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社區治理繪就國際化社區新圖景

2019-08-29     青白江區交易中心

​​8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月,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街道廣場社區的趙大爺見了鄰居還會聊起當天「鄰里節」上的活動,「在義診區,不僅提供免費身體檢查,還現場進行康復治療。」原來,「鄰里節」作為青白江區委社治委首個聯合街道社區共同打造的社區營造試點項目,通過活動搭建參與式、互動式、沉浸式鄰里分享平台,於每月的第一個周末定期舉辦。


八月青白江鄰里節現場


青白江「鄰里節」作為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的有效「紐帶」,正是青白江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基層和社區治理的系列決策部署精神,以不斷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創新社區發展治理方式的一個縮影。

2017年9月,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大會召開,社區發展治理工作在青白江區全面鋪開。青白江區堅持黨建引領分類施策、聚焦「五大行動」、以社區治理助推鄉村振興,兩年間,新的發展理念在青白江124個村(社區)落地生根,初步實現了「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的預定目標。

發揮黨建引領「主心骨」作用

社區治理涉及到城市各個角落,關係到社區幹部、群眾、社會組織一干人等,如何運用繡花功夫,激發各方激情,集結各種力量?這是擺在青白江乃至全成都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第一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增強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我們黨在基層擁有無與倫比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只有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建立多方參與、共同發力的平台機制,才能激發社區黨員群眾和社會組織的內在活力,破解社區治理中的矛盾難題。

目前,青白江已建設「一帶一路」黨建示範區,打造「光明到家」等社區黨建品牌55個;推動黨委建在社區、支部建在小區、小組建在樓棟、黨員對應單元,組建小區黨組織133個、網格黨支部349個、院落黨支部155個。


化工路社區「鄰里議事空間」


在大彎街道化工路社區,每月為社區60歲以上老人舉辦的集體生日會,已經成了這個社區居民每個月最期待的日子。而舉辦生日會的資金從哪兒來?化工路社區通過黨組織帶動,發動社區範圍內的商家、民營企業,募集資金,成立社區「微基金」,目前,已募集資金十萬餘元,不僅用於集體生日會,還用於「愛心義剪」等其他公益活動。

有效治理讓社區工作推動有力。小區推進老舊雨棚改造,有的居民開始不願意。「在社區幹部和黨員多次動員下,大家漸漸從不願改到自願改。」社區黨委書記鍾會萍說。

黨組織帶動社區有效治理的良好局面不止在化工路社區呈現。

在大同鎮,當地選派11名優秀年輕幹部掛任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和委員,為社區發展治理充實了年輕力量。

在大同鎮一心社區,一邊是老舊小區,由於建設年代久遠、年久失修等原因,設施老化、配套不足、環境髒亂差;一邊是新開發的商住小區,有綠化、有服務配套、有專業的物管公司,但公共服務和活動空間受限,不能滿足居民更高層次的需求。橫亘在兩個小區之間的一堵牆,隔開了兩個小區的資源整合、空間共享和居民來往。為此,社區通過走訪發現,兩個小區居民有不同需求,但方向是一致的。於是,啟動一戶三票工作機制,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成功打掉了橫亘在兩個小區之間的這堵牆,實現了停車位、公共空間的共享,也增進了兩個小區居民之間的融合。

而該鎮的新峰社區則以黨建為核心,探索建立了一套「C·E·O」發展治理模式,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決策和社區資源整合利用,通過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深度連結,打造全區最大的社區服務綜合體,實現傳統安置社區到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華麗轉身。

在彌牟鎮白馬村,村上以院落為基本單位,建立網格黨員分片包干責任制,劃定黨員責任區、確立黨員幫扶戶、設立黨員示範戶,建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有效實現網格黨員對院落的管理和服務。

社區治理分類施策

2017年9月,成都出台《關於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提出成都將在未來3到5年建設品質、活力、美麗、人文、和諧五大社區,對棚戶區、城中村、老舊院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舉措。

近年來,隨著發展帶來的人口和資源流動加速,青白江社區布局和人口規模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社區形態參差不齊,有以鳳凰新城片區為代表的商業樓盤小區,也有以攀成鋼、川化廠區周邊職工家屬小區為代表的老舊城區社區。「在『五大社區』的基礎上,我們仔細研究了青白江自身情況,將青白江124個社區分為城市新建社區、城市老舊社區、拆遷安置社區、農村新型社區、農村散居院落社區五類,根據這五類社區的不同特點,實施分類治理精準施策。」青白江區委社治委常務副主任吳德祥說。


宜居美麗青白江


如何因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青白江的做法是:城市新建社區突出公共服務與建設同步進行;城市老舊社區注重改造基礎設施,促進社區形態業態文態改變,從而改變群眾心態;拆遷安置社區以一個或多個村拆遷安置而成,各種情況複雜,更要注重管理民主化,服務精準化、群眾市民化、籌資多元化;農村新型社區則關注產業培育和村民就業問題;散居農村院落,則通過成立合作社等方式,發展特色產業。五類社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應對,分類精準施策,從而達到社區治理有的放矢各個擊破的成效。

青白江是國家「一五」時期規劃建設的西南第一個工業區,攀成鋼、川化兩個老廠區占據著老城區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今天許多老工業基地生活區、老舊院落、城中村、棚戶區正需改造。這些老舊院落承載了關於青白江深厚的工業記憶。「這部分歷史不能忘,因此,在社區治理中,我們注重對人文歷史的挖掘和保護,進而有機更新改造。」吳德祥說。

目前,青白江已統籌推進494個「五大行動」項目,拆除棚戶區48萬平方米、城中村140萬平方米、改造老舊院落12.8萬平方米,老工業基地生活區「三供一業」改造12973戶,生活區迎來「企管—棄管—齊管」嬗變。另外,青白江區還整治背街小巷118條,建設「兩拆一增」及小遊園微綠地145個、城鄉綠道130公里,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三供一業」改造催生「企管」—「齊管」


為了提升小區治安環境,去年,大同鎮鳳祥社區聯合一家科技公司自主開發智能小區管理系統,在小區各進出口設置人像自動識別系統,對業主自動開門放行,外來人員須用身份證登記才能進入。轄區內所有70歲以上老人及失獨、獨居、殘疾等特殊老年群體,則免費發放電子手環並與老人臉部識別綁定,一旦老人兩天未在小區內出現,手環將預警提示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查看老人的安全情況……

「大同鳳祥社區引入智慧化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系統,居民對小區治理的獲得感、滿意度大幅提升。」吳德祥介紹道。

今年初,青白江區從香港引入「OSM現場管理」系統,讓全區三個鄉鎮的15個社區煥發了新顏——通過微改造,對社區空間區域和配套設備進行合理配置,強化了社區服務能力,進一步實現了基層精細化管理。

社區治理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社區治理不能光有治理,更需要發展。發展和治理應該是兩輪驅動的關係。」青白江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社治委主任鍾科認為。在青白江,尤其是農村新型社區,農民離開土地之後如何發展,是一個具體而長遠的問題。

福洪鎮杏花村因規模種植「福洪杏」而得名,是四川省十大賞花旅遊目的地之一。但誰能想到,2004年,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僅800元。

如今的杏花村正在由單一賞花經濟向全產業鏈轉變。在這過程中,農民雖然離開了土地,但增加了財富。當地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入駐,促使農民由單一的「打工收入」或「種地收入」轉化為「土地流轉收入+打工收入」雙重收入,直接促進農民增收。當地還針對性的吸納「技能型、致富型」黨員,傳授實用技能,村民的就業能力不斷提高。2018年杏花村人均收入達到24000餘元。


「我的田園」田園綜合體項目


「村裡的環境變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杏花村黨支部書記蘭向華說,「經過兩年多社治工作的探索,杏花村正通過植綠樹、壯產業、興旅遊建設花園式美麗鄉村。」

據介紹,依託獨特的生態優勢和良好的區位優勢,杏花村深入推動一三產業融合,農旅融合發展,產村相融的旅遊度假村落已具備雛形。

同樣在福洪鎮,先鋒村立足農村丘區實際,將社區發展治理與推進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通過成立合作社,實施規模經營,創新運營方式,盤活閒置資產,延伸產業鏈條,特別是發揮來村「新村民」、回村能人的作用,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激發了農村活力,增加了經濟效益,居民富裕了,心氣順了,村風民風也得到了極大轉變,從而有力地助推了社區有效治理。

杏花村和先鋒村,只是青白江區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一個縮影。

兩年來,青白江區實施城鄉發展治理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持續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2018年完成農業增加值16.68億元,同比增長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6元,同比增長8.4%;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億元,同比增長12.16%。

著力助推「陸海聯運樞紐、國際化青白江」建設,青白江區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正步履矯健,身姿昂揚。


(人民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O2_3GwBJleJMoPMN6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