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是近體格律詩中的一種體式,是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是一種基礎平仄格式,七絕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經常用到這種平仄關係。
古人把漢字的音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分為「陰平」、「陽平」,對應我們現代普通話中的「一聲」和「二聲」,「上」對應如今的「三聲」,「去」對應如今的「四聲」,而「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分散到其他幾個音調中去,不再單獨存在,只在某些方言中還有。
所以,對應我們今天的漢字讀音,「平」就是「一二聲」發音,「仄」就是「三四聲」發音。
標出漢字的平仄有利於我們看清楚古詩的音律起伏,如果符合格律詩的平仄格式,我們就稱之為近體格律詩,否則我們就稱為古風。
平仄格律其實是對古詩的一種格式劃分。用平仄格律寫的近體詩,能夠很自然地避開音律的語病,當然,不使用平仄格律的古詩一樣可以語言通順,音律清爽。
因為格律詩的基礎格式只有四種,並不是包含所有的發音模式。
這四種格式是「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而「平平仄仄平平仄」就是「平起仄收」格式,所以如果使用這種格式的詩句就可以肯定是合律的律句。
舉個例子,前幾天寫了一首藏頭「春花秋雨」的七絕,起句就是「平起仄收」格式。
首句為「春江有信潮波起」,按照普通話一二聲標註為「一一三四二一三」,按照古音標註為「平平上去平平上」,不過這樣比較複雜,我們用平仄代替,則得到平仄關係:「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就能一眼看出,這個句子就是律句,能夠有條件地存在於七絕詩中。
當然,這個只是單個句子的平仄,整首七絕的平仄還要根據「對」、「粘」的規則進行推導。
「對」是指對句與出句的關鍵位置的平仄需要相反。如果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關鍵位置(二、四、六)為「平、仄、平」,那麼對句關鍵位置的平仄就是「仄、平、仄」,所以推出對句平仄格式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注意這其中非關鍵位「一、三、五」的用字平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只是注意不要產生「孤平」之類的其他詩病就行。
而「粘」是指下一聯的的出句要和上一聯的對句的關鍵位置平仄相同,人為造成語氣上的黏連,在七絕中,因為總共才四句,所以就是第三句的關鍵位置平仄要和第二句的平仄相同。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那麼第三句關鍵位置也應該是「仄、平、仄」,但是因為第三句的收尾只能是仄音,不押韻。所以只能第五字換成平,而用「仄仄」收尾,所以第三句的平仄推導出來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再用平仄相對的方法得出最後一句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我們要用平起仄收格式寫一首七絕的話,自然要符合推導出來的平仄關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藏頭「春」字,注意整體構思,後面有「秋」字,要考慮到整首詩的時間跨度,要有切換又不能生硬。「春江有信潮波起」,春天的江潮如約而來,心上人又要遠行。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出於寫詩習慣,第一句出現了「有信」,這種自然對仗詞語,第二句就會使用「無什麼」來呼應:「花落無情競伴君。」平仄合上「仄仄平平仄仄平」。這裡反用典「落花有情,流水無意」,意思是那些花兒很無情啊,競相落到水中伴你一起走了。隨著愛人的離開,春天也就離開了。
第三句「轉」,秋字藏頭,季節自然轉換。「秋意闌珊風漸冷」,一轉眼秋天也快過完了,風也漸漸冷重起來。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
尾句「月光如水思如雲」。注意「思如雲」不是三平尾,平水韻中「思」可平可仄,發仄音(音四)的時候是「悲哀地思念」的意思。冬天都快來了,愛人還沒有回來,月光如涼水一樣浸潤,我悲傷的思緒像秋末夜空中淡淡的浮雲。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江有信潮波起,花落無情競伴君。
秋意闌珊風漸冷,月光如水思如雲。
這樣我們就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規則下完成了一首平起仄收,押平水韻「十二文」的藏頭七言律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