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絕少的姓氏,一座荒野里的奇異古墓,幾本殘破的族譜,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在江西省贛南全南縣燒斗村和龍南縣的紅岩月屋村,月永通和月光榮說,全南和龍南兩縣的1100多月姓人都是蒙古人後裔,並且指著族譜上記載的文字說:「還是元朝的皇族後裔!」
根據晉陽堂月氏的族譜記載,從元代至正年間開始,這個家族已在贛南生活了600多年,月氏的族譜記載,贛南月氏是元末月闊察兒的後裔。月闊察兒號滄海,是博爾忽的後人。博爾忽與兄弟博爾 術、木黎華和赤老溫因忠勇輔佐蒙古大汗鐵木真而被稱為「四傑」。月闊察兒在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為河南行省平 章政事,後為中書平章政事。1354年12月加封為太尉,總領各路兵馬,封萬戶侯鎮守信豐,後南征死於行間。
據贛州《月氏族譜》記述:贛州月氏始祖是月闊察兒。月闊察兒為 「先朝博爾忽裔也,萬戶侯,字失考。」 月闊察兒是元朝的一員戰將,官至平章政事,於1355年加封為太尉。其奉命南征,1356年 」 死於行間 「 。月闊察兒原配為江都人閻氏,又娶了劉氏。
記得前些年我到石林、
鐵木健,元朝時人,蒙古乞顏部奇渥溫·孛兒只斤氏,鐵金余氏的祖先,生於13世紀中後期,卒於14世紀中葉。封南平王,食邑湖廣行省黃州府麻城縣。母親潘氏,妻張氏、洪氏(又作弘吉剌氏)。有九個兒子:秀一、秀二、秀三、秀四、秀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一個女兒:根十,女婿姓金,這九子一女婿即是鐵金余姓的始祖,因元末紅巾之亂、奸佞構陷而避禍逃入西蜀,全部改為余姓。鐵木健歿後與妻同葬湖北黃卅黃安縣五鳳嶺母親墓地。
由於蒙古語姓名漢譯用字不統一,加之古人姓名、字號有多個,南平王記載在正史中出現兩個,一個是南平王禿魯(屠寄註:諸王表叫禿刺、本紀叫都魯,相關蒙元史記法不一),另一個在諸王表中未記載所封年代和姓名,余氏族譜中記載有「元成宗鐵木耳封其弟為南平王」,這在正史中也無從考證,鐵木健與正史記載的身份便出現了分岐,自明朝中期(16世紀中葉)以來,無數族人和史學專家都進行了相關探考,因此出現了不同的說法。
身份考證及相關記載
余氏家族譜中,根十餘伯錫支系記載,鐵木見(鐵木健)為元世祖忽必烈後太子真金之子,生於1267年,卒於1349年,南平王、太師、元東路不花元帥。此支係為元末明初始直至民國的四川省瀘定縣沈邊余姓世襲土司,洪武二年(1369年)投明軍後敕封都剛院萬撫司援長河西寧遠魚通百戶,有各種地方志可證明其自明初以來的歷史,其家族譜記載自明初開始,至清朝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1725年8月1日)瀘定大地震後族譜遺失,繼又重修相傳至今。這種記載和雲南、貴州兩地部分鐵金余氏家族譜記載相同。但由於正史中無法找到鐵木健的相關資料,以證據不充分仍遭到某些人的質疑。
2008年,鐵改余(鐵金余氏的當代流行叫法)中華余姓(蒙古族)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了(蒙古族皇室後裔)《鐵改余姓總譜》,關於南平王鐵木健的身份採用的是另一種不同記載,此記載得到了蒙元史學部分專家和部分余氏族人的認同,也得到了成吉思汗部分嫡系後人的認可,此說法的藍本即是較早記載南平王鐵木健的明代高官餘子俊所序的《青神余氏家譜》。只是此譜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重新修編過,原譜記載「不敢信也不敢改」(語出修譜序言),原譜歷經數百年後,也基於與正史記載不能接軌,加之部分資料殘缺(但有些民間流傳的原譜抄本可對修編後的新版本予以部分補充),原譜關於南平王鐵木健的歷史定位(今天看來)也沒詳細說明,主要是基於當時的歷史背景而不便深言,而且可能也是為了掩人耳目而故意添加了些含糊其辭的說法,而據餘子俊當時所處的時代條件,他從鐵木健的孫輩口中對鐵木健的身份應是了解較全面的。據老青神譜記載,明景泰元年(1450年)春正月穀旦,餘子俊已對南平王鐵木健等鐵金余家族史題序、作詩、撰文等,餘子俊於當年(1450年)鄉試中舉,次年(1451年)殿試中進士,後官至明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當然,流傳至後來的版本應該是隨著其年齡的增長、社會經驗的豐富而做了相應增刪後定稿的,身處世代官宦的家族,對於明代社會矛盾和政治鬥爭的激烈,兩京十三省,東廠、西廠耳目遍布,即便是家譜,他也更應諱言諱行,只要根本上點到為止,並且以誓約的方式約束後人要牢記祖先,不能背叛同族。他記載了鐵木健和九子一女的名諱、學歷、官職、族籍、祖居地,大膽地記載了鐵木健是元成宗鐵木耳之弟,並受封南平王,食邑湖廣行省黃州府麻城縣,鐵木健的宗教信仰、葬所、母親和妻子姓氏都有,以及九子一女避禍入川時的分手情景、人數、分手詩,惟獨沒有其父親的相關資料,後人只能由此追溯至成吉思汗,並確認鐵木健是成吉思汗的五世孫,中間第二、第三、第四世系便成了一個迷,也就是各方爭議的焦點。老青神譜記載與其他九子一女各支系的老族譜記載基本相符,原則上沒什麼分岐。20世紀20年代前後,中國史學界關於蒙元史出版了一部《蒙兀爾史記》,作者屠寄在關於南平王的章節中,對於五百多年來無定論的蒙元諸王表中另一個無任何記載的南平王的條目下,加了一條注釋「竊疑」兩個南平王是一個人,都是禿魯一人在不同時期封的南平王,只是等級不同而已。1934年,《青神余氏家譜》基於各種原因重修,邀請了當世一些史學專家,專門對南平王歷史定位進行探考,最後確認南平王就是元太宗窩闊台後、元定宗貴由孫、大名王禾忽子—南平王孛兒只斤·禿魯。但此說法同樣遭到部分族人和史學界部分人士的質疑,原因是禿魯比元成宗鐵木耳年歲長,不能稱為其弟,是世祖忽必烈時受封的南平王,而不是成宗鐵木耳時受封的南平王(與子俊譜及各分支老譜不符),並且禿魯因隨其父附海都於至元十四年(1278年)冬舉兵反,於至元十五年(1279年)被安西王所部征討,敗於武川被捕獲,之後史料無下文。而鐵木健九子一女的生卒年大約是在1310年-1320年左右、1330年-1340年左右的兩種說法(此兩種說法有人解釋為:不同母系以「秀」、「根」分別為序,因秀一比根六略長或按嫡庶排總序,「秀」、「根」排序法為當時江南諸省時興的子女排序法),雖按餘子俊記載的四十後得九子一女,時間上仍有數十年差距。而九子一女有記載的生年與成宗鐵木耳之弟的記載時序才吻合。
2011年,在蒙古史學家蘇赫巴魯、族人余凡等人通過多年考證以後,由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黃金家族》(蒙古余氏族譜釋疑)一書,根據《威遠嚴陵余氏家族譜》(民國修訂版)和其他相關族譜記載,走訪中亞各國,彙集很多官方史料記載,對南平王鐵木健資料進行了專項考證,確認南平王鐵木健是元世祖幼子鐵蔑赤,並通過大量史料論證了正史與家譜的吻合,得到了較多族人和史學家的認同。但同時也因為譯音過於牽強,證據不充分受到部分族人的質疑。
其它傳說及起源
其它考證。明朝中期,繼餘子俊後一百年左右,有鐵金余氏後裔總兵余大量在余氏族源說中認為,奇渥溫氏出自姬姓軒轅氏,認為鐵金余原本出於一家,天下余姓原本同祖,此說得到了各族余姓的一些人認同,直至清朝乾隆年間,部分支系族譜仍採用此說,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還有專門的研究學會,西南各支系各族余姓都有代表,但這只是極少數人。
明朝中後期,有雲貴籍的鐵金余氏後人進士余之紀、余之綱等,考察研究後著譜做序時認為,提出鐵木真、鐵木耳、鐵木健是三兄弟的荒唐說法,還記載有鐵世義、鐵子高、鐵子林等人物,此說源自一部明代的川劇劇本把鐵木真、鐵木耳、鐵木兒稱為三兄弟的民間戲劇故事,皆是因為民間對蒙古人名漢譯音隨意的理解和戲劇劇情的任意性而成,然而,這種傳聞幾經傳抄,添油加醋,變得五花八門,終不能代表鐵金余氏世源說主流,不過是民間小道消息而已。此川劇劇本傳唱至民國年間或解放初期。
關於鐵木健的資料,經過族譜數百年的流傳,以及經歷明末清初張獻忠之亂、清兵入關改朝換代時鐵金余氏族人二次避難外遷的顛沛流離,以及近代幾次內外戰爭的影響,族譜缺失後回憶重編或補記,有些支系記載錯漏處較多,比如,鐵木健南平王的封號出現有「兩平王」、「西平王」等記載。
相關傳說
附:鐵木健九子一女元末明初於瀘州(亦說是廬州)鳳頸橋(亦說是鳳錦橋)分手改名前後,以及早期的分散居住地區。
秀一公鐵承良改余德元,又名清,德望。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江南江西。
秀二公鐵承勛改余德朝,又名貞,德弘。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嘉定、峨眉、洪雅、樂山。
秀三公鐵承摸改余德貞,又名醇,德善。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成都、華陽。
秀四公鐵承猷改余德輔,又名和,德隆。元進士授太守,子孫傳於四川溫江、郫縣、漢州(廣漢)。
根五公鐵承業改余德弼,又名藩,德盛。元進士授刑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宜賓、順慶、南溪。
根六公鐵承烈改余德肖,又名垣,德成。元進士授兵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青神、眉州。
根七公鐵承德改余德意,又名屏,德基。元進士授吏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夾江、井研、眉山、成都、資陽。
根八公鐵承光改余德自,又名翰,德榮。元進士授戶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遂寧、重慶、夔州府。
根九公鐵承英改余德興,又名芳。元進士授禮部尚書,子孫傳於四川榮縣、威遠、富順、犍為。
根十公(鐵金蓮 又名壽英,木健女。贅婿祝鰲,更名金溶,又改姓余,名余伯,字德仙,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子孫傳於四川中江、長壽、成都。
聽
月闊察兒南征時,大元帝國氣數已盡,他在贛州留下貴忠和時忠兩子,但長子貴忠早夭,時忠生秉文、秉武兩子;而秉文無後,好在秉武生了四子只留下已移居龍南縣的月華、月盈兩子發脈;兩兄弟分家,月華居今龍南縣紅岩村,月盈居今龍南縣馬巷仔;因月盈之父月秉武娶大龍堡(當年全南未建縣,仍為龍南縣管轄)黃氏為妾,月盈就在今全南縣燒斗村置買了山嶺田地,帶第四子璽公移居到燒斗繁衍至今,第一、二、三字仍留在馬巷仔。
贛南月氏今在龍南縣紅岩、馬巷仔和全南燒斗村。月氏遷贛南已650多年,移居全南也已540多年。贛南月氏系元朝皇室後裔。留有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吉立的蒙古包形狀的月盈墓,還有寬闊的跑馬場(有康熙和民國年間因土地爭執的判決書為證)。
在龍南縣紅岩月屋村附近,有一座酷似蒙古包的古墓
其均告示子孫後代不忘自己是馬背上的民族。清康熙年間,全南燒斗月氏第九世月大因、月大固、月大亮、月大高四兄弟遷徙到湖北省孝感市撮箕口簸箕灣牟子大丘,後又遷徙到四川省鄰水縣的合流鎮燈盞村竹林灣。300多年來,鄰水縣月氏已分布十多個鄉鎮。
他們堅信,自己就是蒙古皇室在贛南的唯一後裔。然而面對懷疑,贛南月氏希望更多的專家和學者能關注少有的月姓 ,為他們解開歷史懸念,找到家族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