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史記》中的黃帝形象

2019-11-29     閒讀神話

黃帝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直至今日,我們仍可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然而,對於黃帝本人及其時代,我們卻知之甚淺。黃帝所在的「五帝時代」是中國社會演進的一個重要階段。司馬遷的《五帝本紀》剔除了五帝傳說中荒誕不經的部分,樹立了黃帝作為華夏始祖的形象。

今天那我們就來聊聊這個。

關於黃帝的傳說

五帝時代是一個傳說大於真實的時代。其年代久遠,史實固不可考,因此湧現出了關於五帝的種種傳說。年代久遠加之傳說紛雜,使得探究五帝時代的真實歷史就成了史學上幾乎無法解決的難題。王國維曾說過:「研究中國古史,為最糾紛之問題。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之素地。」

想要一窺上古歷史真貌,如斯之難矣。關於五帝的年代、生平事跡甚至於五帝是哪五位帝王都有多種說法。

在先秦的著作中,如《荀子》《逸周書》《莊子》《呂氏春秋》等都出現過對於「三皇五帝」的記載。三皇五帝到底是誰?歷來眾說紛紜。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提出:司馬遷依據《世本》《大戴禮記》,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此說 ;而孔安國《尚書序》,黃甫謐《帝王本紀》,孫氏注世本,都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而把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稱為五帝。

第一種說法也就是司馬遷《五帝本紀》中所採用的說法,最先提出此說的是《大戴禮記·五帝德》。

《五帝德》中宰我問五帝於孔子,孔子回復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曰高陽。......帝嚳,......玄囂之孫.....帝堯......曰放勛......帝舜......曰重華。」這種看法應該來自《國語》。

《魯語》中有這樣的記載:「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能勤民事而野死。」

第二種說法來源於西漢末出現的《世經》,其按照五德終始說依五行相生次序排定了一個古帝王系統,這種說法由《古文尚書·序》正式確立。《古文尚書·序》記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日本漢學家瀧川資言所著 《史記會注考證》一書中,在論及《五帝本紀》時,曾綜述了歷代對於五帝的看法,總共有三種意見。除了上述兩種外,還有一種認為五帝是伏羲、神農、黃帝、少昊和顓頊。

以《史記·五帝本紀》為主的黃帝故事

在司馬遷的記載中,黃帝是少典之子,他在「神農氏世衰」後應時而起「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炎帝作為與黃帝同時代的首領,與黃帝進行了三次戰爭,最終黃帝勝利。《史記》並未對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關係詳加敘述,但《國語·晉語》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對此,《史記索隱》作出了解釋。司馬貞說少典是諸侯國號,而不是人名。在《帝王代紀》中記載炎黃二帝中隔了八帝,五百餘年。若少典是炎黃之父,黃帝怎會在五百年後才代替炎帝成為天子?而且在《秦本紀》中記載顓頊氏之裔孫曰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娶少典氏而生柏翳,也證明了少典是國名。而黃帝是少典氏後代子孫。

《史記》中黃帝分別戰勝了炎帝和蚩尤,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但對於這些戰爭的記載,司馬遷剔除了很多較為荒誕的部分。如司馬遷記載黃帝與炎帝作戰時,強調「治五氣,蓻五種,撫萬民,度四方 」是黃帝獲勝的關鍵,而不是說黃帝勝利是使用了神仙方術。

關於黃帝與蚩尤的戰爭,《五帝本紀》的記載也十分簡潔:「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帝王世紀》中記載黃帝與蚩尤的戰爭時則說「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龍魚河圖》中更是將這場戰爭戲劇化,寫黃帝得到玄女神的幫助制伏了蚩尤,天下臣服。

司馬遷將黃帝列為五帝之首,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維昔皇帝,法天則地,四聖尊序,各成法度。」他這麼做的原因一直為人們所重視。我以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黃帝在漢代的地位。《漢書·藝文志》中所記載的書籍託名黃帝所做的就用二十一種,黃老思想是西漢初期的主流,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就是位黃老學者,司馬遷受其父影響,自是對黃老之學頗有研究,所以後來班固評價司馬遷《史記》時就有一句「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yMhu24BMH2_cNUgtZWe.html












唐太宗李豫

2020-02-01







愛哭鬼李世民

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