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圖
第一位:賓頭盧尊者「長眉羅漢」
賓頭顱尊者
釋迦牟尼的四大聲聞之一,十八羅漢的第一位,又為賓頭盧婆羅墮,賓頭等。意為「捷疾」。出身婆羅門貴族,原來是拘舍城優填王的大臣。他出家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以神通見長,他雖然是羅漢,但還愛在人家面前賣弄本事。據「十誦經」載,佛陀在王舍城時,樹提居士將一木缽高高懸起,並聲言若有沙門能不用梯杖取下此缽,缽便歸其所有。尊者即入定,用神通力騰空而起取下木缽。佛因他在未受戒人面前妄自顯弄神通,不准他入於涅盤,命他率一千阿羅漢常住人間,造福世人。
相傳東晉高僧道安曾夢見尊者,因不得入涅盤,住在西域,願相助弘揚佛法,請以飯食供養。因此在寺院中,常將尊者之像供奉在食堂中,又稱「長眉羅漢」。
第二位:迦羅迦伐磋尊者「喜慶羅漢」
迦諾迦伐蹉
十八羅漢的第二,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佛陀遇到迦諾迦伐蹉虔誠地禮拜,迦諾迦伐蹉見到佛陀感到很高興,佛陀為他講了「四種結業」(即殺生,盜竊,邪淫,妄言)。「四處惡行」(即永無滿足之自私的貪慾,忌妒交狂之惱怒的嗔恚,所做行業之後果的恐懼,執斷執常知己見的愚痴)和「六種不應做的事」「即嗜酒,好賭,閒蕩,沉迷歌舞,愛交惡友,懶惰)...等等。迦諾迦伐蹉聽後,茅塞頓開,成了佛陀的弟子,並證得阿羅漢果。又被後人稱謂「喜慶羅漢」。
第三位,迦諾迦跋厘惰督尊「舉缽羅漢」
迦諾迦跋厘惰闍
十八羅漢的三位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佛陀遇到迦諾迦伐蹉虔誠地禮拜,迦諾迦伐蹉見到佛陀感到很高興,佛陀為他講了「四種結業」(即殺生,盜竊,邪淫,妄言)。「四處惡行」(即永無滿足之自私的貪慾,忌妒交狂之惱怒的嗔恚,所做行業之後果的恐懼,執斷執常知己見的愚痴)和「六種不應做的事」「即嗜酒,好賭,閒蕩,沉迷歌舞,愛交惡友,懶惰)...等等。迦諾迦伐蹉聽後,茅塞頓開,成了佛陀的弟子,並證得阿羅漢果。又被後人稱謂「喜慶羅漢」。
迦諾迦跋厘惰闍是個很容易衝動的人,佛陀特地為他講了長生童子的故事,使他不再和其它的人爭吵,由於他化緣的時候每次都是舉起鐵缽向人化緣,修成羅漢後,被世人稱為「舉缽羅漢」。
第四位,蘇頻陀尊者「托塔羅漢」
蘇頻陀
十八羅漢的第四位,為梵語Suvinda的音譯。是佛陀的關門弟子。他常常手扥一塔,因塔是為葬佛舍利的,所以此塔便成為佛的象徵。他為表示懷念和追隨佛祖,特製一塔隨身攜帶。所以蘇頻陀尊者又稱「托塔羅漢」。
第五位,諾巨羅尊者「靜坐羅漢」
諾距羅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五位,為梵語Nakula的音譯。他出家前是藝名勇猛的戰士,後來出家,佛陀讓他靜坐,放棄從前當士兵時的那種粗魯,野蠻性格。但他靜坐時仍顯出大力士的體魄。所以他又稱「靜坐羅漢」。
第六位,跋陀羅尊者「過江羅漢」
跋陀羅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六位,為梵語Bhadra的音譯。意為「賢」,他是佛陀的一名侍者。傳說他主管洗浴事,有些禪林浴室供其相。跋陀羅的母親懷孕臨盆時把他生在了跋陀羅樹下,所以給他取名為跋陀羅,跋陀羅出家後稱為羅漢。據稱,他曾乘船去東印度群島傳播佛教,因此後世稱他為「過江羅漢」。
第七位,迦理迦尊者「騎象羅漢」
迦理迦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七位,為梵語Karika的音譯。他是佛陀的一名侍者。他本是一位馴象師。象的力量非常大,耐勞又能致遠,也是佛法的象徵,所以世人稱他為「騎象羅漢」。
第八位,督羅佛多羅尊者「笑獅羅漢」
伐闍羅弗多羅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八位,為梵語Vajraputra的音譯。他身體魁梧健壯,儀容莊嚴凜然。據說,由於他往生從不殺生,廣績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而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為「金剛子」,深受人們的讚美,尊敬。
雖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靜坐終日,端然不動。而且能言善辯,博學強記,通曉經書,能暢說妙法;但他難得說法,往往終日不語。他的師兄弟阿難詫異地問他;「尊者,你為何不開一次方便之門,暢說妙法呢?」尊者答到「話說多了,不一定受人歡迎;儘管你句句值千金,卻往往會令人反感。我在寂靜中可得法樂,希望大家也能如此。」尊者經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所以世人稱他為「笑獅羅漢」。
第九位,戌博迦尊者「開心羅漢」
戍博迦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九位,為梵語Svaka的音譯。意「賤民」,可見他的出身低微或曾被閹割為宮中為奴。戍博迦原是舍衛城的乞丐,後為佛陀收留為弟子,深感佛陀法力無邊,很快修成阿羅漢果,被稱為「開心羅漢」。
第十位,半托迦尊者「探手羅漢」
半托迦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十位,為梵語Panthaka。意「路邊生」,可見他是各私生子。為一大富長者的女,與迦奴私通,逃到別國,久而有孕,臨產思歸。於中路產子,如是覆生第。長名「摩訶般陀」,弟名「周羅般陀」。譯成漢語,兄叫「大路邊生」,弟叫「小路邊生」。兄聰明弟愚鈍,後二人皆修成羅漢。半托迦是兄,弟叫「注茶半托迦」,為第十六羅漢。
半托迦打坐時常用半跏跌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又稱「探手羅漢」。
第十一位,侯羅尊者「沉思羅漢」
侯羅尊者
第十一位,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出家成為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密行第一」,住畢利楊瞿洲。他表情深沉,仿佛在思考什麼問題,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沉思羅漢」。
第十二位,迦犀那尊者「挖耳羅漢」
那迦犀那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十二位,為梵語Nagasena。意「龍軍」,常稱「那先比丘」。是佛學理論家,二十歲具足戒,後修證阿羅漢果。那先比丘到古印度西北舍竭國見國王彌蘭陀,應國王的問,以各種比喻廣泛說明人生無常,善惡報應等佛法,以及佛教徒修行等問題,所有都加載《那先比丘經》里。是對佛教基本教義的最大闡發。又稱「挖耳羅漢」。
第十三位,揭陀尊者「布袋羅漢」
因揭陀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十三位,為梵語Ingata。因揭陀生於中印度一首相之家,是首相的獨子,但他卻沒有因此而貪圖享受,他一心想出家,但卻遭到家裡的反對,幾經辛苦終於在他的國王的幫助下跟佛陀出家了。另一說法是他是古印度的補蛇人,經常攜帶一個布袋進山補蛇,以免行人被蛇咬傷。故又稱「布袋羅漢」。
第十四位,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羅漢」
伐那婆斯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十四位,為梵語Vanavasin的音譯。伐那婆斯尊者是一個沉靜有禮,謙虛好學的人。他靜心聽講,不但佛陀說的,而且其它人說的都用心去聽,有一次,弟子們都在聽目連尊者說法,目連說了四句佛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概括了佛教的的宗旨。伐那婆斯深受啟發,後他深思好學,很快就得了阿羅漢果。由於他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又稱「芭蕉羅漢」。
第十五位,阿氏多尊者「長眉羅漢」
阿氏多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十五位,阿氏多因長相異常醜陋,被父母趕出家門,只好出門行乞,但人們都被他的容貌嚇著了,沒人願意施捨他。他只好藏入山林,靠山泉野果為生,但就連山中的鳥獸也怕他,,阿氏多孤苦伶仃地過著野人般的生活,佛陀知道後,就入山中度化他,阿氏多見到佛陀和比丘的身影就逃之夭夭。佛陀變成一位醜陋如鬼的人去接近阿氏多,阿氏多見到一個相貌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先是驚訝,接著便高興地說「我們都一樣丑,一樣寂寞,就做個好朋友把」佛陀說「好的。好朋友,我先敬你這缽中的飯吧」阿氏多一聽,便把飯吃光,當他吃完後,卻見眼前的人變成了個俊秀的人。他奇怪的問為何他變成好看的人。佛陀指著遠處在坐禪的比丘說;「我剛才吃飯時,恭敬的看著那位比丘坐禪,這恭敬的心得到果報,我就變得端正了。」阿氏多十分高興的說;「要能這樣就好了,醜人太苦,我真想變的端正些。」便恭敬地瞧著比丘坐禪。這時,佛陀現了他的真面貌,光輝遍體,端莊慈祥。阿氏多不由自主地跪在佛陀面前,請求出家,佛陀高興的說;「好,我收你為弟子。」阿氏多在佛陀的身邊,勤修苦學,不久就成了阿羅漢果,又稱「長眉羅漢」。
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尊者「看們羅漢」
注荼半托迦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十六位,為梵語Oudapanthaka的音譯。注荼半托迦尊者是第十位尊者「半托迦」尊者的弟弟,在半托迦尊者的接引下,注荼半托迦也跟著佛陀修行了,但注荼半托迦生來遲鈍,出家四個月一句偈語也學不全,但在佛陀的精心點化下,不久也證德阿羅漢果。佛陀送給他以根錫杖。他化緣時就在人家門口搖動錫杖以求布施。故他又稱「看們羅漢」。
第十七位,迦葉尊者「降龍羅漢」
降龍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即是「迦葉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據《法住記》說,以上十六位羅漢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們常駐人間普渡眾生。
另一說法是第十七位羅漢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
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將佛經藏於龍宮。後來降龍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立了大功,故稱他為「降龍尊者」。
第十八位,彌勒尊者「伏虎羅漢」
伏虎尊者
十八羅漢的第十八位,即是「彌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另一說法是第十八位羅漢是「四大聲聞」中的「君屠缽嘆」。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隻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圖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