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小滿,講究的北京人都要吃點「苦」

2020-05-19   老北京故事

原標題:到了小滿,講究的北京人都要吃點「苦」

來源:北京早知道及網絡

又到了一年中的小滿節氣。

每到各個節氣的時候,北京人似乎都能說出一番講究,好給自己的生活添上點喜慶吉祥的意味,讓平凡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可是到了小滿這天,北京人卻偏偏要吃「苦」。這是為什麼呢?

01小滿·小得盈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太陽到達黃經60°時,即為小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

從氣候特徵來看,在小滿節氣到下一個芒種節氣期間,全國各地都是漸次進入了夏季,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

降水進一步增多,容易有暴雨、雷雨大風、冰雹等激烈天氣發生。

小滿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小暑至。

一候苦菜秀。

《埤雅》以荼為苦菜。 《毛詩》曰:「誰謂荼苦?」是也。鮑氏曰:「感火之氣而苦味成。」

《爾雅》曰:「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鮑氏曰:「感火之氣而苦味成。」蔡邕《月令》以謂苦蕒菜。

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鄭康成、鮑景翔皆云:靡草,葶藶之屬。《禮記》注曰:「草之枝葉而靡細者。」

方氏曰:「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強而立;感陰而生者,則柔而靡。」謂之靡草,則至陰之所生也,故不勝至陽而死。

三候原為小暑至,後《金史志》改麥秋至。

《月令》:「麥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滿為四月之中氣,故易之。秋者,百穀成熟之時,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也」。

02小滿·京城風俗

農作物生長離不開水,南北方都一樣。除非是天然條件所限沒有灌溉的條件,農人不得已才只能靠天吃飯。

而只要江河、湖泊的地方,可以灌溉,農人是一定會充分利用水源,為農作物的生長創造條件。夏季氣溫升高、日曬時間長,水分消耗大,又是大多數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所以灌溉的重要性也就顯著超過其他季節。

小滿時節的「搶水」習俗,實際是上農人真實生活的寫照。

農人以村為單位,在小滿時舉行「搶水」儀式。由年長執事者約集眾人,提前準備,小滿之日黎明一起出動,燃起火把於水車基上,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眾人一起應和,開始踏動水車,把河水引灌入田。

小滿有「動三車」之說,這三車指的是叫水車、牛車、絲車。

此時,農田裡的莊稼需要充裕的水分,農民們便忙著踏水車翻水;收割下來的油菜籽也等待著農人們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裡的農活自然不能耽誤。

可家裡的蠶寶寶也要細心照料,小滿前後,蠶要開始結繭了,養蠶人家忙著搖動絲車繅絲。《清嘉錄》中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

可見,古時小滿節氣時新絲已行將上市,絲市轉旺在即,蠶農絲商無不滿懷期望,等待著收穫的日子快快到來。

「祭三神」則指的是,在小滿時節,祭祀掌管這三車的神靈,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相傳,「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要舉行祭祀儀式。在車基上放置魚肉、香燭等供品祭拜,而且還要特地準備白水一杯作為祭品,祭時將水潑入田中,祝水源涌旺。

相傳,小滿為蠶神的誕辰。所以在小滿這天,養蠶的人家要給蠶神賀壽慶生。

小滿時節正值初夏,蠶繭結成,正待採摘繅絲。由於蠶難養,古代把蠶視作「天物」。為了祈求「天物的寬恕和養蠶有個好的收成,因此人們在四月放蠶時節舉行祈蠶節。

自古親蠶大典就與親耕之禮並重,所謂「天子親耕以供粢盛,皇后親蠶以供祭服」。

先蠶壇作為乾隆皇帝為皇室后妃祭祀蠶神西陵氏、行親桑之禮的建築,曾經是規制完整、建築精美、彰顯禮制的壇所。

據文獻記載,清朝政權建立後,承襲了歷代的祭祀禮制。康熙對蠶桑極為重視,設立了蠶舍,植桑養蠶,浴繭繅絲,設立織染局,織染自產蠶絲。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孝賢皇后親蠶,舉行了清代第一次皇后親蠶禮。

皇后祭先蠶壇後,如蠶已生,次日即行躬桑,如蠶未生,可視蠶生數日後再行躬桑。躬桑時要奏唱採桑歌。

待繭成之日,皇后親詣先蠶壇,舉行獻繭繅絲禮,於織室正殿升御座。蠶母將圓潔的蠶繭獻給皇后,皇后選擇最好的蠶繭收入筐中,然後獻給皇帝。皇后擇繭後還要繅絲,將絲染四色,用於繡制祭服之用。

03小滿·吃在北京

老北京在小滿時節有食用桂圓的習俗。桂圓具有清利濕熱的功效,民間用桂圓做成各色食品,如桂圓餅、桂圓童子雞等,以討「飽滿、豐收」之吉利。

尤其稻香村的「小滿桂圓酥」甘甜爽口,其製作採用清香怡人的桂圓肉和富含營養的白鳳豆入餡,再配上層層酥香的餅皮,烤製成微黃的小餅,色澤淡雅,入口酥軟,許多老北京都喜歡吃。

小滿·桂圓

酸梅湯是老北京傳統的消暑飲料。在炎熱的季節,多數人家會買烏梅來自行熬制(也有用楊梅代替烏梅),裡邊放點白糖去酸,冰鎮後飲用。

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本草綱目》說:「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燻之為烏梅。」

小滿·酸梅湯

酸梅湯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

飲用酸梅湯,能夠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確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小滿時節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老北京人多愛喝。

在最熱最渴的時候,老北京人往往就會想起心裡那碗酸梅湯,久遠的記憶如冰,加進酸酸甜甜的情緒里,透心兒的清涼。

雖然過去用白瓷碗盛的酸梅湯在今天已經難覓蹤跡了,今時的人們卻還免不了買瓶飲料,在夏天一嘗酸梅湯的滋味。雖說是現代其外,但是傳統其內,清涼消食解油膩的特性是一點沒改的。

北京人講究吃「伏天的豆腐,冬天的茶」,這茶指的麵茶,豆腐卻是指傳自宮廷的消夏小吃杏仁豆腐,潔白如玉口感嫩滑。

小滿時節過後氣溫逐步上升,熱了來上一碗冰鎮杏仁豆腐,滿口杏仁的香味兒,解暑怡神。

杏仁豆腐的製法,是將生杏仁泡軟、剝皮,研磨成漿過濾;瓊脂溶化加牛奶冰糖同煮,兌入杏仁汁,開鍋後倒入瓷碗晾涼就凝結成杏仁豆腐;吃時加桂花糖水。

《周書》曰:小滿之日苦菜秀。 作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菜遍布全國,在雖然在各地的稱呼有所不同,但其營養成分、藥用價值卻是一致的。

苦菜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並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久服可安心益氣,輕身、耐老。醫學上多用來治療熱症,古時人們還用苦菜醒酒。

所以,在小滿時節吃人們喜歡吃苦菜,將苦中帶澀、澀中帶甜的苦菜,用各種烹飪方法處理,或涼拌、或腌制、或熱炒,調劑口味的同時,也對夏季的熱症有一定的應對作用。

04小滿·養生之道

由於小滿節氣後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勞。如果長期熬夜,造成人的生理機體和新陳代謝系統的紊亂,導致內熱上火,很容易引起便秘、口腔潰瘍、咽痛等上火症狀。

所以,在炎炎夏日預防內熱的有效方式,就是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小滿過後,氣溫逐漸升高,此時的著裝宜寬鬆舒適,不僅活動方便,而且通風透涼,有利於散熱。

一般來說,服裝覆蓋身體面積越小,體溫散失越快,但在炎熱的夏季,不要誤以為穿的越露就會越涼快,因為只有當外界氣溫低於皮膚溫度時,暴露才會有涼快感。

當外界氣溫高於皮膚溫度時,暴露面積不宜超過人體總表面積的25%,否則熱輻射就會侵入皮膚,反而更熱。

小滿後氣溫明顯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會較涼,氣溫日差仍較大,尤其是降雨後氣溫下降更明顯,所以要避免貪圖涼快而著涼受風,尤其是晚上睡覺時。

否則寒濕邪氣停留肌膚,郁而化熱,易引起風疹、濕疹等皮膚疾病;駐留關節,容易引發各類風濕性疾病等。

雖然現在一般不會在石頭或冷地上睡覺了,但空調、涼蓆、冷水澡、短裙等所帶來的寒濕未必就小。若不慎受濕寒,可通過運動或熱水澡將濕邪祛除。

進入小滿後,氣溫不斷升高,人們往往喜愛用冷飲消暑降溫,但冷飲過量會導致腹痛、腹瀉等病症。

此時進食生冷飲食易引起胃腸不適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由於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健全,老人臟腑機能逐漸衰退,故小孩及老人更易出現此種情況。

因此,飲食方面要注意避免過量進食生冷食物。

2020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特殊的一年。經歷了年初的波折,今年的小滿節氣,北京人更加希望能夠討到節日的好兆頭,希望接下來的時間都能夠平安順遂。

今年小滿,您準備好吃「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