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掙扎」的姐姐們

2020-06-23     壹條電影

原標題:「垂死掙扎」的姐姐們

作者 | 壹哥

引子

標題或許有些聳動,但某種程度上,我們得承認:

在這個語境里,「乘風破浪」,就等同於「垂死掙扎」。

之所以下這個不太給情面的定義,大概也是看了這麼多年真人秀,我們差不多明白了:

內地綜藝的兩個本質,一是 各取所需,二是 滿足偷窺欲

製作方出創意和平台,賣會員回收影響力;

明星讓出部分隱私、賣力參與,換取熱度和職業生涯更多可能;

觀眾付出時間和金錢,得到打發無聊的消遣娛樂。

以及,最大程度滿足了「多數窺視少數」的人類基礎慾望。

當然,都是偷窺,也有不同。

對《乘風破浪的姐姐》 (以下簡稱《浪姐》),我得說句大實話:

自《浪姐》後,內地真人秀的底線,又被拉低了一些。

不想揣測這裡面有沒有惡意,或者說有多少惡意,只不過,這檔真人秀的初衷很明確:

它和選秀無關,和女團也無關。

本質上,它是對明星及其背後行業的又一次 消費

只不過這次消費, 更赤裸、更有噱頭、背後的意味也更殘酷。

一個事實是:

30位30+女藝人,出道七八年到三十多年不等,多數過氣、不紅、工作量不飽和。

她們是被消費的那個,是被剝削的那方。

同時,她們卻也主動迎向這消費,努力配合,試圖成為其中的亮點。

這和個人秉性無關,誰讓她們身處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名利場

應該說,所有明星真人秀的出發點,或者說包裝好的那個賣點,都在突出藝人身上真實的美好。

《浪姐》亦是。

不過,所謂「女性崛起」的時代主題之下,《浪姐》真正吸睛的,還是無論怎樣都壓不住的 宮斗內核

當偷窺的深度和廣度被進一步挖掘,同時被拉低的,自然就是那個底線。

如果說霸氣上線的第1期,還符合爽劇的設定,讓所有人對那些少見的真實與硬剛大呼過癮。

很快,上周的第2期就露出了真身的馬腳。

即便一個半小時的80%,都滿是積極動人的正能量,但結果是:

播出後80%的討論,也的確都集中在了某一個風波不斷的小組上。

而這樣的「宮斗」,隨著未來10期30位姐姐不同的搭配組合,還將繼續上演,且會愈演愈烈。

要手動狗頭的是,以上,我其實沒有多少批評的意思。

怒其不爭?更不至於。

說白了,對一檔真人秀,你能做怎樣的期許呢?

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不就是來翹腿吃瓜、圍觀「宮斗」的嗎?

所以,節目本身,我就打算聊這麼多了。沒啥可拔高的,更沒啥可貶低的。

娛樂而已。

我真正感興趣的是:

從各取所需的角度,製作方大賺特賺,無疑了;圍觀者大嗨特嗨,也無疑了。

那,這些姐姐呢?

她們真的就能,大紅特紅嗎?

如果沒有,那努力迎合的姐姐們,到底得到了啥?

這三位,實紅

剛才說了,30位姐姐,多數其實都在待業狀態。

倆字就是,不紅。

但這裡也有少數例外,比如這兩位。

一是張雨綺。

張雨綺的紅,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人家作為演員,這幾年來一直都是有作品的。

是那種可以拿來撐場、有足夠影響力的作品。

之前的《美人魚》《妖貓傳》,今年還有《龍嶺迷窟》 (且至少還可以再吃兩年IP紅利)

加上直率敢言的性格,和新聞不斷的私生活,實紅是肯定了。

另一個肯定也能猜到,寧靜。

寧靜的紅,原因或許就要複雜一點。

從今年往前數,甭說5年,數10年15年,寧靜其實都沒能讓人立刻說出來的作品。

可架不住兩點:

一是90年代的代表作,動輒就是影史級別的,高度太高,時不常就要被翻出來講;

二是在同年齡段里,寧靜也是這幾年真人秀光環加成最多的。

她大姐大的性格,豪爽、自信、無拘無束,簡直是為這個網際網路+女權時代而生。

甚至連過往年少的那些經歷,也被無限放大,成為某種 傳奇式的存在。

從目前2期看,她們二位,得到了什麼呢?

簡單說,當然就是…更紅了。

對張雨綺和寧靜這樣性格完美契合時代環境的藝人,其實只要做自己,她們就會是所有真人秀鏡頭的寵兒。

張雨綺因為直接參與了目前最火的《艾瑞巴迪》事件,這讓她的討論度居高不下。

不過按真人秀的邏輯,事件早晚會找到寧靜的。

就像寧靜接受易立競採訪說的:

很多時候我不是節目裡發脾氣最多的,但最後放出來的那個總會是我。

而既然提到了寧靜,不妨也一併說下, 同一年齡段的伊能靜和鍾麗緹

30人里年紀最大的伊能靜 (今天才知道原來伊能靜姓伊能,是個日本姓),也因為和評委老師的事件,被頻頻討論。

對比起來,鍾麗緹就要平淡許多。

對我個人,伊能靜測評時的齊劉海造型其實有點減分——不過這至多只算個小插曲。

其實這三個人,拋開過往資歷,分屬三個很不同的性格類型。

寧靜看起來強勢不好惹,其實很好相處,跟誰都能組到一起;

伊能靜還是有偶像和前輩這兩個包袱,所以她適合聽話乖巧的隊友,遇到比如黃聖依,那八成就要出事;

鍾麗緹則是性格最不前輩的那個,骨子裡很小女人。

所以這樣看,後續的焦點還是會在寧靜和伊能靜身上,而相比寧靜的「不招黑」體制,伊能靜的玻璃心,倒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而站在更高視角,對張雨綺、寧靜、伊能靜和鍾麗緹,或實紅或功成名就的女藝人,她們從中獲得的,也不僅僅是那點熱度。

而是真的做自己,以及從中得到的愉悅感。

這不是什麼雞湯,而是這個圈子裡, 成功者才有的額外獎勵。

寧靜說自己貪玩,所以這幾年上很多真人秀;張雨綺說自己一直想站C位唱歌跳舞,之前經紀團隊不允許,現在換了團隊就來了。

這話從一個實紅的人嘴裡說出來,就足夠真實了。

世界名畫:《寧靜與她的後宮佳麗》

以及,娛樂圈 (或者說任何一個行業),就是這麼現實。

最後,當然《浪姐》還有一位實紅,就是黃曉明。

因為只是主持人,就不多說他了。

不過要肯定的是,選他來做這個控場,還真是選對了。

這兩位,爆紅

肉眼可見的, 萬茜和鄭希怡紅了。

外形、性格、表現,都討喜。

自然,就紅了。

條件這麼好,為啥現在才紅呢?

因為這差不多就是她倆,第一次正兒八經地上真人秀。

萬茜其實一直不缺擁簇,她有氣質,有作品,也有演技,早早就得到了 好演員的標籤。

但一來缺票房爆款,二來不上綜藝——在這個時代,沒這些就沒討論度,想紅出圈,難度很大。

所以,對萬茜這樣足夠討喜的女藝人,《浪姐》對她而言,最大的利好倒不在這個節目:

或許,這會就此為她打開一扇吃遍真人秀紅利的大門。

不過對萬茜這樣,幾年前就在知乎瀟洒地回答「身為不紅的演員是什麼體驗」問題的藝人,她會不會稀罕這些真人秀帶來的紅利,也不好說。

相比起來,鄭希怡在上《浪姐》前,人氣就低了很多。

甚至可以說是多數人不認識,少數人覺得臉熟的糊咖。

畢竟,最近這幾年,她差不多也可以算是半退休狀態的圈外人。

但事情就成在這裡:

越是這樣沒有被真人秀套路、和名氣熱度綁架的藝人,越能給現在看膩的觀眾帶來驚喜。

但相比萬茜,鄭希怡吃虧的還是在曝光度的維持上。

如果後續沒有作品,單靠真人秀,她還是很難保持住現在的熱度。

所以,成團可能對鄭希怡是個好選擇。

不過依然, 對這些靠著外形、氣質、實力的整體表現爆紅的藝人,流量和熱度是不是她們真正在乎的,會為此付出多大的一員,都要打個問號。

畢竟,大家喜歡的,不就是她們這股子 不在乎的勁兒嗎?

這四位,黑紅

黃聖依、劉芸、張萌、丁當。

這四位《艾瑞巴迪》事件的參與者,雖然是黑紅,也算是紅了一把。

都是黑紅,類型不同。

對那些不熟悉黃聖依的,這一周應該也看了一些分析她黑歷史的文章了。

對我來說,往前數是扎堆拍爛片,而這幾年對她的記憶,無非就是:

17年上《演員的誕生》,被嘲;

18年上《吐槽大會》,自嘲。

以及,用5秒流淚和敲碎棒棒糖,同時回擊了演技和解約周星馳兩大黑點。

所以,對如今沒有觀眾緣的黃聖依,不管她自己怎麼說, 拍戲、上真人秀其實都已只是副業。

她是聰明人,知道自己的口碑,也明白自己的處境。

所以,某種程度上,她或許真的不在乎《浪姐》會給自己帶來什麼。

這可能也是黃聖依表現油膩的原因。

雖然舞台上還是美美的,但來到現實中,她 自我宇宙中心的公主病性格,的確讓很多人喜歡不來。

類似的,還有劉芸。

其實說句露怯的,在《浪姐》之前,我真的不認識她。

包括鄭鈞妻子的身份,也是最近才被科普的。

她和黃聖依,首先外形上有點吃虧,都是攻擊性較強、不容易討喜的長相。

再加上《浪姐》中的表現,多少又坐實了嘴碎八卦、看熱鬧不嫌事大、只顧自己不管別人的「闊太」人設。

這個 油膩標籤一旦貼上,對女藝人,尤其是中年女藝人,簡直是毀滅級的。

所以,對黃聖依和劉芸,除非後續有很翻轉、很拉好感的表現,否則這次來《浪姐》,實在是大大的減分。

至於未來,出來營業本就是打發時間的她們,也就不用我來操心了。

下面是張萌。

其實她也是 「壓根輪不到也不需要我們來操心未來」小分隊的一員。

自己就在《浪姐》第1期中說了:

現在主業是製片人,來上節目,就是奔著交朋友來的。

所以即便被吐槽、被罵,不影響。

上這個真人秀本身,目的就已經達到。

後續她的鏡頭或許會變少,但觀眾不在意,本人更不在意。

說到這就行了。

最後是丁當。

丁當應該自己都沒想到,她會在一開始被捲入到《浪姐》的第一波「宮斗」。

已經有從心理和性格上對丁當做出分析,以她的性格,她也很可能僅此一次,不再成為關注的中心和焦點。

不過我想說的是另一個觀點:

說實話,丁當這樣以高音為標籤的大vocal,已經不再是這個時代的寵兒了。

我很難說出原因,但事實就是:

對大多數,丁當再無懈可擊的飆高音,還沒有萬茜連連出錯的自彈自唱更有感染力。

包括伊能靜唱哭一眾姐姐,你也很難解釋說是她唱得多好。

只能說,這是個 自我感受大過一切、觀眾緣大過一切的時代吧。

所以,對丁當的職業生涯,我還真不知道未來到底會怎樣。

但至少,通過《浪姐》,讓她多些工作邀約,是肯定的。

看得見的鄙視鏈

看完這兩期《浪姐》,一個很直觀的現象是:

演藝圈的所謂鄙視鏈,就是真實存在的。

即, 電影咖>電視咖>綜藝咖。

說白了,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 慕強心態。

不說姐姐們或直接或間接表露出的,對寧靜、張雨綺有多怕,對萬茜有多崇拜了。

昨天加更的內容中,對應孟佳採訪,剪輯給出的畫面也是這樣的。

孟佳提到的是,那些很有成就的姐姐,依然很努力地在訓練,一絲不苟。

於是畫面針對「很有成就」,給出的人選是:

伊能靜、鍾麗緹、萬茜。

可能覺得不能少了寧靜,於是又補充了孟佳單獨夸寧靜的部分。

很多人可能看了兩期,也依然不知道孟佳是何許人也。

這其實不怪觀眾,因為這就是演藝圈的鄙視鏈在起作用。

即便加更內容足夠豐富,但標題必須是寧靜和張雨綺做關鍵詞。

所以兩期之後,我們也大概明白了,這30位姐姐在節目中的不同作用:

演員,尤其是電影演員,是來負責帶話題充門面的;

非演員的唱跳歌手,則是承擔保業務和保場面的。

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比如,還是昨天加更的內容:

孟佳和王霏霏 (可能也有人不太認識她),在排練中會指導其他舞蹈功底不強的隊員;

而寧靜,只需要對著鏡頭扮扮可愛,足夠。

這不是苛責,更不是什麼打抱不平。

現實,就是這樣。

演藝圈就像是濃縮並放大版的社會百態。

身處不同的行當,就要接受「有的行當賺得多,有的行當不賺錢」的現實。

況且,在我看來:

單以《浪姐》本身論,音樂人的受益,或許還要大過那些演員。

首先,音樂人當下的處境,整體自然是不比演員的;

其次,話題和流量是雙刃劍,收益大風險更大。

而靠技術和業務能力吃飯,大機率是會獲得認可的,只要給一個機會,熱度並非遙不可及。

有人可能還要問,那綜藝咖呢?

比如,芒果台的兩個主持人吳昕、沈夢辰。

可以這麼說:

她們,大抵就是介於話題流量和業務能力之間的,最佳調劑吧。

沈夢辰摔成表情包

認清了以上,我倒是又得出了另一個結論:

《浪姐》這樣的真人秀,其實並非不可複製。

一旦第一季成功,演藝圈如此多中年不得志的女藝人,做個三四季,其實不成問題。

當然,至於什麼披荊斬棘的哥哥,我想就大可不必了。

未來呢?

聊到這,或許這個疑問也已經順理成章了。

節目賺了,姐姐火了,觀眾嗨了。

然後呢?

張含韻,通過《浪姐》刷新了自己過去的可愛形象。

然後呢?

黃齡、藍盈瑩,靠好個性和硬實力圈了一波粉。

然後呢?

只要這個社會對中年女藝人的認知標準不變,她們在過去面臨的困難,在未來依然會存在。

面對這樣的大問題,一檔節目能做的,實在太有限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依然是:

30+的姐姐們,唱跳的曲目和20+的妹妹們毫無差異;

30+的姐姐們,還是各個膚白瘦腰大長腿;

30+的姐姐們,即便歷經風雨,心理年齡也必須是年輕的。

甚至50+的姐姐們,臉上也是不可以看到皺紋的。

如鍾麗緹這樣,50歲,還在嗲嗲地扮著18歲的可愛。

這倒不是針對個人。

而是,那些真正活出自我的30+女藝人,要麼對此不感興趣,要麼就壓根不在節目的選擇範圍。

30+,本該意味著更多可能、更多不同、更多智慧、更多生活該有的模樣。

但現實是:

中年女藝人相比年輕一代多出的那點兒特權,也不過就是可以翻個白眼懟評委,可以帶著手機錄節目,可以按自己的行程安排訓練…

僅此而已。

她們身上,明明有更多更有價值的閃光點值得表達。

這也是為什麼,昨天的加更內容中,最後白冰那段打動我的原因。

一首本是為了娛樂助興的《後來》,卻讓她聽得悲從中來。

這時候,我們才意識到:

姐姐們,每一個,都是有故事的人啊。

「生活把你逼得,要讓你變成離開了誰都能活的狀態。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其實也挺希望有人能幫你一把。」

我想這兩天,可能就會有人去扒白冰的人生故事了,但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吃吃瓜、然後或嘲諷或唏噓幾下——而事實,也很可能就是如此。

那麼,這又何嘗不是30+姐姐「垂死掙扎」的真正原因呢。

我們喜歡寧靜,是只喜歡看她懟懟杜華、發發狠話,還是希望看到她霸氣背後的人生沉澱?

我們追捧萬茜,是只喜歡看她撩其他姐姐、安慰其他姐姐的颯爽,還是在試圖讀懂一個好演員的內心?

我們愛上這些姐姐,是愛她們「垂死掙扎」之後的大瓜小瓜,還是愛她們各自精彩的靈魂?

有人可能會說,大哥我就想看個真人秀,你累不累啊。

心累,倒是真的。

因為,這個 「《浪姐》到底能給姐姐們帶來什麼」的討論,我想大機率會無疾而終吧。

姐姐們的「垂死掙扎」,最終帶來的,無非就是幾個啃得投入的大瓜小瓜。

怕只怕,其中的一些姐姐,在這「乘風破浪」之後,只剩「垂死」,再無「掙扎」。

結語

「我們是站在風口的,你別管我是不是一隻豬,但我們就是要起飛。」

寧靜這狠話,應該代表了多數姐姐的心聲。

不過到最後,我不想再煽什麼情了。

因為,現實,就擺在那。

這些狠話,只是來玩玩的張雨綺不會說,闊太太黃聖依、劉芸不會說,製片人張萌更不會說。

有後路的,都不會說。

說狠話的,要麼30+遇到瓶頸,要麼50+渴望重生。

實紅如寧靜,也一定清楚,自己即便貴為電影咖,其實也已經多少年沒有過代表作了。現在能依靠的,就是真人秀。

其實這一切,挺像這場身邊蔓延許久的病疫,當生存開始出現危機,你才會後知後覺地發現:

人生不僅需要雞湯,更需要狠話。

這是姐姐們唯一能做的。

祝她們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GF04HIBd4Bm1__YrS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