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夕陽緩緩滑走,故意不收拾那一抹晚霞,將原本晴朗的天空映照的無比瑰麗;不一會兒,隨著最後一縷陽光的消逝,墨蘭的夜便像一席巨大的毯子,開始把萬物逐漸掩蓋,唯獨只留下金合歡樹在夜空中清冷的影子。此時,周圍的非洲野狗也慢慢甦醒過來,一隻肚子最餓的成員,率先手舞足蹈瘋狂的奔跑起來,表現的鬥志昂揚,這是它在狩獵之前,做的一個「動員儀式」。
非洲野狗,它們在一般人眼裡聲名狼藉,被視為有害動物,當地人更是對其冠以「邪惡」、「兇殘」、「危害一方」等字眼,那麼對於這種動物,真的像人們所說的那麼不堪嗎?本期內容,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現實中的非洲野狗。
在湖邊散步的非洲野狗
外形酷似家養狗的非洲野狗
非洲野狗的體重一般在25-35kg左右,體型與大型家養狗相似,也正是由於其外形酷似家養狗,所以有人認為非洲野狗是由家養狗野化而來,其實不然,它們是犬科中的野生物種,早在300萬年以前,就已經從類狼犬(家狗的祖先)中分離出來。
非洲野狗身上有著獨特的花紋,這是它們的身份證明,這些黑白黃相間的花紋分布不均、銜接處平滑過渡,十分漂亮,因此也有人稱它們為「花狼」。
大大的、近乎圓形的黑色耳朵是非洲野狗的另一個標誌,同時它們還有一雙深棕色的眼睛,時刻透露著警覺、冷靜和好奇的目光。
在關於非洲野狗的眾多傳說中,它們總是會被描述的邪惡萬分,實際上,非洲野狗相對來說還是十分友善的,至少在非洲所有的食肉動物中,唯獨它們沒有傷人致命的確切記錄。
外形酷似家養狗的非洲野狗
拓展資料:非洲野狗與鬣狗的區別
一、科屬不同:雖然二者都是食肉目裂腳亞目的,但非洲野狗是犬科動物,鬣狗是鬣狗科動物;
二、體型不同:鬣狗的體型一般比非洲野狗的體型要粗壯,成年雄性鬣狗的體重可以達到非洲野狗的2倍;
三、毛色不同:非洲野狗的毛色是黑白黃三色相間的平滑過渡分布,而鬣狗有斑點狀、條紋狀等紋路清晰的毛色分布。
僅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非洲野狗和鬣狗的區別
「機會主義者」心態下的狩獵
通常情況下,非洲野狗在清晨或傍晚都會外出捕獵,但並非每一次都能成功。許多人認為非洲野狗在捕獵時會團結協作,事實上並非如此,雖然它們在捕獵時是群體出動,但是真正捕殺獵物的往往是某隻經驗豐富的成年野狗。作為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它們在捕獵時對位一般比較鬆散,會沿著灌木叢遊蕩,一旦發現獵物,它們便趕上前去,狂追猛撲一番,然後各自追逐目標,等到捕獵結束以後,再回到出發地點,焦急的等待所有成員歸來,希望同伴們能有所斬獲。
經驗豐富的成年野狗,多數情況下會滿載而歸,它們會回到出發點,與大家一起分享獵物,每當此時,其他野狗們都會表現的十分有序。非洲野狗在分享獵物時長幼有序,幼仔會優先得到食物,接著是小野狗,然後是具有統治地位的成年成員,最後才是地位一般的成員,這一點與其他大型食肉動物不太一樣,不過一般情況下,獵物在小野狗處就會被消滅的差不多了,輪到成年野狗時,基本上就剩下一些殘肉剩骨了。
經驗豐富的成年野狗在捕捉角馬
「抱團取暖」的種群發展模式
非洲野狗群落大小不一,每個群落有2-50隻野狗不等,大的群落會有上百隻,但是這種群落比較少,一般都是中小群落,群落中野狗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區域種群生存情況和種群發展時間長短兩個因素。
一般情況下,種群中如果有七八隻成員,在一些獵物較多的區域,種群會不斷壯大,一個群落的形成往往需要兩個單性群體(種群全部為雌性成員或雄性成員)的融合,單性群體的大小決定了種群最初的規模,死亡、繁殖以及成員的遷移都會使群落的規模不斷發生變化。數據顯示,每年成年野狗的死亡率為30-40%,幼年野狗的死亡率為50-60%,如果一個種群中,成年野狗的數量少於4只,那麼這個種群就很難壯大,目前很多野狗群正是因為缺少成年野狗,所以才會處於滅絕的邊緣。
每個非洲野狗種群中都會有一對領頭的雌狗和雄狗,它們通常有優先交配和繁殖的權利,當然其他成年野狗也可以進行交配繁殖,只不過同時這些普通成員還要積極的照顧頭領的幼仔。雖然這種帶有偏向意味的繁殖方式,會使已經瀕危的野狗種群基因庫變的更加脆弱,但是由於小型群落難以發展,因此屬於從屬地位的成員如果選擇離開群落,就等於增加了自身及後代的生存風險,所以相對離群獨居或者是建立一個新的群落來說,野狗們更喜歡「抱團取暖」式的待在一個健康發展的群落中。
喜歡群居的非洲野狗
不得已的遷移
上文中我們提到,非洲野狗喜歡群居,但是為了種群的發展和長期興旺,年輕的野狗成員又會在成年以後不得已的進行遷移。
非洲野狗的生存區域曾經遍布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但是現在許多群落正陷入孤立狀態,而且這些殘餘的群落存在近親繁殖的危險,群落中年輕成員的遷移雖是不得已,但對於優化種群繁衍卻有著重要的意義。
野狗的這種遷移在一生中只有一次,時間一般在每年的11月-12月之間。年輕的雌性野狗一般在18-20個月大的時候離開群落,雄性野狗則是在30-32個月大的時候離開,雄性之所以離開的較晚一些,主要是出於在離開前,為保護種群多做一些事的目的。
遷移的年輕野狗不時回頭看看家鄉
非洲野狗的種群現狀
非洲野狗從來不到密林中活動,它們主要生活在非洲的乾燥草原和半荒漠地帶,活躍於草原、稀樹草原和開闊的乾燥灌木叢,甚至包括撒哈拉沙漠南部一些多山的地帶。
在撒哈拉沙漠的南部地區,非洲野狗曾一度分布廣泛,但是現在只剩下4個主要棲息地。其中一個在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25年來,這裡的野狗數量一直穩定在250-400隻,其他三個地區估計共有700-900隻,分別分布在波札那的北部、辛巴威的西部以及坦尚尼亞的南部地區,統計顯示,目前全世界僅存3000-5000隻非洲野狗,除了上述四個地方以外,主要分布在一些規模更小的孤立地區,比如納米比亞、尚比亞、莫三比克、肯亞、喀麥隆、蘇丹等地。但是這些規模較小的孤立地區,有些地方也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過非洲野狗了,或者是其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例如:
喀麥隆:1997年發現了4個非洲野狗種群,但是在2012年在北部的一項研究中,沒有發現任何的非洲野狗;
剛果共和國:1970年後,已看不到任何非洲野狗;
盧安達:曾經在阿卡蓋拉國家公園大量出現,可後來在1983-1984年間,疾病的爆發使得這一物種滅絕;
安哥拉:20世紀70年代,非洲野狗數量大幅度減少,自1990年之後就沒有任何的目擊報告了;
納米比亞:雖然有分布,也得到了法律的保護,但是除了東北部之外,其他地方已無分布;
尚比亞:雖然有分布,但是自從1990年之後,就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
現階段非洲野狗的主要分布區
非洲野狗為什麼會遭遇生存危機
同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非洲野狗之所以會瀕臨滅絕與人類的捕殺有很大的關係。
一、長久以來,當地人都會以保護家畜的名義捕殺非洲野狗,有時甚至會加以懸賞,同時由於人口的快速膨脹,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不斷地開墾荒地、建造道路等,將野狗的生存區域分隔成數塊,導致野狗們的理想棲息地不斷減少,種群逐漸變得孤立,缺失獵物的非洲野狗,它們不得已轉而捕殺家畜,這便進一步惡化了它們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從而遭到持續的捕殺,其中殺傷性最大的方式為毒害,人們會在動物的屍體上投放毒藥,而野狗恰恰喜歡把獲得的食物分享給種群中的其他成員,所以一旦有野狗把被投毒的食物帶到種群中,往往會導致整個種群的覆滅。
二、在非洲的很多地區,以健身和捕食為目的的狩獵活動非常普遍,這也是讓非洲野狗數量急劇減少的原因之一。以捕食舉例:可能一些獵人的目標是羚羊之列的蹄類動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非洲野狗同樣也會遭受牽連,因為陷阱並不會識別物種,一旦有野狗被陷阱捕獲,其他成員回去尋它時,就有極大的機率觸發周圍的陷阱,從而導致更多的個體死傷。
另外疾病傳染,也容易造成非洲野狗的大規模死亡。因為非洲野狗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喜歡「抱團取暖」,一旦少數個體不幸感染上疾病,便很容易在整個群落中互相傳染,從而影響到整個群落的生存,例如1983年到1984年爆發於阿卡蓋拉國家公園的傳染病,就導致了園區內所有非洲野狗的死亡。
非洲野狗的生存現狀堪憂
小美寄語:
從物種的角度來說,非洲野狗有著重要的地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經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非洲野狗的未來會怎樣,我們或許無法預知,但是有一點很清楚,我們只有充分了解它們的生存現狀,才有可能為它們創造合適的生存環境,作為人類,我們必須意識到,野生動物同地球上其他豐富的自然資源一樣,也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