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孩子的性格,養得人見人愛?

2019-09-24   幼兒說

記得阿瓜2歲多的時候,我帶他到一個小公園玩。一開始我們在沙池玩沙,玩得很高興。這時聽到了一個孩子的哭聲,循聲望去,是一個比阿瓜大一些的小女孩,她被沙池旁邊的一根小藤條狀的植物絆倒了,孩子的身旁也沒見到大人。這時阿瓜把手中的沙鏟放在地上,然後跑到了小姐姐旁邊。看到小姐姐滿臉淚水,阿瓜皺了皺眉頭,一會給小姐姐撿小樹葉,一會撿小石頭……我看得出,阿瓜在努力讓小姐姐變得開心起來。沒多久,小姐姐停止了哭泣,兩人嘻嘻哈哈地玩了起來。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同理心。紐約貝爾維尤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洛蕾塔·本德曾經研究過一群在孤兒院生活的孩子,她發現,從小在孤兒院成長的不少孩子,他們不會做遊戲,也無法跟其他孩子做遊戲,還經常發脾氣,並且有著糟糕的人際關係。那是因為孤兒院缺少了嬰兒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同理心。孤兒院的照料者常常對嬰兒的哭泣和要求,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這些照料者對孩子缺乏同理心,導致孩子也無法擁有同理心,從而影響了他們未來的人際交往。

同理心有生理基礎。同理心一開始是由美國心理學家E.B Titchener提出來的,他認為這是一種模仿他人的痛苦,從而引發相同痛苦的行為。20世紀90年代早期,義大利神經生理學家Giacomo Rizzolatti發現了大腦中有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1999年,加州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Marco Lacoboni發現了人類大腦的鏡像系統,例如當一個孩子看到旁邊的孩子做出與自己曾經做過的相似的舉動,或孩子看到一個相似的情景,這種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引導大腦做出模擬他人大腦的想像,從而表現出相似的心理狀態,孩子便對他人產生同理心。




我們常常見到,一些寶寶聽到旁邊有寶寶在哭,他可能也會無緣無故地哇哇大哭;

我們也常常見到,一些孩子在醫院接受疫苗接種前,親眼目睹護士拿起針扎在某個孩子的手臂上時,這些孩子便下意識地想離開或哭鬧;

我們也不難見到,一個孩子目睹一隻狗狗被自行車壓到了腿,他可能也會在那瞬間縮腿……

這便是同理心的作用。同理心研究專家Nancy Eisenberg認為,孩子的同理心能促進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也能促使孩子無私地關愛和幫助任何處於困難中的人。所以,孩子的同理心有助於他們的人際關係。



有一次,我的女兒阿果在吃零食的時候,周圍幾個小朋友都圍了過來,他們都想吃阿果手裡那些色彩繽紛的小零食。阿果給他們每人發了一顆,唯獨不發給她的親哥哥。兩人出門時曾經因為這盒小零食有過小矛盾。發完零食後,阿果似乎對自己的慷慨很滿意,她高興地朝我跑來,沒想到摔倒了。可能是摔得較重,她大聲哭了起來。她的哥哥聽到了,趕緊跑過去把她扶了起來,「很疼吧?你這個小傻瓜!」一邊問一邊幫妹妹「吹」,「吹吹就不疼了」,果果破涕而笑,從盒子裡拿出小零食往哥哥嘴裡塞,塞完一個又一個,把哥哥的嘴巴塞成了「叉燒包」模樣……兩個小傢伙笑成一團。



同理心有生理基礎,我們在不同年齡段孩子身上也能發現同理心的痕跡。嬰兒早期,寶寶們不能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與需要;1-2歲時,他們就能把辨別別人悲傷的情感,發展為關心他人的行為。但兒童早期不同的孩子,對同一情景會有不同的反應,即有些孩子的同理心會多一些,有些孩子會少一些。有些孩子在同理心方面是缺乏的,所以對於缺乏同理心的孩子,父母需要多加培養。

同理心,就是聯結到我們自己心裡能了解那感受的東西。當孩子感受到了他人,就能收穫美好的人際關係。


關鍵字:同理心、幼兒人際、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