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WK
作為歐洲傳統強國,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在歐洲一直都位列前幾。二戰結束後,蘇聯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無論是戰略核武器還是常規軍力,都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除了美國之外,仿佛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蘇聯展開正面的交鋒。
蘇聯"西方81"軍演出動了50多萬人,展示了蘇聯紅軍強大的核突擊能力和鋼鐵洪流
按照當時蘇聯高層的規劃,若蘇聯/華約與北約軍事集團爆發了武裝衝突,那麼蘇聯紅軍就應該從歐洲方向一線平推,並在一周以內飲馬英吉利海峽。為了達成這樣的戰略規劃,蘇聯打造了一支堪稱"鋼鐵洪流"的地面裝甲集群和一支可以伴隨地面部隊向前推進、在作戰過程中可以為地面部隊提供掩護和支援的海上力量。航空兵作為戰術配套,主要擔負的任務只有前線作戰,超視距截擊和戰略核突擊。
在戰鬥機的掩護下,美國戰略轟炸機向蘇聯縱深靠近,對蘇聯構成了強大的威脅。所以,蘇聯航空兵的三大任務的關鍵之一就是攔截這樣的戰略轟炸機
當然,在面對如此強悍的蘇聯/華約力量,歐洲方面並沒有任何的勝算。就算是北約軍事集團有著美國的支持,但是在美國看來,歐洲僅僅只是起到了"過濾"的作用。通過歐洲各國軍力的層層阻礙和過濾,消耗蘇聯的軍力,從而為自己的戰略利益打下牢固的基礎。當然,這一戰略形勢並未持續多久,隨著華約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歐洲的防務壓力驟然減少。
冷戰時期歐洲若沒有美國扶持的話,是根本無法抵禦蘇聯進攻的
不過,北約軍事集團並未隨著蘇聯的解體而放鬆對俄羅斯的打壓。在冷戰結束後,歐洲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渠道上一直對俄羅斯奉行"窮堵"政策。長期將俄羅斯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歐洲也因為這點和俄羅斯保持著一種穩定的對峙態勢。隨著東西碰撞的加劇,尤其是波蘭屢屢挑釁,北約介入俄烏衝突,一場新的大戰仿佛正在醞釀。
正在訓練烏克蘭軍隊的加拿大軍事教官
在這裡,不少人便開始討論現今的俄羅斯能否在軍力上保證對歐洲的優勢?更直白的說,就是俄羅斯能否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歐洲?對於這個問題,答案顯然是存在著巨大未知數的。對於俄羅斯而言,若在一周內無法保證擊敗歐洲,那麼敗局便已經註定。若歐洲在一周內若未扛住來自俄羅斯方面的猛烈進攻,那麼敗局也已經註定。
歐洲製造業發達,也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和俄羅斯較勁,若俄羅斯短時間內無法占領全歐洲,那麼戰局將對俄羅斯不利
之所以這麼說,完全是因為歐洲的製造業遠遠超過俄羅斯。而且,北約一員的美國遠在北美,遠離前線戰場的美國能夠在短時間內爆發國家戰爭機器、軍事工業和庫存的裝備,充足的兵源能夠保證在一周內完成部署。現今世界製造業最強的國家是中國,其次是美國,位居第三的歐洲無論怎樣都要強於俄羅斯。
中國製造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世界工廠"一旦開啟戰爭機器,各種裝備將源源不斷駛出生產線
可能在這裡很多人覺得製造業不是衡量戰爭勝負的絕對標準。但是,在這裡筆者倒是認為,製造業雖然不是衡量戰爭勝負的標準,但卻直接決定了戰局的直接導向。雖然俄羅斯在軍力上對歐洲享有優勢,但是戰爭爆發後,雙方交戰的主旋律其實還是拉鋸戰和消耗戰。誰的製造業強,誰就能源源不斷的向前線輸出物資,給養和裝備。
戰爭拼的就是資源和製造業,中國海軍2018年下水艦艇噸位20多萬噸,超過了法國海軍艦艇總噸位,這就是工業的魅力
熟悉二戰史的人都知道,德國和日本的慘敗關鍵原因就是後期青黃不接。以鋼鐵為例,美國戰前的鋼鐵年產量僅為3000萬噸左右,但是到了1944年,達到了8000多萬噸。而同時期的蘇聯,日本,德國和歐洲的鋼鐵年產量總和也僅僅只有5000多萬噸。
二戰美國船廠一角,日本聯合艦隊慘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的工業能力、製造業和戰爭資源不如美國
而後來的發展就如我們所熟悉的那樣,在軍工製造業井噴下的美國,在坦克、戰機、軍艦和航母等諸多資源上都碾壓著日本和德國。所以,在這裡也就能夠看出俄羅斯現階段和北約的差距,落後的製造業是俄羅斯的弊端,若在開戰伊始的短時間內無法迅速占領全歐洲,那麼接下來等待俄羅斯的,就是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