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風流》6月29日開播 讀懂中華文明的前世今生

2020-06-25     圖文頻道

原標題:《蜀道風流》6月29日開播 讀懂中華文明的前世今生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釋放文化資源的能量,不斷提升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媒體的職責和擔當。為了展現巴蜀精品文化的內核和躍遷,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宣傳部的悉心指導下,在省財政廳的有力推動下,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廣播電視局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廣播電視台、鳳凰衛視歷時兩年,精心拍攝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以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交通基礎設施——蜀道為載體,探究多元、開放、人本、理性、浪漫等諸多中華文化的本質特性。

《蜀道風流》共10集,將於6月29日起,每晚21點20分在四川衛視播出、每晚20點在鳳凰衛視播出,優酷、四川IPTV 4K超高清專區同步上線。該片每集篇名均以詩句構成,「爾來四萬八千歲」「天生襟度容江海」「不可居無竹」等,從不同側面彰顯四川文化中的浪漫氣息和歷史厚度。

著名漢學家馬悅然曾這樣評價道,「在四川的腦子裡,似乎裝有中國前世今生的完整檔案」。《蜀道風流》在擷取巴蜀文化瑰寶的同時,通過鳳凰衛視的國際視野、四川衛視的歷史眼光,共同去發現、探尋其中蘊含著的哲思、傳承和發展。

創新表達,以蜀道為載體,探尋中華文明的前世今生

《蜀道風流》圍繞「有形」蜀道和「無形」蜀道兩條脈絡展開,通過「有形」和「無形」巧妙串聯的創新性表達,賦予蜀道全新的內涵。

片中屬於歷史遺珠的古蜀道、都江堰、林盤、南方絲綢之路和屬於現代的大渡河智慧工程、赤水河大橋、天府綠道等共同構成「有形」蜀道,立體串聯四川獨特的自然、歷史、建設風貌,還原蜀地瑰麗多姿。「無形」的蜀道則由巴蜀獨特的物質文明和四川多元的文化氣質共同構成,通過對蜀錦、蜀繡、三星堆、安岳石刻等文化遺產的呈現,著力弘揚巴蜀精品傳統文化,追溯中華文明的前世今生,折射四川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之美。

以人為本,探尋蜀人之道,展現開放融合的巴蜀風貌

中國人的價值觀,是「以人為本」。《蜀道風流》從生動的個體故事入手由點及面,解讀著蜀人這個群體的特質。

沿蜀道而出的巴蜀才子司馬相如、李白、蘇軾等文學殿堂的最高成就者;從四川走出的年輕藝人譚維維、段奧娟、紫寧等;深愛著四川,帶來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外國移民;投身衛星研發將蜀文化帶出四川的科學工作者;熱情潑辣、天性樂觀的退休老人志願者群體,片中無數個他構成的他們,結合著個體的特性與群體的共性,將蜀道上流動的多元、開放、詩意、達觀等蜀人特質更加具象地呈現在受眾面前。

放眼未來,關注城市變遷,詮釋青山綠水的和諧巴蜀

蜀道本就是人和自然共同書寫的史詩。數千年來生活在盆地中的四川人,為了打破高山、峽谷、大江、大河的阻隔,和自然對抗、妥協、爭鬥、和解,造就了直通八百里秦川的蜀道。在蜀道兩旁,栽培了中國的第一株茶,釀造了中國的第一罐蜜,編織了中國的第一匹絲綢,開採了中國的第一座鹽井,這都是人與自然合作的產物。

從古蜀道到大渡河智慧工程,從川西林盤到天府綠道,片中將古往今來人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同自然交鋒時的智慧,藉由交通建設、生態建設展現出來,總結歷史進程中,前人的經驗教訓,探討未來發展人與自然共生的各種可能性。

為了更好反映出人、城市、自然的命題,攝製組登上海拔5588米的貢嘎山那瑪峰,跟拍雪山攀登者;進入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蹲守野生大熊貓;搜集到1938年的自貢井鹽開採現場、三星堆遺址發掘現場、攀枝花三線建設等珍貴的影像資料,全力豐富主題。

勤勞勇敢的四川人,用和諧共生的思想,將天險之地打造成天府之國。蜀地的險峻瑰麗,巴蜀文化的浪漫多元,四川人民的拼搏奮進,都在這部紀錄片中盡顯風流。

讓傳統在現代煥發出勃勃生機,就是復興,讓文化成為發展的動力,就是自信。6月29日起,四川衛視每晚 21:20,鳳凰衛視每晚 20:00,《蜀道風流》帶您共同探尋中華文明的前世今生,優酷、四川IPTV4K超高清專區同步上線。

責任編輯:新聞 UN00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Abq6XIBnkjnB-0zrE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