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人在囧途》早,也比《人在囧途》好,它拍出了中國人的樣子!

2019-09-25   影視地平線

也許真的是年紀大了,最近,越來越喜歡欣賞帶著平民氣質的小人物電影,瑣碎是瑣碎了點,但它足夠真實,甚至,是直接對於生活的再現。沒有過多的的攝影技巧,卻能夠利用最平易近人的故事內容,填補觀影者缺失甚至是故意隱藏的那份情感空白。這種電影,通常無法與商業大片正面抗衡,但卻能夠經久不衰的口口相傳。

有這麼一部電影,我想,看過的人並不多,可是,電影中反映出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卻幾乎能夠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找到對應的影子,這部電影便是王競執導的《一年到頭》

該片上映於2008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11年的時間,從時間上來看,的確有點久遠,但是,如果把其中的故事挪放到現在,它仍舊可以給觀眾帶來足夠大的震撼,因為,裡面包含著,只有中國人才懂的那份情感。

我們戀家,但我們常常離家,我們想家,但我們常常無法回家,生活的矛盾,就是我們在追求物質富裕的同時,往往會造成情感上的失衡。於是,家成了牽掛,故鄉成了遠方,而每年的團聚,總是會集中在人口大規模流動的春節,天涯共此時,團聚在擁擠中慢慢收攏著疏遠了的情感。

我想,當觀眾沉浸在《一年到頭》這部電影營造的,春運前夕的各種瑣事氛圍中時,其實,已經不自覺的成為了電影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卻又無可奈何。

這便是小人物電影的魅力,正視生活的那份真實,然後,用足夠多的熱忱,還原並記錄曾經發生過,以後還有可能發生的瑣事,利用你我他共有的情感,達到熒幕內外共鳴的產生。

1

《一年到頭》屬於一部多線敘事的群戲電影,它利用多種人物無形的交叉與碰撞,串聯起了春節前夕,多個家庭最為瑣碎卻也是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態。春運是背景,回家是主線,而在這條主線分出來的支線中,卻包含著對於辛酸生活寫實的還原。我們都曾是被生活操控的提線木偶,而回家的團聚,既是情感的寄託,也是對生活重拾信心的過渡。

這部打著喜劇旗號的電影,卻實在讓人笑不出來,因為,剝去喜劇的外衣,露出來的卻是現實的骨骼。當一個個小人物被裹挾在大的社會格局中時,所有感情的表露,都是基於最真實的反映,而透過他們在生活中擰巴的生存狀態,最終,解讀出了只有中國人才懂得的那份執著。

包工頭張國棟趕著在過年前完成手上的裝修活,卻不料,遇到了被拖欠尾款的事情;想要過年那天住進新房子的白老師,因為僱傭的工人要回家過年,造成了工期的延誤;醫院的李主任,一邊忙著處理醫鬧的事情,一邊又面臨著與妻子爭取帶著兒子回家過年的事情。原本三個毫不相干的人,在各種瑣碎事情的推動下,居然陰差陽錯的聯繫到了一起,於是,這部電影便在看似巧合,實則存在共同利益的事情中,帶動著劇情的朝前發展。這裡的共同利益,其實就是每個家庭都在等待著家人的團聚。

整部電影,在我看來,倒更像是一個個碎片化社會新聞的整合,只是,導演把這些新聞,利用三個人物串聯了起來,而在故事時間點的設置上,安排在了過年前夕,這樣,就更增加了故事的張力,而營造出的那份緊張感,無形中,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人情緒的宣洩口。

三個人,三種生活狀態,農民工,老師和醫生,原本是三個不同階層的人,在過年這個時間點,被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利用家人的回歸與家庭的團聚作為牽引,將最為真實的生存狀態與存在的社會問題,描繪了出來。農民工討薪問題,醫鬧問題,醫院暗箱操作吃回扣的問題,學生升學走後門問題,醫保亂用問題等等,利用春運前夕買票困難這一現實,一一把這些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串聯起來。

於是,我們在這部電影中,不僅僅看到是三個人的故事,而是所有中國人的故事。在生存與生活之間,我們勉強的掙扎在生存線上,各種瑣碎拖垮的不僅僅是肉體,更是讓原本擁有的情感慢慢被衝散,於是,回家過年,就成為了一年到頭奔波的人們最期望的節日。團聚,只是想找一個暫時逃離現實苦海的避風港,所以,在電影中,導演幾乎將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瑣碎事,統統展示了出來,然後,將一直存在的社會矛盾,在春節中,完成了暫時的緩和。

2

我想,《一年到頭》這部電影,並不是帶著解決社會矛盾的使命而拍攝的,它要做的,只是碎片化的串聯起各種社會與家庭的矛盾,呈現的同時,希望能夠帶來某種情感上的思考。它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懷著悲天憫人的姿態,完全的將上層與底層區分開,從而,利用生存狀態的對比,達到一種批判社會,批判階層的效果。

一年到頭,忙忙碌碌,渾然不覺中,我們已經漸漸在情感的歸屬上出現了迷失,看完電影,我慢慢開始理解了電影名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一年到頭」既是指身體上的忙碌,同時也是指情感上的迷失,可即使是這樣,在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來臨時,身體和情感都會重新合二為一,於是,生存開始朝著生活邁進,只可惜,這種暫時的邁進,在春節過後,又會重新從生活退回到生存。

整部電影,利用我們最熟悉的生活瑣事,挑逗著每一個中國人最為敏感的神經,用我們身邊的故事,講述我們自己的生活,而隱約傳遞出來的那種久違的情感,總是會讓我們不自覺的熱淚盈眶。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真正將以小見大的敘事方法,發揮到了極致。從個人的生活出發,幾乎涵蓋了所有中國人的生活狀態,身份上固然存在差異,可是,那種在生存中忙碌,只為了能夠生活更好的勁頭,卻是極為相似的。

這就是中國人,任勞任怨卻無怨無悔,而對於親情的依戀,是一種不用言傳便可繼續延續的傳統精神。而在春運這個大背景下,配合著許巍《藍蓮花》的民謠,那種對於情感回歸的嚮往,如同一個遊子時常望著窗前明月的感慨。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穿過幽暗的歲月,也曾感到彷徨,當你低頭的瞬間,才發覺腳下的路。

想起了同樣是以春運為背景拍攝的《人在囧途》,它的笑點的確很多,我想,導演也是試圖為了能夠用輕鬆愉悅的手法,來表達春運過程的各種辛酸。這樣,可以讓電影看起來更具有吸引力,可是,卻無意間造成了生活刻畫上的淡化。沒有生活基礎作為鋪墊,在情感上的烘托就明顯少了幾分,所以,《一年到頭》這部電影更多的著力點,便聚焦在春運前幾天,各種階層人物在生活矛盾中,對於情感處理方式的呈現,這種呈現,讓電影擁有了與觀眾平視的角度,更能夠激起共鳴。

3

電影中,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2006年春節來臨之前,想一想,到現在已經過去13年時間,雖然,在交通運輸方面變得越來越便捷,可是,對於史上最大規模人口流動的「春運」來說,依舊成為了中國人情感集中的回歸時刻。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似乎已經是深刻在中國人情感中的符號。

可是,細細觀察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狀態,當過年漸漸成為了一種形式,回家過年就慢慢發展成不回家過年。可有可無的團聚,讓我們再一次出現了情感上集體的空白。物質充裕只是滿足了生存狀態,情感有了依託,才能夠滿足生活狀態,生存與生活最大的區別,就是讓漸漸走散的情感,重新找到可以依託的基點。

《一年到頭》里有酸甜苦辣,也有人生百態,但是在電影結尾,卻完成了笑中帶淚的情感回歸,衝著這麼貼近生活,這麼觸動人心,就值得被推薦,正如我之前說的,因為,裡面包含著,只有中國人才懂的那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