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二戰的轉折點是什麼?
答:當然是著名的「平安格勒戰役」了,我八路軍李雲龍部攻打平安縣城,牽制大量日軍,迫使日軍從太平洋戰場抽調兵力增援,美軍從中喘過氣來,在太平洋穩住了腳跟,日美攻守之勢調轉….
哈哈,大家別罵,這只是個段子。《亮劍》是相當經典的抗戰片了,當年可是風行一時,連帶原著小說都火了一把,雖然嚴謹來說,《亮劍》劇情有很多是不合史實的,但是比現在的「神劇」好太多,「平安縣城」戰役是裡面很重要的情節。
此戰,我軍出動1個整編旅,5個主力團,6支地方武裝約2萬人;日軍同樣出動大量兵力,最終「晉西北亂成一鍋粥」。但在最後的攻堅過程中,平安縣城的日本守軍也就不到1000(加幾十號特種兵),而李雲龍則調動上萬人猛攻,最終傷亡慘重,付出巨大代價才拿下…
這個情節可能有些人覺得不太對了,明明敵人已經是瓮中之鱉,明明外部已經是一片大好形勢,為啥最後的攻堅戰這麼難打呢?還要死這麼多人。
其實這是正常的,17世紀以來的攻堅戰都是非常難打的。
1661年5月,鄭成功軍隊攻打熱蘭遮城。5月25日,鄭軍以28門火炮攻擊熱蘭遮城,與城牆上的荷軍火炮兵混戰,荷蘭火炮與堡壘凸出的棱堡形成交叉火網,擊毀鄭軍架炮土台,並炸死眾多攻城部隊,迫使鄭軍拋棄大炮並退守到大員街。荷軍趁勢反擊…鄭成功見熱蘭遮城易守難攻,決定改變戰略,以馬信駐守大員市街,長期圍困熱蘭遮城,同時將多數部隊派往各地囤墾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1686年,清軍數千人圍攻只有826人守衛的雅克薩,卻攻城未果,傷亡慘重,於是清軍掘塹築壘,圍困雅克薩城長達10個月。城中俄軍接近彈盡糧絕,除戰死病死外僅剩下150餘人。此時索菲亞派特使在 尼布楚和中國議和,康熙帝命令薩布素撤兵。
……
歐洲數學家在16-17世紀設計出了棱堡(明朝也出現了雛形),這種堡壘的各項數據都是經過精密計算的,這使得攻城者會受到多方面打擊,在重型炮出現之前,這就很難攻破。守城方的優勢很大。
荷蘭Bourtange星狀陵堡
而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火力普遍弱於敵人,那打起來更難。
華北的日軍知道這個,就在華北平原廣修碉堡,這在現在強大的解放軍火力面前自然是不堪一擊,一個火箭筒就是一個。但在當時連迫擊炮都沒幾門的八路軍這裡,碉堡確實相當有用,八路軍一般情況都沒想摧毀它,只是不斷騷擾,同時偷偷用剪電話線等方式切斷日軍相鄰碉堡的聯繫,襲擊出來聯絡的日軍…
國軍也是一樣,抗戰末期,占盡優勢的國軍打松山戰役。2萬國軍在美國空軍的支援下打擊困守的1300多日軍,但日軍堡壘很堅固,1946年方國瑜教授曾現地進入日軍工事,描述日軍堡壘為:「敵堡壘主體構築,大部分為三層,上作射擊,下作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倉庫;更於下層掘斜坑道,其末端築成地下室,又有於下層之四周築地下室者。堡壘上掩蓋圓徑至70厘米之木樁,排列成行,積四五層,上鋪30毫米厚的鋼板數層,積土厚逾1米,雖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壞此堅固工事。堡壘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滿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間復加鋼板數層,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彈重炮命中不能破壞,內部所受之震盪亦微。堡壘內三層之間,亦蓋以圓木徑50厘米者二三層,故上層倒塌不致影響下層。......」
結果雖然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打擊下,日軍被全殲,但中國軍隊竟然傷亡7763人(含失蹤人員)。包括:陣亡總人數4000人,負傷總數3773人,失蹤總數50人…
攻堅戰之難,可見一斑,一直到解放戰爭時的太原戰役,濟南戰役都是相當不好打的。
那麼,如何對付攻堅戰呢?這裡面電視劇不是演得很明白了嗎?用「義大利炮」啊,就是以強於敵人好幾倍的猛烈火力進攻,碾碎他們(清軍平定準噶爾的時候就用了這招,雅克薩之戰時,清軍火炮也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很多時候是沒有這個條件的,所以會採用第二條策略:封鎖。最終清軍對付俄國人,鄭成功對付荷蘭人用的都是這招。
後期湘軍對付太平天國的要塞也喜歡這樣,九江城、安慶城最終都是湘軍經過多日圍困才攻克的。
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守軍是一支正常的軍隊,要是守軍完全是爛泥扶不上牆那就沒辦法。比如甲午戰爭中的旅順之戰,清軍重金打造的要塞被日軍一天之內,以傷亡426人的代價攻破,這顯然不是要塞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還有平壤之戰也是如此,清軍重兵把守朝鮮第一雄城平壤,兵精糧足,在守城戰前期打得不錯,給予日軍重大殺傷,但最終主帥喪失戰意,下令撤退,結果兵敗如山倒,平壤一日而陷…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