣誌》載有「回村莊」地名,至清康熙、乾隆年間均記載「回村莊」,可能在民國建立時正式稱為「洄村」,鄉土音為「渾」村莊。「洄」字的意思比「回」字的意思要少得多,一是用作書面語表示水流迴旋;二是專業用語「洄遊」(亦作「回遊」)。「洄」字更高雅一些,更少用一些。
洄村古樓,位於淄川區崑崙鎮洄村村內,是明代建築物,幾百年來得到樓房主人和廣大村民的精心保護、維修,至今保持了原有的建築特色和風貌。
古樓是組群式樓房,主樓高聳、閣樓搭配相輔相成。熟石底座、青磚青瓦,古樸壯觀,整個四合院式樓群渾然一體。
古樓在一樓與二樓中間設置露天樓梯,直接登上二樓,門前配有護欄和月台,二、三樓均方磚地板,四樓木質地板。室內樓梯較狹窄陡峭,只容一人上下。四樓空間寬大,向上可看到樓頂的脊樑椽瓦構造。
現存北樓和東西閣樓。北部主樓為四層,面闊三楹11.5米,進深6.1米,每層高低不同,全樓高20米。東西兩閣樓皆面闊三楹11米,進深5.7米,樓高14米。
一層為石砌,二層窗為磚發券,各樓之間有地下通道相連,可通向村外,以防備匪盜襲擾,整個樓群屬一體化的,主次分明,功能明確,是北方保存較好的鄉土建築。
洄村古樓位於國道張博路東,1954陶瓷廣場對面,淄川區崑崙鎮洄村村內,面積約300平方米,是一處典型的清代樓閣式四合院建築。
主樓在北20m高,鶴立群雄,3間4層,11.5m×6.1m,每層高低不同。在一樓與二樓中間設置露天樓梯,配有護欄和月台,直接登上二樓。二、三樓均石質地板,四樓木質地板。
淄博市古建築現代優秀建築和紀念性建築 洄村古樓 淄博市人民政府 二00八年九月八號
東西兩閣皆3間2層,11m×5.8m,樓高15米,一左一右。廳房在南,5間1層,18.5m×10m,廳房是4梁8柱框架,前後都有廊台,兩面對稱,每面有兩條粗大的柱子暴露在外。
觀察發現主樓窗子的分布上下不均勻,有防賊防盜設計理念。除了觀察哨口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外,這座樓1樓的牆面達1.5米厚,而1樓所用岩石最大的達2噸重。整個建築螭首挑檐;正脊,兩檐安置走獸,瓦當。洄村古樓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較大的文物價值。
沒有進入洄村古樓內院參觀,心裡雖然遺憾,但是圍著古樓外面走走轉轉,我感覺古樓的建造者,一定是位在當時社會名聲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建造如此雄偉壯觀居住建築真是了不起!
洄村這處古豪宅據傳是乾隆年間博山籍的孫廷銓建造的。孫廷銓是博山人,生於1613年,1674年去世,28歲考取進士,清順治二年步入仕途,官至吏、戶、兵三部尚書。後孫廷銓歸隱鄉里,在現在的洄村征地建起該處院落。
洄村世事發生很大變化,古樓仍然是村裡的第一高度,古樓在人們心中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洄村古樓這裡還是村裡娛樂文化廣場,很多村民來此納涼和鍛鍊身體。
淄川崑崙鎮洄村以洄村古樓特色文化旅遊為契機,帶動本村具有鮮明陶瓷特色村容村貌建設,譜寫了新時代崑崙陶瓷風情小鎮建設的新篇。
截至目前,淄博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其中淄川區最多,為7處;臨淄區6處、桓台縣3處、博山區2處、沂源縣2處、高青縣2處(齊長城遺址在淄川、博山、沂源均有分布)。
淄川其他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淄川齊長城
齊長城,淄川境內全長共計40.35公里。
淄川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齊魯的邊界,也是齊國的南大門。齊國在這裡首先修築了長城以防魯、楚、吳、晉諸國。
齊長城(淄川段)沿線有眾多遺蹟,其中護寶泉牆體495米,岳陽山牆體349米,城子村東牆體328米,三泰山西牆體438米;岳陽山遺址、城子城池遺址、雁門寨遺址、太平山遺址;劈山、馬鞍山(烽火台)兩處重要古兵營遺址,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齊魯、齊楚的重要古戰場之一。
寨里窯址
據已經發現的文物表明,寨里窯始於北齊,終於唐代,有數百年的歷史。
淄川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生產,始於寨里窯。其代表性產品是青瓷。
該窯址燒造年代為北齊至唐代,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的北方青瓷產地。
1982年,在龍泉鎮和莊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它是寨里窯的代表性青瓷產品,也是我國唯一一件有準確出土地點的青瓷蓮花尊,國家一級文物。
北沈遺址
2001年,由山東大學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出道路2條、水溝2條、房址5座、窯址3座、窖穴31個、灰坑26個、墓葬21座,並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玉器等遺物共470多件(套)。
遺址除一座漢墓外,其餘遺存分屬商代,西周和戰國幾個時期。以商代西周遺存最為豐富,也最具學術價值。
北沈遺址面積大,資料豐富,是淄川區境內一處重要的早期人類聚落遺址,也是到目前為止淄濰河流域最為重要的商末周初遺址,對商末周初文化遺存的研究將起到重要作用。
蒲松齡故居
故居坐北朝南,現有4個院落、七個展室,展覽面積2000平方米,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郭沫若題寫的「蒲松齡故居」金字門匾高懸於故居大門。
房內路大荒手書的「聊齋」匾額迎門高懸,匾下懸掛著蒲松齡老先生的畫像。
畫像兩側是郭沫若書寫的楹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正堂既是蒲松齡先生的出生地,也是聊齋文化的發源地。
蒲松齡故居屬於典型的北方鄉土建築,故居現已成為聊齋文化研究中心。
淄礦德日建築群
有德國建築13座;日本建築5座。
主要建築有:德國營業大樓、德國大夫住宅樓、日本神社、德國炮樓、碧霞祠(日本)和鐘鼓樓等。
德國建築為磚石結構,門窗全用砂岩毛石砌築,呈半圓型。
日本建築門窗為長方形。日本神社建築始建於1917年,全部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在全國實屬罕見。
整個建築群自1904年由德國人開始興建,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人續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磁村瓷窯址
磁村窯始於唐代,終於元代,經歷過輝煌的歷史。宋朝以後,進入鼎盛時期,並以磁村為中心向四周擴展。
該窯址分村東、蘋果園、華嚴寺三個重點窯址區,面積30萬平方米。相傳村原有「窯王殿」和「曬金場」,是古代磁村窯場的作坊。
北宋初期官府在磁村專門設「務」收稅,故稱「磁窯務」,證明當時燒制瓷器的規模和產業興隆景況。
唐代晚期開始燒制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俗稱雨點釉),在我國北方諸窯中頗具特色,也是我國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時期,磁村窯開始生產白釉瓷器,並盛行在白釉上加點綠釉,開創淄博生產彩瓷的先河,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磁村窯為北方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北方陶瓷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轉自 淄川文化旅遊,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