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聚焦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秦釗
市場經濟又被稱為「候鳥經濟」,這也就意味著哪裡環境優、服務質量好、辦事效率高、投資成本低,企業就會到哪裡發展,項目就會在哪裡落地,資金就會往哪裡聚集。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生態、區位、交通、市場等優勢,越來越多的「四新」經濟項目到日照搶灘登陸,既為日照換道超車開闢了新賽道,也孕育了觸手可及的大商機。
「我們要鍛造一流幹部隊伍,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提供一流制度供給,搭建一流發展平台,全力打造最燃投資地、當好最佳合伙人。」10月18日,在日照發展大會上,市委書記齊家濱鄭重做出四項勇爭「一流」的承諾,向全世界發出真誠邀請。
那麼,怎樣才能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兌現「最燃投資地、最佳合伙人」的承諾?
「深入學習蘇浙粵、京冀滬等地先進經驗,以自我革命的勇氣,用好改革這把『衝擊鑽』,持續推進各領域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全面激發發展的動力活力。」
遵循著這一破題思路,今年以來,全市上下以「建設幹部作風最好、辦事效率最高、營商環境最優」的「三最」城市為目標,掀起了一場創新服務模式、優化審批流程、推動服務持續升級的熱潮。
一流營商環境是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年8月11日,市發改委牽頭制定的《日照市優化營商環境100條》正式印發實施,這是省內首個對標國家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出台的優化營商環境綜合性措施文件。9月4日,日照新動能重大項目可視化督導服務平台上線運行,該平台實現了扁平化、交互式、快捷便利的政企線上互聯互通。
按照「一窗受理、一次辦好」工作部署,我市全力打造全領域、無差別「一窗受理」。10月8日,市政務服務大廳試運行AB區「一窗綜合受理」。10月份推出30項高頻事項「掌上辦」,11月份百項高頻事項網上可辦。年內社區、中心村網上政務服務達90%、便民服務站點達60%以上,年內實現市區審批服務一體化運行。
市市場監管局將「放管服」改革的重心轉移到了事中事後監管上,加快推動部門內「雙隨機」抽查全流程整合,通過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實現「進一家門、查多項事」,減少對企業的干擾,營造透明公正的市場環境。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營商環境是一個城市繁盛發展的沃土,企業的壯大,創新創業的活躍,都離不開這片沃土。在我市精心培育的營商環境沃土之中,各區縣及園區創新創業的熱情,同樣熾熱如火。
圍繞項目落地,東港區敢於向落後的體制機制「動刀子」,推動流程再造,建立重點項目聯絡員、「標準地」供應制度,用好重點項目信息化指揮平台,打破信息壁壘和權力藩籬,為項目早落地、早開工創造條件。
嵐山區為全面提速行政效能,梳理公布「一次辦好」「全區通辦」事項1251項,113項實現「一窗受理」「一鏈辦理」,不動產登記4個工作日內即可辦結;企業開辦僅需 3個工作日,對57項中介服務項目實行清單管理,1169項公共服務事項網上運行。
作為全省第三個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莒縣對27個部門單位245項行政權力事項劃轉,審批環節平均壓縮1/2,審批時限平均壓減3/5,審批速度平均提速1.5倍,精減各類申請材料270餘份,按期辦結率達100%,審批效率位居全省先進行列。
為推動制度創新,市北經濟開發區積極推行項目首談負責制,對項目落地手續辦理、政策落地銜接等方面全程靠上幫辦代辦,「一站式」服務確保項目快速落地;對重點項目、企業新上項目全程跟蹤督辦,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土地、規劃、施工等方面出現的問題。
日照開發區瞄準企業和群眾辦事頻率高、業務需求大的方面,重點創新,企業開辦由「513」提速為「511」,7小時可辦理完成5個環節的業務;創新「預審—審批零時差」模式,土地手續完備後直接簽發施工許可證,實現了「拿地即開工」。
為解決項目在招引洽談、落地建設、投產達效3個環節存在的困難問題,日照高新區實施全能級整鏈條項目服務機制,一個管家管到底,一個團隊幫到底,一項機制扶到底,徹底解決項目在不同發展階段,碰到不同問題需找不同人,跑不同部門的難題和困惑。
針對旅遊康養類項目各個審批環節更複雜更專業的實際,山海天盯緊全區43個重點項目,逐個制定個性化全程代辦方案,做到一個項目一個專班,一個項目一套流程,每個環節專人負責並明確辦理時限,為項目落地提供所涉及全部審批事項的精準服務。
拿出刮骨療傷的勇氣、傷筋動骨的招數,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賞別人不曾賞過的景。「一次辦好」等改革的深入推進,成為我市為項目茁壯生長打造優良「生態圈」的有力佐證。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再創現代化海濱城市建設新輝煌的征程上,日照將繼續沿著高質量發展之路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