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女兒在商場偷拿玩具親媽報警:小題大做還是讚賞之舉?

2020-08-10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7歲女兒在商場偷拿玩具親媽報警:小題大做還是讚賞之舉?

近日,廣東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親報警稱,7歲女兒在商場偷拿玩具。

一開始,無論女孩的媽媽和店員怎麼盤問,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認「偷拿玩具」的事實。

於是小女孩的媽媽想到報警,想給女兒一個教訓。

經過民警的教育,小女孩表示不會再偷拿東西了,女孩的媽媽也按照商品原價進行了賠償。

這則新聞一出,一下在媽媽圈炸開了鍋,大家紛紛點贊這位媽媽「大義滅親」的硬核做法,認為小孩子偷東西要及時制止,讓孩子明白偷東西的嚴重性,從而杜絕這種行為再發生。

更有甚者,認為就應該找警察來「嚇唬」孩子,讓她意識到偷盜行為的惡劣性。

有贊成的,當然就有極力反對的,反對的人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太極端了,不僅會給孩造成心理陰影,而且很明顯就是在甩鍋:

孩子確實得到了一個相當大的教訓。但這個教訓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很難說。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成人小孩都不例外。

老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叫苦,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指對孩子要從小抓緊管教,小時沾染上小毛病,長大就會發展成觸犯刑律的罪犯。

於是很多家長覺得嘮嘮叨叨的說教一定不好使,打一頓更是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報警讓警察來管教孩子,孩子更能長記性。

這位媽媽哪裡做得對?

正視孩子犯錯誤的態度,很對。

別不信,很多父母並不能清醒地正視自己孩子的錯誤。這位媽媽在知道自己孩子犯錯,而孩子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沒有選擇息事寧人,而是直面問題。

光是這種勇於直面問題的態度,已經超越了很多家長。

但是處理問題的方式,稍稍有點極端了。

有沒有什麼不傷自尊,然而又讓孩子得到教訓的方式呢?

仔細想了一下,已經7歲大的孩子,偷拿別人東西本身就是一個傷自尊的事,但是傷完孩子自尊之後給孩子做個心理建設才是最重要的。媽媽需要告訴孩子,她只是做錯了這件事,不代表她就是一個壞孩子,知錯就改她還是很棒的。

並且一定要跟孩子表達,無論她是怎樣的,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都會和她一起面對一起承擔責任。

其實好多孩子做錯事不願意承認錯誤,是因為有自尊心,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擔心大家笑話自己。

新聞中媽媽的做法雖然硬核,大義滅親,但其實是孩子最害怕的那種做法。

那麼,作為媽媽面對孩子犯錯時,應該怎麼做呢?

樹立正面榜樣

爸爸媽媽是孩子的最佳模仿對象。如果大人做了錯事卻不願承認,孩子長期耳濡目染,自然也會如此。

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好榜樣。父母犯了錯誤,也要及時反省自己,向對方道歉,哪怕對方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做錯事時,媽媽要淡定

孩子不願意認錯,很大可能上是害怕受到懲罰,這是他通過之前的體驗總結出來的。

嘮叨和斥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導致他尋求各種途徑掩飾錯誤。

因此,孩子做錯事情時,媽媽要以平常心對待,心平氣和地與他溝通,全面了解事情的經過,然後跟他一起思考如何進行補救,並付諸行動。

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孩子做錯事情後不願意認錯,是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擔心大家笑話自己。

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媽媽應該小心處理,不要圖一時口舌之快,當眾挖苦、羞辱孩子,以避免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

一旦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要及時彌補。

孩子主動承認錯誤,要進行表揚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弄髒了玩具、把杯子裡的水撒到了地上等,都會引起他的緊張。當孩子主動告訴媽媽自己這些行為時,你要及時肯定他的行為:「謝謝你告訴我這件事情,可見你是不小心才弄髒玩具的。媽媽希望你下次小心一點。現在我們一起把玩具洗乾淨好嗎?」這樣的對話,既能減輕孩子的內疚感,也可以提醒他以後應該怎麼做,以及如何對錯誤進行補救。

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相關主題的繪本,通過與孩子討論故事中人物的行為,引導他思考什麼是正確的做法、什麼是錯誤的做法。這類繪本有《小狗熊認錯》《白雲枕頭》等。

需要提醒媽媽注意的是,孩子做錯事以後,不一定非要逼著他認錯,承擔責任、改正行為才是最重要的。

而文初我們提到的女孩偷拿玩具事件,對於偷竊不僅僅是阻止,要讓孩子明白「買」和「偷」的區別,更要給到一些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

改正孩子偷東西的毛病需要你多一點的寬容和耐心,陪伴他引導他,而不是單純地讓孩子長記性。

微信修改規則,希望經常看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