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對於獼猴桃的作用有多大?具有哪些特徵與構造?分為幾種類型?

2019-11-27     蜀鄉小果

「獼猴挑的莖具有輸導營養物質和水分等作用。在生長中,莖的頂芽生長遲緩或者很早枯萎,或者為花芽,頂芽下面的腋芽迅速開展,代替頂芽的作用,如此反覆交替進行,成為主幹。」這個就是莖對於獼猴桃以及其他植物的主要作用,關於其他更加詳細的信息,請仔細閱讀下方內容,希望能夠對於後期生產管理有一定幫助。

獼猴桃樹在人工栽培條件下主幹發達,易於分枝,在自然狀況下無明顯主幹,成叢生狀,枝屬蔓生性、柔軟、空心、木質部組織疏鬆,唯根莖部充實。需攀緣支撐物生長,枝條上部呈右旋纏繞性,枝蔓由節和節間組成,皮孔隨著老化而消失,老皮呈長塊狀撬裂,枝蔓的橫切面有許多小孔,年輪不易辨認。

一、獼猴桃莖的形態特徵介紹

獼猴桃樹的一年生枝為青綠色,或黃綠或褐色,幼嫩時薄被灰色茸毛,早期會自動脫落,光滑無毛或稀被白粉易脫落。皮孔較大,具有明顯的凸起狀,呈灰白色或淺褐色的長梭形或橢圓形,節間長約2.7~5.6厘米;二年生枝深褐色,無毛,直徑0.5~1厘米,皮孔凸起,長梭形或橢圓形,黃褐色,片層狀髓,灰白色,較老的莖幹具粗糙、剝落的樹皮。

二、獼猴桃樹莖的構造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莖尖構造、初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1、莖尖構造

獼猴挑樹的莖尖主要包含幼葉及葉原基、生長點、初生分生組織、原形成層、髓部基本分生組織等原始形態的構造。

莖尖外被幼葉和多層不同發育階段的葉原基;以內為由原套和原體構成的生長點,原套為原生質濃、細胞核大的一層排列整齊緊密的細胞,原套內為原體,由略呈多角形、排列不整齊的細胞組成。

生長點以下為初生分生組織,最外為原表皮,毛甚多,為單細胞或多細胞毛。原表皮下為皮層基本分生組織,內有針狀結晶的異細胞。以內為原形成層。最中央為髓部基本分生組織,為液泡化的大細胞。以後原表皮分化為表皮,皮層基本分生組織分化為皮層,原形成層分化為初生維管組織,髓部基本分生組織分化為髓。

2、初生構造:幼嫩莖的初生構造由表皮、皮層和中柱構成。

表皮:獼猴挑樹莖的表皮由多毛的一層細胞構成。

皮層: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厚角組織細胞,在表皮以下,有7~8層,多角形,排列緊密;二是薄壁細胞,位於皮層中部,有5~6層,排列疏鬆,有明顯胞間隙,細胞大,其間分散有大型異細胞,內含針狀結晶;三是澱粉鞘,是排列緊密,內含澱粉的皮層最內層細胞。

中柱:由初生韌皮部、初生木質部和髓三部分構成。初生韌皮部由篩管、伴胞、韌皮薄壁細胞和韌皮纖維構成。在薄壁細胞中散生內含簇生針狀結晶的大型異細胞。初生木質部由導管、初生射線和木薄壁細胞構成。髓部很大,橫切面約占2/5,其間散生大型異細胞。

3、次生構造:成熟莖的次生構造由周皮、次生維管組織和髓構成。

周皮是由表皮以下的木栓形成層向內分裂形成的栓內層、向外分裂形成的木栓層共同組成。次生維管組織由次生韌皮部和次生木質部構成。次生韌皮部包括篩管、伴胞、韌皮薄壁細胞、大型異細胞及韌皮射線。次生木質部包括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和木射線。髓部很大,成白色片狀。在皮層、次生韌皮部和髓部都分散著無數大型異細胞。

三、獼猴桃莖的類型:獼猴桃當年萌發的枝蔓,按其性質和功能不同,分為營養枝和結果枝

1、營養枝

獼猴挑的營養枝又稱為生長枝,是指那些僅進行枝、葉器官的營養生長,不能開花結實(雌株)或不能開花(雄株)的枝條按照長勢強弱可分為徒長枝、衰弱枝(短枝)和普通營養枝。

徒長枝:大多從樹幹附近或老枝基部的潛伏芽(隱芽)萌發而成,直立向上,長勢特旺,海沃德品種可達3~6米,紅肉品種可達3米以上。紐西蘭人將徒長枝稱作「水枝」,從形態上看,「水枝」與幼嫩枝很相似,在商業栽培中常常在發育期或休眠期被修剪掉。對於樹勢弱的植株,也可保留用作更新其它枝。

衰弱枝(短枝):多萌生於樹冠內部或下部短枝上,因蔭蔽或營養不良等原因,枝條短小,細弱,長10~20厘米,往往自行枯死。

、普通營養枝:主要從未結果的幼齡樹或強壯的多年生枝上的中、下部萌發,長勢良好,長約1.5米,組織充實,是翌年理想的結果母枝。

2、結果枝

獼猴桃雌株上能開花結果的枝條為結果枝。而雄株上只開花不結果的枝條為花枝。

獼猴桃的結果枝一般著生在一年生結果母枝(營養枝)的中、下部,根據結果枝長度可分為:

徒長性結果枝(≥100厘米):徒長性結果枝多發生在結果母枝中部或下部,由上位芽萌發而成,長勢強盛,停止生長較晚,一般結實能力較差,如果肥水管理得當,還可成為來年很好的結果母枝。

長果枝(50~100厘米):長果枝多發生在結果母枝的中、下部,長勢較強,組織充實,結果能力強,果大,果多,來年也可成為結果母枝。

中果枝(30~50厘米):多發生在結果母枝中、下部,長勢中等,組織充實,結果性能好,可視其當年結果數量決定是否修剪或保留為來年的結果母枝。

短果枝(10~30厘米):多為結果母株的下部和頂部的下位芽萌發而成,節間較短,長勢弱,坐果雖多,但果實較小,為保證果實品質,應注意疏果,在冬季應予剪除。

短縮果枝(≤10厘米):也稱叢狀結果枝,枝條短縮,果實小,一般從頂部芽萌生,在樹勢弱的情況下短縮果枝較多,冬剪時剪掉,或在當年春季萌生後就首先除去。

四、枝蔓特點:獼猴桃樹的枝蔓特點可大致分為自枯現象、背地性、纏繞性、負枝現象於粘膠,詳細消息看下方介紹。

1、自枯現象

獼猴桃枝蔓的特點,首先是自枯(自剪)現象。衰弱枝和營養枝生長停止早,枯死部分很短;徒長枝生長停止遲,枯死部分較長,尤其秋季還在生長的徒長枝,先端極不充實,經過冬天,先端有10厘米以上枯死。

由下位芽發生的枝條和架面下方發生的枝條,因光照不足,長勢弱,並在枝下方產生了徒長枝,徒長枝上的葉覆蓋在衰弱老枝上,使枝條更加衰弱,最後弱枝連同發生弱枝的老枝一塊枯死。

幾年後原來徒長枝下方又產生徒長枝,覆蓋在原徒長枝上,迫使其枯死。年復一年,循環往復,在野生狀態下形成了很厚的枯枝層。所謂結果外延,就是這種原因造成。栽培中應及時疏除枯死枝、過密枝。

2、背地性

常見獼猴桃長枝初生時較直立,以後彎曲成弧形,於是枝上出現了背地面的上位芽、與地面有一定角度的斜位芽、與地面平行的平位芽和朝地面的下位芽。上位芽萌發率高,枝條長勢旺,結果多;斜位芽和平位芽萌發率略低,枝條長勢中等,結果較多;下位芽萌發率低,枝條瘦弱,結果很少。

3、纏繞性

獼猴桃枝條生長到一定程度後,枝梢末端開始纏繞到攀緣物上,沒有攀緣物時,甚至纏到自身的枝上。在栽培時搭架、綁蔓、摘心,就是為了避免枝梢纏繞而採取的必須的措施。

4、負枝現象

獼猴桃後發的枝條往往比先發的枝條長勢更旺,先發的枝條反而變成了弱枝,這即是「負枝現象」。特別是嫁接苗栽培過後,春季一過,原來的接穗枝條上部停止生長,頂端甚至枯死,而靠近接穗基部萌生出的芽,長出的枝條粗壯,長勢極旺,最旺時一天可長10厘米以上,管理得法,當年可以上架,來年可以試花結果。因此修剪要跟上,及時剪除接穗上部枝芽,以強化負枝現象,促進新枝生長,並提早結果。

5、粘膠

獼猴桃枝蔓中含有黏滯的膠狀物,根和莖的含量最豐富,它們常見於內皮和髓部中,一般認為粘膠像是有一個重複的葡萄糖醛酸甘露糖的雙糖中心。另外,還含有阿拉伯糖、岩藻糖、半乳糖和痕量木糖。

狐猴桃屬中的所有種類都發現有粘膠,但成分有所不同。粘膠的生理意義有待研究,但粘膠的利用早已有之,我國主要用於水利提壩、建築工程、馬路、曬穀場、渠道等石料的粘合劑,黏性強,抗風化,經久耐磨。


以上就是關於獼猴桃樹莖的介紹,希望看到的果農朋友能夠運用到實際之中,為豐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成功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就看我們是否努力了!今天的技術分享就到這裡,關於更多果樹的種植管理新技術,可以關注『蜀鄉小果』長期免費學習技術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RDgrm4BMH2_cNUgYqp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