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捍軍:為行政權力做「減法」

2019-07-20     南湖發布

近年來,全市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和省、市委各項決策部署,深入推進「六爭攻堅、三年攀高」行動,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湧現出了一大批改革創新、敢於擔當、善於攻堅、實績突出的優秀典型。

對此,寧波日報、甬派、中國寧波網開設「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擔當作為好乾部」欄目,希望以此營造學先進、勇擔當、善作為的良好氛圍,激勵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積極為寧波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記者 黃合 通訊員 段美玉

在寬敞明亮的市行政服務中心,數十個窗口按照各個領域類別一字排開,辦事企業群眾依次等候遞交材料進行審批。

這裡,是毛捍軍的「主戰場」。協調項目審批進度、優化項目審批流程、提高為民服務質量……過去17年,他親身見證並參與了寧波的審批制度改革,為行政權力做「減法」,讓市場經濟的活力充分釋放出來。

「我們就像電影幕後人員,收不到那麼多掌聲,卻有著滿滿的成就感。」毛捍軍說。2018年,他所在處室被省政府表彰為全省「放管服」改革暨「最多跑一次」改革先進集體。

群眾視角,標準化辦好「一件事」

2010年,一家洗浴中心業主上訪投訴,表示自己該辦的許可證都辦了,員工也招了,可企業剛開業卻在消防部門檢查後被勒令關門整頓。

問題出在哪裡?是相關部門亂作為嗎?毛捍軍了解後發現,原來是業主之前沒有相應審批經驗,誤以為企業消防「硬體」驗收通過即可,但其實正式開業前還必須再接受消防的「軟體」檢查。

小小的案例,引起了毛捍軍的深思:

「大眾創業」的這個「業」,在群眾眼裡究竟指的是什麼?作為政府能否讓每一個創業者都知道怎麼開辦企業?能否在辦理審批時給出一份辦理清單,讓老百姓明明白白,不走冤枉路?

在多方收集研究國(境)外先進做法之後,他在2011年底牽頭起草了寧波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協調對接42個市級部門依法編制完成564個事項1028個子項,共計20卷14000多頁的單個事項行政審批標準,並編制了文化娛樂業等近百個民生領域「一事聯辦」標準和操作規範。

這些標準,明晰了政府審批行為準則,規範了自由裁量權,有利於實現「一件事情、一套標準、一窗受理、一次審查」。「每一個審批標準就像是一個『藥方』,群眾只需要報出『問題』,各個部門只需要按照『處方』抓藥,對於企業群眾來說更加便捷。」毛捍軍說。

這項創新工作,獲得第二屆中國「法治政府獎」,在2016年國家標準委制定的《行政許可標準化指引》中也被吸收借鑑。

隨後,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寧波在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過程中創新提出「一件事」理念。以群眾視角出發,目前已梳理群眾、企業眼裡「一件事」標準111個,其中91個「一件事」標準在全市推廣實施。

提高效率,打造更好營商環境

審批制度改革,最大的「關卡」是投資項目。

「每個投資項目情況都不一樣,選址在江邊、河邊還是工業區、學校旁邊,對項目審批有著直接的影響,很難準確畫出『按圖索驥』的流程圖。」毛捍軍說。

為了啃下這根「硬骨頭」,毛捍軍率領團隊和涉及到的投資項目部門,一個一個當面對接;對涉及到的審批環節,一個一個死摳時間,終於在2018年會同有關部門出台《寧波市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實施方案》,刷新了同類審批的「寧波速度」。

與此同時,通過總結項目審批的共性規律以及個體差異,毛捍軍推動出台《寧波市建立基本建設項目聯合辦理機制實施意見》,確定了以「6+1」「9+X」會商會審「活」的機制應對「活」的項目具體措施,每年組織人員對重大項目進行全程跟蹤服務。

作為寧波新的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東部新城建設發展中,該如何平衡綠化面積、停車位數量和新樓建造中的關係?面對地下礦產壓覆、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地震等每個項目必辦的評估事項,如何能夠在審批過程中提高效率?

毛捍軍在走訪相關部門和企業後,大膽提出一個想法——把特定區域多個項目作為「一個項目」對待,統籌把握強制性指標,通過增建項目附近的公共綠地、停車場來保證區域內綠化和車位總量達到要求;同時將一些審批與土地屬性有關,與項目屬性無關的評估事項,由土地出讓方在出讓前打包審批統一辦理,成果由項目單位共享。

2012年,寧波在全國率先研究制定《關於建立特定區域聯合審批標準及運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在寧波市縣兩級多個功能區應用後,平均節約項目辦理時間60個工作日,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2017年,特定區域基建項目「打包審批、結果共享」獲李克強總理批示肯定,並在全國推廣。

優化服務,改革路上勇於擔責

遇到問題,不推脫;遇到困難,迎頭上——在不少辦事人員心目中,毛捍軍是破難攻堅的「急先鋒」。

「很多審批項目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勢必需要有人出面進行協調。雖然說有的時候超出了我的職責範圍,但我有個原則,就是從不推脫。」毛捍軍說。

針對歷史文化街區、道路綜合整治等項目無法按現有規範進行審批的實際,毛捍軍牽頭制定了一批具體操作辦法,形成了並聯審批、分類審批、承諾審批、模擬審批、容缺審批等系列審批制度,普遍應用在背街小巷改造、綠化提升等項目之中。

環城南路延伸、中興大橋、三官堂大橋等重大民生工程,群眾期待已久,但是因拆遷和征地實際,按常規審批往往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開工。為此,毛捍軍創造性地提出「分段供地、分段審批」思路,即把一個線性工程分段勘察定界,不涉及拆遷和征地的區域先審批先開工……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至今,毛捍軍累計牽頭組織召開200多次基本建設項目會商會審會議,為全市近2000個項目解決3700多個「疑難雜症」。

這樣審批沒有先例可循,會不會突破現有規範?這樣創新審批企業群眾是方便了,但是會不會存在風險隱患?……面對部門的顧慮,毛捍軍主動表示願意承擔第一責任,在依法行政原則下,大膽創新,為重大政府項目的推進鼓與呼。

「我這個人一面對'疑難雜症',幹勁就會特別足。雖說改革肯定會有風險,但是只要為了人民,為了地方發展,我就一定會盡我所能、一往直前。」毛捍軍說。

在本輪機構改革之後,作為市政務辦行政審批管理處處長,目前毛捍軍的目光也從原先的推出改革政策轉向改革的實施和落地:「在這條簡政放權的改革之路上,沒有盡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uhsEGwBmyVoG_1Zz7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