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往往不了解,孩子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父母更加注意他而已。也只有父母注重孩子的行為,孩子才會因此變得更加優秀。很多父母對於孩子都是忽略的,覺得孩子的表現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人都是為自己活的,孩子也是一樣。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孩子是需要被我們「看見」,這樣才能夠激發出他們的力量。也只有如此,孩子才會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釋放出來。
「被看見」的力量有多大?
心理學上有一個心理可見性原則:說的是如果別人看到、理解的我們,和我們看待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並且別人通過自己的行動,表現出對我們的深深的理解和關注,我們就會有一種被看見的感覺。一旦被看見,我們會更加重視他、珍惜他,因為這說明對方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在我們身上。
能讓孩子感受到溫度,理解「愛」
孩子如果能夠被看見的話,那麼他們就會感受到父母的溫度。在父母的照料下孩子往往能夠變得更加幸福,健康成長。很多孩子之所以在長大後變得冷漠無助,只是因為父母在必要時刻沒有看見孩子的所作所為。
在孩子小的時候,並沒有接觸過太多的人,得到父母的認可才是他們最想要做到的事情。所以他們只有感受到了溫度,才能夠理解父母對於自己的愛。今後的孩子也會用這種愛對待別人,將同理心發揚光大。
孩子因此變得優秀
孩子會因為「被看見」而變得優秀,不僅僅是品質上,還有能力上。孩子的所作所為往往是為了讓父母注意到,所以父母只要給予相應的回應,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得到了認可。
也只有在得到認可的時候,孩子才會更加努力地把自己變得優秀,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越來越出色,而有些孩子走到半路的時候便選擇了放棄。因為他們看不到父母對自己的在乎,所以他們也不準備讓自己變得優秀了。
孩子會變得更自信
「被看見」的孩子往往是很自信的,因為父母將他們看在眼裡,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安全。在父母的保護傘下茁壯成長,會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更加出色。絕大多數叛逆,悲觀的孩子都是因為父母沒有注意到他們的感受,所以孩子覺得很迷茫,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很多時候都是通過不同的方式祈求父母可以多看自己一眼,譬如做了一些優秀的事情,譬如闖禍,這都是想要被父母看見而已。只有被父母關注的孩子才會正視自己的行為,才會減少負面因素。
通過一系列的事情足以證明,父母「看見」孩子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出色。在《好媽媽都懂心理學》中很清楚地提到,如果想要把「看見」做得更加出色,我們不妨以這3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父母要懂得「看見」的3層境界
「看見」關係
當父母與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孩子才能夠健康的成長。日本品川孝子直言道:「孩子與家長的關係是孩子一生轉變的關鍵因素。」這也就意味著關心自己的孩子,也是為了我們的孩子做考慮,今後初入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出色,這些起碼的待人道理都是父母教給孩子的。
比規矩更重要的是接納,在嚴厲的教育下有的父母往往忘記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孩子總會因為父母的嚴厲而感到害怕,他們生怕有一件事情做不好,就會被父母斥責。
父母對孩子之間的關愛是沒有條件的。父母需要為了親子關係而不斷的付出,這樣才會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無私的,是愛他們的。如果在關愛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還要討價還價,這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關愛是不純粹的。相比讓孩子知道對錯而言,接納與愛是更加重要的。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父母需要讓他們知道彼此之間的關係很親密。
「看見」孩子
父母需要看見孩子的所作所為,並給予幫助,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走入歧途,或者做出一些傷害自身的事情。有時候父母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過錯,而忘記了品讀孩子這個人,所謂的「對事不對人」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殘忍的。
父母總是因為孩子粗心大意,就把孩子定義為一個馬虎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也會改正自己的錯誤,孩子也會審視自己的錯誤。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當看透事物的本質,然後跳過孩子的錯誤,直接審視孩子本身才是正確的,往往只有這樣才可以將問題迎刃而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看到孩子的能力,教育孩子並非是速成的,需要慢慢地培養孩子,並且投其所好。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就算父母再怎麼用心,他們依舊是不感興趣的。倒不如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們在興趣領域中不斷的成長,在這裡我們需要做到的是「看見」他們的內心。
「看見」自己
父母總是覺得孩子一旦犯錯誤,就是孩子哪裡出現問題了。其實父母也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是否是我們自己身上的錯誤呢?父母由於認知局限,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其實是不公平的。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強化自己,降低焦躁的情緒。壞情緒會感染到孩子,所以一定不要用負面情緒應對孩子。就算是孩子犯了錯誤,也要心平氣和地與他交流。
父母也需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要總是把時間花費在改正孩子的壞毛病身上,更多的時間應該發掘孩子的閃光點。當孩子想要在父母面前展現自己的時候,父母不要扼殺他們的想法,而應當給予鼓勵才是。不被「看見」的孩子,是無法變得成功的,因為他們無法忍受父母的冷落。
因此,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懂得去「看見」,而不是用一副冷漠的眼光默默地看著他們成長。給孩子自由的確是一件好事,但絕對不是對孩子不管不顧,父母需要愛護他們才是。
今日話題互動:你會在乎孩子的感受嗎?你平日會注意到孩子的動向嗎?歡迎下方留言區與我們交流談論。
————————
我是文竹媽媽,家有兩寶,大寶5歲,小寶3歲。一人帶兩娃的艱辛讓我更懂得如何照顧寶寶。
文竹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分享,為寶爸寶媽排憂解難。歡迎各位與我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小問題小確幸。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