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那麼快,隧道里怎麼能看到高清大片?

2019-05-15   環球人物雜誌


北京金日酷媒播放的隧道廣告作品。

心理學告訴我們,意外的刺激給人印象最深。這一點在下面場景中得到證實:當你每天穿行在地鐵之中,當列車進入隧道逐漸加速行駛起來以後,在窗戶外出現綿延且巨幅的廣告大片,且這種高清而又時尚的畫卷讓你為之一振。這對於封閉空間的乘客,無異於是一個巨大的驚喜。隨之而來,許多乘客都對此表示好奇,認為黑隧道里出現了黑科技。

動畫書和費納奇鏡

乘客看到的就是金日酷媒。隧道酷媒確實是高科技之光,雖然原理聽起來有些萌。我們小時候玩過動畫書嗎?書畫中每一頁只是單獨的一幅畫,但當快速翻頁時,人物的動作、表情連續呈現,仿佛電影一樣,這就產生了動畫的效果。

這種現象的學名叫視覺暫留。

1824 年,英國倫敦大學教授皮特·馬克·羅葛特在他的研究報告《對通過垂直狹縫觀察輪子輻條外觀變化幻覺的解釋》中最先提出,人眼觀察到的幻覺其實就是視覺暫留。

視覺暫留是由於被觀察物體移去後,視神經對物體影像的反應不會立即消失,而是會持續一小段時間。如果兩個圖片之間間隔的時間比1/24秒短,那麼視覺上是分辨不出來的,也就是說感覺不到兩個圖片之間發生了切換,默認為是連續的。 1832 年的冬天,比利時物理學家尤瑟夫·普拉托和奧地利數學家西蒙·史坦弗幾乎同時地發明了費納奇鏡。

在最開始,費納奇鏡中往往把圖案畫在圓盤上,然後將其轉動起來。透過具有均勻條帶的狹縫裝置,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動畫的效果,這也是人們最早提出來的動畫的效果,如今看起來就和一段幾秒長的 GIF 動畫相類似。

尤瑟夫·普拉托在其論文中繪製的示意圖

以下是一些費納奇鏡的圖案。

這樣的圖案轉動起來後,從狹縫裡看到的就是一個人在奔跑的動畫。

這樣的圖案轉動後,從狹縫裡看到的就是車輪在滾動。

地鐵隧道里視頻從哪來?

地鐵隧道視頻在上世紀80年代形成雛形,其實就是費納奇鏡在移動地鐵中的變形。當時的技術還比較落後。一種是,隧道壁上的畫面是固定的(壁畫或者是燈箱),更換廣告必須人工進入隧道操作。另一種是用LCD螢幕,雖然實現了動態內容更新,但壽命和可靠性,尤其是成本很高。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今日恆升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發明了以LED為支撐的地鐵隧道酷媒系統。具體說,隧道里再也沒有真正的畫面和大螢幕,而是布置成LED燈柱組,即在數百米長的隧道壁上連續安裝幾百條燈柱。

地鐵隧道廣告原理示意圖

金日酷媒項目中的LED燈柱

作為行業標準制定者的金日酷媒實施了每組300米480根燈柱的標準,可以連續播放15秒動畫視頻。每個燈柱就像顯示器上的一個像素一樣,是需要出現的圖案的一部分。你可以這樣想像:把一幅圖切成數百個豎條,按照先後順序分別粘在每一根燈柱上。或者這樣理解,每一根燈柱就是一個小螢幕,它在極短的時間內(小於1/25秒)按照預先切割模式播放一幅完整的畫面。每一根燈柱都是依次同樣動作,這樣在列車行駛的時候,對於車內乘客來說,這些快速移動的燈柱上的圖案就可以組合成一幅靜止畫面或動畫。依據上述原理,金日酷媒形成了獨特的300米巨幕。還可根據隧道的具體長度和客戶需求,形成氣勢更加恢弘的超長巨幕。

金日酷媒系統原理示意圖

多種技術手段並用

當然,以上是從原理上實現了地鐵隧道巨幕。實際應用中,遠比這些概念複雜。

巨幕的特點不僅是幅面大,高清也是重要特點。金日酷媒系統達到了1600萬像素的高清度。為了做大這一點,設計上採用了針對LED排列布陣的一些列算法,控制軟體也經過了若干代的升級。

按照綠色節能原則,系統配置了靈敏的同步測速裝置。在非列車通行時段,酷媒系統是出於低能耗待機狀態,而只有當列車到來時才啟動視頻播放。又比如,為了不影響司機,視頻播放進行了特別的延時,只對乘客車廂播放。

更為重要的是,金日酷媒採取了分布式網絡系統,雲端數據傳送,所有廣告上刊都是從雲端分發,快速精準,無需人工更換內容。

看了以上的介紹,你應該對地鐵隧道里的巨幕廣告大片的原理基本理解了。它打破了封閉和黑暗空間裡的單調和壓抑,給乘客帶來了一股時尚活力。調查表明,在所有地鐵廣告形式中,隧道廣告受關注率最高。車廂乘客中超過65%的人關注過隧道廣告,且其中75%的人記得住廣告內容。這進一步印證了地鐵隧道媒體的巨幕效應。

(作者:胡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