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春市漢口大街有一幢老建築,這是一座「日本樓」,昔日,它是附近滿鐵建築中的一座,占地面積不大,也並不出眾。解放後,圍繞長春站的滿鐵建築大多已被拆除,而這座樓卻得以保留下來,這座樓最初的功用是什麼,它因何被保留下來了呢?
據介紹,這幢樓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昔日是滿鐵社員消費組合。「組合」大體相當於「合作社」。昔日的滿鐵雇用的職工稱為社員,滿鐵為穩定社員隊伍,從一開始就實行一種高福利的政策。滿鐵成立後,即牽頭在鐵路沿線先後成立一種合作社性質的消費組合,該組合是滿鐵為其社員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機構。主要是依託滿鐵控制鐵路的優勢,為鐵路沿線的日本職工提供豐富的、價格低廉或緊俏的商品。
資料顯示,滿鐵社員消費組合以滿鐵的全部日本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組合員僅限於日本人。「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滿鐵實力的不斷增強,社員人數也劇增。滿鐵社員消費組合的所有商品實行無利或微利銷售,所供物資按規模實行配給制,各種商品應有盡有,而且滿足供應。根據1939年的記述,滿鐵社員消費組合是保障滿鐵沿線6萬員工及其家屬大約16萬人生活消費的組織,保障當時在偽滿洲國生活的將近六分之一日本人的生活消費。
1937年,日本為了粉飾偽滿洲國的「獨立性」,宣布取消治外法權,並按規定撤銷附屬地的行政權,原滿鐵附屬地的行政設施及官吏也隨之移交給偽滿洲國政府。之後,滿鐵社員消費組合與偽滿洲國官吏消費組合合併。
解放後,昔日的滿鐵社員消費組合由鐵路系統接收,這幢樓也沿襲了原來的功能,曾作為鐵路系統職工商店,為鐵路職工提供廉價、豐富的商業服務。在解放初期的艱難歲月里,作為鐵路系統的職工,是讓人羨慕的一件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得到廉價、豐富的各地各類商品。
昔日,這幢樓被稱為「鐵路商店」或「鐵路副食」,一般百姓看來,顯得有些神秘。當年,鐵路系統的職工憑藉一個「小本」,就可以在這裡買到市面上難得一見的應季水果和水產品,品種很豐富,價格也不高。而普通市民是無法享有這一特權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
改革開放後,隨著各地物資的豐富,鐵路商店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此後,這幢樓一直對外出租改作他用。隨著周邊曾經的滿鐵建築被拆除,這幢樓可能因為占地面積不大,開發利用的價值有限而得以保留下來。但由於沒能得到有效的保護,樓體及內部破損嚴重,外立面也多次被拆除。目前,不少長春歷史愛好者呼籲對這座老建築進行有效保護,要「修舊如舊」,恢復樓體曾經的面貌。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