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就是說這個人傻頭傻腦,其實不懂事,但又倔強莽撞的人。說起這個二百五的來源,其實與蘇秦之死有很大的關係。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成為了六國的丞相,可以領兵攻秦。別看他的名頭這麼厲害,但其實他剛出道的時候,第一個遊說的國家就是秦國,那個時候他對遊說之術掌握得還不是很好,見到了秦惠王之後,就勸秦惠王稱霸天下。
蘇秦的理由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秦國人強馬壯,但作為國君的秦惠王也不是那麼容易騙的,秦國人強馬壯,難道一國之君還不知道?而非要讓蘇秦這個外來人士來提醒?
《史記》中記載秦惠王拒絕蘇秦的理由是秦國剛剛車裂商鞅,秦惠王非常討厭說客,要怪就怪蘇秦來得不是時候。但其實這種理由並不是很充分,因為秦惠王后來也接受了說客張儀,討厭說客的這種說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唯一有可能的那就是蘇秦的遊說之術真的還沒有學到家,可以為秦國帶來什麼樣的幫助,這才是秦惠王最想要的。
所以蘇秦回去之後,就勤學苦讀,精研遊說之術,這也成為了後來懸樑刺股當中的錐刺股的主人公。
經過一年學習之後,蘇秦已經精通遊說之術了,不過此時他是不可能再去遊說秦國了,而是改去遊說其他的六國。既然無法說服秦國稱霸天下,那就改了一種策略,正好去聯合六國,讓六國合縱攻秦。
再去遊說的時候,蘇秦第一個去遊說的國家就是燕國。燕國雖然位列戰國七雄,但其實國家的實力還是相當弱小的,所以燕國也比較想聯合其他的國家來抵抗一些強國,此時蘇秦的合縱理念正是符合了燕文侯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燕國的賞識。
燕文侯不僅僅是採用的蘇秦的合縱理念,而且還出重金資助蘇秦去遊說其他的國家。正所謂萬事開頭難,蘇秦已經搞定了一個燕國,要再搞定其他的國家,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
所以很快蘇秦就達成了合縱的目的。其實合縱攻秦說起來是一種比較遠大的理想,但是真正要做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畢竟其間會牽涉到各國的很多利益,以至於合縱半途而廢。
不管怎麼樣,燕國對蘇秦來說就是一個最大的伯樂,因為是燕國首先認可蘇秦的理念,這就令蘇秦非常的感激燕國,平時蘇秦就是住在燕國。
但是蘇秦偏偏做了一個非常對不起燕國的事情,那就是與燕文侯的夫人私通。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與蘇秦私通。——《史記·蘇秦列傳》
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作為兒子的燕易王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不僅沒有拿蘇秦問罪,而且對待蘇秦還更加的優厚,畢竟蘇秦是一位人才,燕易王是不想這麼輕易的捨棄,所以才對蘇秦更加看重。
雖然燕易王可以不當是一回事,但蘇秦的心中感到非常的羞愧,畢竟燕文侯對他有知遇之恩,他卻做出如此對不起燕文侯的事情,同時又擔心燕易王變臉,到時候他的處境也非常危險。
因此蘇秦就向燕易王獻了一計,就是讓蘇秦到齊國去做間諜。當時的齊國也是一個強國,而且又在燕國的旁邊,經常也做出一些壓迫燕國的事情,所以燕國早就已經想削弱齊國的力量,但礙於自身實力的不足,這才遲遲沒有行動。
現在蘇秦終於有了可以削弱齊國實力的計策,對於燕易王來說,當然是非常開心的,所以他們君臣之間很快就達成了協議。蘇秦就到了齊國做燕國的間諜。
不過做間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蘇秦也在齊國做了十多年的間諜,當初同意蘇秦到齊國做間諜的燕王已經開始對蘇秦的忠誠度產生了懷疑,但蘇秦為了可以實現當初的約定,還是堅持了下來。
蘇秦在齊國的所作為所為雖然比較隱蔽,但是這麼多年下來還是有一些人發現了蘇秦的意圖,不過蘇秦也是擁有一定的實力,當他們向齊王報告的時候,蘇秦都將自身的危機一一化解。
那些人知道來明的是鬥不過蘇秦的,那就只能來暗的了,所以就產生了要刺殺蘇秦的動機。有一次,蘇秦外出的時候,就遇到了刺客刺殺,雖然蘇秦沒有當場死亡,但是身上還是中了對方的毒箭。蘇秦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還是不想這麼輕易的放過,所以在臨終之前就向齊王獻了一計。
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徇於市,曰『蘇秦為燕作亂於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史記·蘇秦列傳》
其實蘇秦到燕國去做間諜,這是一種死間,本來就沒有想著要活著離開齊國,而且他做的是有損齊國利益的事情,如果真的被發現了,最終被齊王車裂也是必然的事情,所以現在讓齊王車裂自己,然後還可以找出殺害自己的兇手,對於蘇秦來說還是賺了。
齊王就按照蘇秦的計策,對外聲稱蘇秦叛國,如今將他車裂,當初刺殺蘇秦的人都是功臣,現在可以出來領賞,獎勵一千兩黃金。刺客果然中計,為了可以得到獎賞,竟然有四個人同時跑了出來,說他們自己都有殺害蘇秦的功勞。
齊王也拿不准到底是哪一個人殺害了蘇秦,所以認同了他們都有功勞,於是就將一千兩黃金平均分給了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得到250兩黃金。不過齊王這樣做本來就是為了要給蘇秦報仇的,他們這樣跑出來,當然也是自尋死路。
因此二百五也就有了說那些人傻頭傻腦,齊王本來就是想賜死他們的,結果他們還自己跑了出來,省了齊王很多的心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_FR_3MBd8y1i3sJfO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