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覓石26年,兩次差點遇險,收藏4000多塊奇石,還專門搬家放石頭

2019-07-14     中石協

退休前,王崇義是市糧食加工廠的員工,業餘時間愛好寫作和繪畫,對根雕也頗感興趣。他45歲那年開始玩起石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如今他已71歲,收藏石頭26年,家裡收藏了4000多塊奇石。他說:「我藏石不為錢財,只為『與石共語,以石養性,玩石怡情』,且『石』之有味,其樂無窮,妙不可言。」


王崇義向記者介紹自己的奇石藏品,每塊奇石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花花石界」里尋藝術真諦

1990年,王崇義與奇石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收集奇石,他每個周末都外出「淘石」,足跡踏遍漢江流域,採到奇石4000餘塊,其中精品千餘塊。老人、禪定、中華龍、神蛙、玉兔等奇石作品惟妙惟肖,得到許多奇石收藏家的讚賞。

石頭貴在天然,重在發現,要從形、神、質、色、紋等入手。尋石的過程就猶如伯樂識馬,也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所以收集奇石,王崇義從不強求,不喜歡加工精美的石頭,在他眼裡「天然去雕飾」的石頭才是最好的。

2003年,王崇義和幾位石友相約去方灘河邊尋石。一行人中只有他慧眼識珠,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發現了石頭上的圖案像只兔子,結果挖出來一看,果真如此,讓同行的石友們驚嘆不已。


在王崇義的奇石室里,像這樣的奇石很多,比如一隻鳥佇立在河邊,好似等待遠歸的愛人,他取名為「在水一方」;一塊釉光青石上,一股金黃色的水流飛撲直下,他取名為「高山流水」;還有壽桃、金元寶、神蛙,就連日常生活中的老南瓜、茄子、鮮肉、帽子等都能在他的奇石室里找到,大多數都是一眼就能辨認出來,圖案形象生動。

請吊車將石頭搬回家

聊起「淘石」經歷,王崇義頓時打開了話匣子。「劉備三顧茅廬,我是三請愛石。」原來,王崇義喜愛的一塊磨刀石釉光青石,來回奔波三次才搬回家。這塊石頭重約80斤,是他在黃龍大壩岸邊發現的。第一次因為沒有車無法搬走,王崇義只得依依不捨地離開;第二次路過此處,他特意將石頭掩藏在蘆葦叢中;第三次專程請吊車出馬,他才將愛石搬回家。


在「淘石」途中,王崇義兩次差點遇險。一次,他看中懸崖邊的一塊奇石,在取石時差點掉進深水中。還有一次,他在河中央的淺灘發現一塊奇石,不料眨眼間河水陡漲,瞬間淹沒到他的大腿。奇石重幾十斤,帶著它過河十分吃力,有可能被上漲的河水沖走。王崇義不忍心放棄愛石,摔了兩跤才走到岸邊。「淘石」不僅費心費時費力,還花錢。大多數時候,為了方便及時將奇石運回家,王崇義外出時都會花錢租一輛車。他的工資不高,大部分花費在藏石上,家裡的生活開支大部分靠妻子的工資維持。「多虧有妻子在背後默默支持!」王崇義感激地說。


隨著搬回家的奇石越來越多,王崇義的家中已擺放不下。2004年,他特意將家搬到一套寬敞的房子裡,騰出一間房間將愛石集中在一起,並做了陳列架,將它們分類擺放。客廳一角也擺放了一座奇石山,家裡的電視柜上、茶几上、餐廳吧檯上,均放有奇石。現在他和老伴儘可能地把房子的空間節省出來放石頭,老兩口住得擠一點也無所謂。

在王崇義眼裡,奇石是一種象形藝術,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藝術品。他對奇石的欣賞包含了對文化、繪畫等方面的見解,沉澱了他的藝術精華。「我每天都會將這些石頭擦拭一遍,以此來表達我對大自然藝術家的敬畏之情。」王崇義一邊撫摸奇石,一邊對記者說。

奇石百花苑裡享幸福晚年

常言道:「十年磨一劍。」他是幾十年磨一劍,窮其一生之力,鍥而不捨,樂此不疲,甘苦自知。2015年,王崇義終於如願出版了《漢水奇石大觀》一書,把他一生的藝術精華和感悟濃縮於這本書里,也讓他在藝術世界裡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如今,王崇義年事已高,不再適合遠行「淘石」,他便將精力轉移到建造「奇石百花苑」上來。「奇石百花苑」建在他所住的樓棟邊的一塊空地上。在入園處,他特意在一塊大石上做了首藏石賦,把自己的藏石經歷寫出來,以表此園建設的意義。在園中,他陳列了自己收集的奇石作品,並在院中央種植了一片花果園。每當春暖花開時,院中的桃花、梅花,百花競相爭艷,花香四溢;待到瓜果成熟時,葡萄、橘子看著十分誘人。除此,王崇義在園中利用雨水建了個觀魚池,幾條金魚和幾隻烏龜在池內暢遊。


閒來無事,王崇義就在「奇石百花苑」里曬曬太陽,擺弄花草奇石,興致來時還做做詩,這便是他晚年生活最幸福的事。

王崇義告訴記者,他是從幾幅不成熟的繪畫起步,踏著蹣跚的步伐,從繪畫、根藝最終走向收藏奇石的路。在他的藝術人生軌跡里,他用認真驗證了「藝術是相通的」這一道理。「生命不息,藝術不止,我會把我的藝術精神踐行到底。」採訪最後,王崇義堅定地對記者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BRBGwBmyVoG_1Z2-Ma.html
















文說太湖石

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