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439戶,全部簽約!山海天探索「動靜分離、小鎮支撐、合村並居」旅遊小鎮拆建新模式——
這個100%是如何實現的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曲亞平
11月20日當天,桃花島村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約率100%,前期動員僅用兩個月。此前拆遷的大泉溝村,當天簽約率99%,前期動員9個月。
進度加快,意味著百姓對「動靜分離、小鎮支撐、合村並居」旅遊小鎮拆建模式的認可。
山海天沿海民俗旅遊積弊已久。房屋破舊,不抗暴雨更不抗颱風;電線老化,一旦出問題極有可能「火燒連營」;近20年再沒划過房場,百姓三四代人擠在一起。
這樣的條件,自家住都嫌差,還怎麼讓遊客有好的體驗?去年以來,市領導先後多次到山海天專題調研民俗旅遊,明確提出:「山海天實現旅遊高質量發展,『漁家樂』民俗旅遊必須率先突破。」
都說拆遷改造是「天下第一難」,因涉及百姓經營利益,山海天民俗旅遊村的拆遷更是「難上加難」。山海天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呂祥山直言,隨著遊客從早期關注貴不貴到現在關注好不好、值不值的轉型,改造民俗旅遊村已經成為山海天的「必答題」。
如今,隨著第二個三村聯改全面實施,山海天距拆除舊村、建設新城、培育產業、富裕百姓的夢想更近了,而其中,凝聚著多少人艱苦細緻的付出。
撲下身,「跑斷腿」
——工作組帶著「好事辦好」的堅定一頭扎進村
9月25日上午,距大泉溝村拆遷簽約還有兩天。區、街道、村工作組主要成員與679戶村民在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多功能會議室,召開簽約前最後一次全體村民動員會。
「講不好,被群眾起鬨是小事,關鍵是兩天後簽約更困難了。」要做最關鍵的一次動員,山海天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遲玉國作了最充分的準備。
大螢幕上,播放著安置區的設計、小鎮建設經營理念等具體內容。他講,村民聽;村民問,他答。一個半小時的你來我往中,居住區環境及戶型、漁具存放、居住經營分開、小鎮產權分配等群眾關心的問題更加明晰。
人群里,響起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成了!」工作組成員們的心一下子雀躍起來。
9月27日,1天,大泉溝村拆遷簽約率99%。這是山海天第二個三村聯改中的第一個拆遷村,更是全區「動靜分離、小鎮支撐、合村並居」旅遊小鎮拆建模式的第一個轉軌村。
老百姓認可,就從這一刻開始。11月20日,桃花島村1天439戶村民全部簽約。
好事必須辦好。實際上,自大泉溝村拆遷啟動以來,區、街道、村三級工作組近百名成員便一頭扎進村裡,無論白天晚上、節假日周末,一次次研究分析,一個個解決問題,一戶戶宣傳動員。
村「兩委」會、村民座談會、黨員群眾代表會、拆遷調度會、村民大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有的戶連續跑70多次,其中酸甜苦辣,不經歷過難有深刻體會。」臥龍山街道黨工委書記相昊昌說。
正是他們的堅持,讓拆遷改造政策逐步深入人心。大泉溝村民陳為兵告訴記者,他子孫三代住一套房子,拆遷了就能分戶住了,還都是新房,小區容積率只有1.85,花園式環境,很滿意。
操作明,保公平
——不靠越線破規矩要靠硬實作風
都說拆遷難,難在哪裡?核心是房屋認定,認定多補償多,這是牽扯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兒。
拆遷啟動前,山海天組織臥龍山街道提前對村內房屋進行了產權歸屬、摸底丈量、登記調查等工作。
每一處房屋都由村「兩委」成員、村老幹部、黨員村民代表組成的房屋認定小組,逐戶逐房認定,後提交黨員村民大會通過,在村公開欄長期張貼公示。村民有不同意見,由房屋認定小組負責解釋。
「一碗水端平」,面對幾十個託人「打招呼」的戶,山海天領導幹部形成高度統一的思想:贏得群眾理解,不靠越線破規矩,要靠硬實的作風。
「有的家裡有人,就是不開門,多敲兩次,就開口罵,好幾次進去了又讓人攆出來。」提起入戶走訪,臥龍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大鵬滿滿一肚子的心酸。
實際上,大家都了解群眾的難處。一方面,老百姓不患寡患不均,就怕哪個「有關係」的人偷摸地「沾了光」;另一方面,大泉溝村老百姓從事漁業生產的多,桃花島村緊鄰杜鵑花博覽園、桃花島景區、山海天遊客服務中心等旅遊項目,村民大部分從事民俗旅遊,一旦搬遷,很多村民暫時失去收入來源。但是,民俗旅遊村改造和旅遊小鎮建設,長遠是好事。無論多難,區、街道、村黨員幹部流汗流淚不放棄。作為工作組成員,桃花島村黨支部書記家兄弟倆兩棟二層樓、大泉溝村兩名村「兩委」成員奶奶家的房屋,都因無合法手續主動放棄認定。
「村幹部房屋都認定得板板正正,俺們服氣。」桃花島村周賢坤痛快地簽了約,「原來夏天那麼鬧,小孩子做作業都沒個地方,更別提老人好好休息了,這次方案住和經營分開,我選了個110平方米和70平方米的組合。」
拆得掉,建得起
——民俗旅遊將從根本上獲新生
就在幾個民俗旅遊村拆遷的過程中,今年6月,山海天土地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
這家由日照市土地發展集團、日照藍海投資有限公司、天寧集團共同成立的公司,以國企控股、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迅速開始推進大泉溝、桃花島、張家台三村聯改安置房、旅遊小鎮的規劃設計和建設。
三村聯改不是一拆了之,而是改善傳統民俗旅遊村生活經營環境,讓民俗旅遊從根本上重獲新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按照動靜分離、小鎮支撐、合村並居的方式,這次改造打破村域界限,3個村實現合村並居,建設高端舒適小區。」山海天土地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加波介紹,旅遊小鎮則在本村原址上建設,既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又滿足了民俗旅遊經營需求。
按照規劃設計,山海天三村聯改立足3個民俗旅遊村特色,建設3個特色商業小鎮。其中,大泉溝小鎮是主打淳樸海鮮美食的美食小鎮,桃花島小鎮結合桃花島景區凸顯生態主題遊樂特色,張家台小鎮則深入挖掘漁民傳統習俗和漁家元素符號,3個村將聯合成為集美食文化、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特色旅遊小鎮和精品民俗旅遊聚集區。
今後,山海天將利用3—5年時間穩步推進民俗旅遊村拆遷改造,新建旅遊小鎮也將統一布局、統一經營,從根本上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走回廉價低端的老路。
「每人還有30平方米的小鎮股權,年底分紅,俺歲數大了也不愁了。」桃花島村村民劉翠一今年已經60多歲,經營民俗旅遊力不從心,小鎮分紅將保證她晚年生活無憂。更重要的是,將來旅遊小鎮也會優先吸納村民到小鎮工作,解決群眾繼續從事旅遊產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