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曾師從有「洋桶王」之稱的儲銘學壺,洋桶壺成了他早年做得最多的一種造型。
早年,他還剛嶄露頭角,一次在當地茶館,偶然聽到一群茶客在談論自己做的茶壺。
顧景舟 牛蓋洋桶壺
其中,一位資深的老茶客正拿著一把洋桶壺點評,站在一旁的顧景舟,耳聽其詳。
老茶客列舉顧壺幾大不足,說得有鼻子有眼。而一旁聽得仔細的顧景舟卻早已羞愧得耳根發熱,背心冒汗。老茶客說話有些偏激,但評壺觀點卻還是有些道理的。
在眾人回過神,正想要斥責這個不知從哪來的魯莽少年時,卻見男孩不慌不忙行了個禮,說:「我就是顧景舟,先生您剛才的話是對的。明天還是這個時辰,我會賠一把新壺給您。」
顧景舟 牛蓋洋桶壺
這一連串的行為,讓眾人目瞪口呆。茶館裡老茶客們大多以為「顧景舟」只是某個經驗豐富的老名匠的化名,可沒想到真人竟只是個孩子,不禁肅然起敬。
一向認真的顧景舟,沒有食言,第二天,新壺送來了。只見那把洋桶壺,壺身筆挺,肩胛方正,壺嘴剛勁,風骨凜然,任誰都再挑不出半點瑕疵來。
顧景舟 牛蓋洋桶壺
1944年顧景舟從上海回到家鄉宜興後生活艱難,開始以接受別人定製「洋桶壺」為生計,前後做過多件「洋桶壺」。
據顧老高徒徐漢棠口述回憶,顧老晚年時自己求教他如何製作牛蓋洋桶壺。直至壺成,顧老將兩人所做壺蓋放在天平上稱重。顧老所做壺蓋,誤差只有1克。
為什麼紫砂名家都樂於製作它
洋桶是紫砂壺裡面最基本的一個造型,做紫砂壺,都是從最基本的造型開始來練習成型基本功,做洋桶壺容易,但是做一把好的洋桶壺不容易,三年學徒,師傅教會你的都是一般的製作程序。
王寅春 牛蓋洋桶壺
據文字記載,洋桶大約是清朝末期至民國初年這段時間演化而來。清末民初至1970年這段年限內,在喝茶之風盛行的丁蜀,很多老百姓都喜歡拿著用。
舊時,宜興老人家去茶館喝茶,總要帶把壺,普通壺捧著總覺得不方便。因為體量大,攜帶方便,洋桶壺頗受歡迎。
俞國良制 任淦庭刻洋桶壺
這種簡約大方、素麵素心的壺式卻非常難做,曾一度作為衡量一個紫砂藝人水平高低的標準。
它在壺界、茶館、好壺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選日用佳品,又是鑑賞藝術珍品。
洋桶壺有三種形制,獨鈕洋桶、牛蓋洋桶、平蓋洋桶。獨鈕洋桶主要是清朝時銷往泰國,往往要打磨拋光,鑲飾銅邊;內銷以牛蓋洋桶、平蓋洋桶為主。
聞才 洋桶壺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洋桶壺包含了紫砂壺所有的基本要素。
做一把洋桶壺做的精緻,有韻味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你有獨創精神,要做的有自己的特色,則證明你的功底非常強。
感謝閱讀,感覺小編辛苦的請點擊關注,買壺詢價請點擊我的頭像在我的簡介里添加我的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