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談中國電影工業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2019-07-06   木易電影

為什麼我們看美國大片時腦海中想到的不是美國電影,而是好萊塢電影?當我們在談論某個國家的電影時,討論的並不只是某部作品,我們其實在討論這個國家的「電影工業體系」,這就是「好萊塢」這個名詞深入人心的原因。高度成熟的電影工業化體系,成為了「好萊塢」這個金字招牌長久不衰的根本。

為什麼說起中國電影時觀眾總是感慨好片太少?很多普通觀眾會歸咎於導演的才華有限,劇本寫的空洞,演員表演僵化等原因。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只是表象原因,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電影工業還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

1、好萊塢是怎麼玩轉「電影工業化」的?

提及「電影工業化」,就不得不提到好萊塢。好萊塢是目前世界範圍內電影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而他的工業化進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1916年之後幾大片廠相繼在好萊塢建立,幾乎都形成了全產業鏈布局,從上遊藝人經濟,內容製作&宣發到下游放映,這就是好萊塢電影初期的工業化模式——片廠制。這個時期也是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期,誕生了諸如《公民凱恩》、《亂世佳人》、《魂斷藍橋》、《卡薩布蘭卡》等眾多經典影片。然而幾大片廠不僅壟斷了全產業鏈,在內容端上也占據了壟斷性優勢,某些程度上限制了電影工業的發展。

隨後,派拉蒙法案的通過宣告了片廠制瓦解,好萊塢電影體系變得更加市場化。市場化代表著電影需要用好的內容來征服用戶,也需要重新建立行業秩序,也就是作品工業化體系流程。基本確立了劇本開發-預算籌備-建立項目組-按計劃拍攝-後期製作-發行推廣-周邊衍生這樣一套完整的工業化製作流程。

各大製片廠縮減了出品影片數量,精簡了陣容,優化了作品的競爭力。最終在1972年派拉蒙推出了史詩級電影《教父》,獲得了2.5億票房(成本500萬美元)1977年上映《星球大戰》帶動了電影行業整體特效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拿下了7.75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相關產品更是賣出40億美元。

自1980年工業體系成熟化之後,好萊塢電影開始迅速登頂全球電影市場巔峰,並且逐漸統治了全球電影市場,其至今仍然代表全球質量最高、受眾最廣的電影內容。至今產出了許多耳熟能詳的不同類型的好萊塢電影,其中《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成為了經典之作,商業大片系列《黑客帝國》、《速度與激情》帶來了新的視覺刺激,《復仇者聯盟》系列讓漫威宇宙席捲全球,《鐵達尼號》《阿凡達》接連登上全球票房冠軍寶座。這些都是高度電影工業化的產物,而越來越多的佳作並不是僅僅得益於電影工業化的某一個環節:不是單純的宣發,技術或者劇本,而是它經過幾十年的嘗試給了好萊塢電影一個標準體系,一個讓觀眾驚呼,讓行業TOP榜單不斷刷新的標準體系。

在好萊塢電影工業化不斷探索的幾十年間,好萊塢一點點地建立了成熟完備的工業體系:每一個高精尖的工作,包括導演、編劇、製片、演員、攝影、燈光、布景、美術、服裝設計、化妝、特效、乃至於替身演員和字幕設計這樣相當細碎的工作,好萊塢都能第一時間找到對應的專業人才去完成。在這個嚴絲合縫的體系里,僅「特效」一項,就包含了幾百個工作崗位。

這,就是工業化所帶來的專業性,且具有規模性,管理性。

而這種專業性所帶來的直接成果,不僅體現在高質量的成片里,還有好萊塢各類工種所擁有的行業工會。這些工會的成員,就是每年奧斯卡各大獎項的評委,這種高度專業性和變相監管每部電影產出標準的含義,不僅僅是這個獎項幾十年來具備無可匹敵的認可度,也是好萊塢電影工業化從內至外可以高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

2、中國電影工業化超越好萊塢的希望在哪?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內電影行業由於缺乏成熟的體系化運作,技術和專業人員的欠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推進可謂是舉步維艱,其結果直接體現在幕後製片人、甚至攝影、美術、燈光等人才的缺乏。而幕前更容易為普羅大眾直接感受到的特效,就更是落後於好萊塢、歐洲電影。

為了改變落後的電影工業,中國電影人其實也在不斷地探索和推進「電影工業化」。《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第一次嘗試水下3D,探索了更多技術的可能性。《鬼吹燈之尋龍訣》共有1500個特效鏡頭,從前期設計到特效製作共花費了18個月,在故事的建構上,劇本巧妙的避開了「雷區」,將故事圓滿收尾。今年春節上映的《流浪地球》從劇本創作,特效製作等部門按照工業化模式進行了分工,大膽進行電影工業本土化的嘗試。正在拍攝的《封神三部曲》則通過和國際上有電影工業化經驗的電影人合作,進一步推進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進程。

導演烏爾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自己對中國電影工業化三個方面的標準:第一是類型化的創作,每個類型都有一定的創作標準,無論從劇本、製作都有一定的規範;第二是科學且系統化的製片管理,以保障一部電影的大規模生產;第三就是新技術的應用。這其實是一個關於電影工業化很有參考價值的概括。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之所以強大,吸引全世界優秀電影人前往,也正是體現在烏爾善導演所說的這幾個方面。烏爾善導演在製作《封神三部曲》的過程中,也在中國電影工業化上進行了積極嘗試與大膽試驗。為了拍好這部神話史詩,烏爾善導演在創作、管理和技術上,都致力於以高的工業化標準去完成。

從創作上來說,《封神三部曲》很可能將填補「國產神話史詩大片」的一個空缺。烏爾善潛心研究了以《封神演義》為主的各種故事文本後,籌備了近七年時間,採用了更加現代的視角去詮釋那些經典的文化符號,聯動出中華由古至今的精神和文化,這種思路其實正是在向前輩好萊塢致敬。而在製作過程中,烏爾善始終在強調這個三部曲的「文化屬性」,從劇本和畫面設計上,都充滿了中國人自己的美學元素。這種創作中全面的「工業化」、「本土化」,正是在國內貧瘠的電影工業化土壤上播種下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從這一角度出發,本系列很可能會在特效和視覺上達到國產電影的一個新高度。

而想要在技術上做出嘗試和試驗,必要的學習是不可少的。烏爾善不僅多次觀看《指環王》、《霍比特人》這些經典的好萊塢工業化魔幻大片,直接邀請《指環王》三部曲製片人巴里·M·奧斯本擔任製作顧問,甚至由於國內缺少高水平的專業特效公司,烏爾善導演特地成立了一家特效分發公司神話數碼(魅思電影科技),將影片所需要特效的鏡頭進行統籌規劃,將不同特點、不同難度的鏡頭,分給全球各家合適的特效公司製作。同時還在美國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負責與美國的特效團隊進行溝通。據烏爾善透露,他的系列新作將會有80%以上的鏡頭由特效來實現。

嚴謹的管理也是這一系列高工業化標準的體現。導演烏爾善的通告單上大小事項巨細無遺,不僅有當日出工的演員名單、時間、戲份等等,還列出了分鏡頭畫面與劇本內容的對照,演員統一聽從攝製組的指揮,可見管理之嚴苛。

說到管理的細節之處,甚至連戲中所用到的馬匹為了影片專業性考慮,都是首先建立了馬場,購入合適的良駒後進行統一訓練和專人管理。同時,為了滿足劇組各個工種不同的用餐需求,也是出於對安全和預算節省的考慮,劇組還自建了食堂。如此的投入和所冒的風險將第一部上線的票房壓力放到了最大,然而烏爾善導演仍然做出這樣的決策,也表明了其對《封神三部曲》十足的信心。

郭帆導演也在探班烏爾善導演和《封神三部曲》之後說:「跟《封神三部曲》相比我們就是手工作坊,我們工業化不足的時候都是拿『人肉』填的。《封神三部曲》的電影工業化系統很震驚,我覺得特別棒。」

烏爾善導演對於電影工業化的凝練「創作,管理,技術」無一不在《封神三部曲》中得到體現,而這些嘗試會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帶來突破嗎?我們暫時無法得到確切答案,但絕對值得抱以關注和期待!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