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程衛東——王范登雲橋

2019-09-07     洛寧城事

王范在縣境東部。北緯34.22——34.23,東徑111.37-----111.38。東西平均寬2.1公里,南北平均長約3.2公里。東界城關鎮,南隔洛河鄰趙村、陳吳兩鄉鎮,西、北與城郊鄉相連。王范自古以來是西五縣(永宜陝澠盧)集市貿易的主要集散地,清、民國時期稱王范鎮。1950年成立王范鎮人民政府,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79年改屬城關鎮。1986年劃歸回族鎮至今。

該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屬洛河川區。北部闖王坡海拔510米地勢較高,南部洛河川區地勢最低海拔310米。洛河自西向東流經該村南部。延壽河沿該村東由高到低淙淙溪水入洛,洛北大渠水貫穿村中。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6.4度,一月最冷,平均氣溫-0.3度。年平均氣溫13.7度。年降雨量613毫米左右。

王范歷來商業繁榮,人們多有經商做賈經驗。經營面廣,方法靈活,因地制宜,可大可小。加之人多地少和地理優勢,個體工商業發展迅速,近年來起主導地位。歷史上的;東門口的糧食市場,油坊院的竹器市場,戲院胡同的木材市場,西門外的牛、馬、羊市場,當街路北的粗布市場,西頭路南的藥材市場。茶館、飯館、牛肉湯、涼粉湯、鍋盔饃。逢年過節有大鼓、龍燈、獅子、旱船、高蹺。各種達官貴人,秀才宮女,幽默滑稽的丑角。表演的微妙微俏,使人捧腹大笑,回味猶長。

因歷史悠久,經濟活躍,王范歷史古蹟眾多。有王范東街清真寺、闖王坡古柏、著名的香泉寺、街東頭的普通寺、山陝會館、三官廟、王范西閣、西後撟、火神祠、 財神祠、關帝祠、登雲橋、趙氏祖祠、崔氏祖祠、極樂院····等。

《重修萬箱渠碑記》記載:養民莫先於興利,化俗莫善乎持平,為吏之道如是,而教民亦不越此也。我皇上代天理物,教養兼隆,特蠲千萬之正供,復興畿甸之水利,舉凡所以懷保小民者,無一不至焉。故一時大憲,靡不以興利化民為首務,膺民社者,詎敢忽諸?吾永當金門鳳翼之麓,地勢平衍幾二十里,洛水貫焉。古人引洛為渠故永之稱膏腴享地利者,必數洛渠南北為首。渠之在南岸者,日雲插、盡力、復興、民樂、安業共五,北岸則永利、萬箱、小石、永昌、宣利亦五。每渠溉田,自數頃、十餘頃至三數十頃不等。永利一渠最居上游,惟萬箱渠緊接其下,環縣治而東,綿亘三十餘里,溉田七十三頃有奇,享其利者凡一十八村。故十渠之中,萬箱之利為尤伙焉。自乾隆八年以來,溶而北,斷渠之腰,父老買沿渠地以續之九年,復毀言再渠,民費白金千金,卒不能治,因而相顧束手,遂任其廢焉。余以九年冬承乏茲土,勸民興復者屢次,父老堅以無益為請。蓋以河水數刷,渠身已為巨浸沖斷一百餘丈,而且斷渠之首,擁土丈余,高於故渠且三數丈,誠為力無可施者,余心憫焉,未嘗一日忘也。今年春,始得度地過水諸法,余甫自會城歸、遂不遑寧處,即日親至渠所,度量高下,因改萬箱渠身,斜繞北原,迤邐而南,復接斷渠之首,水得通行無礙,且去洛遠亦再無沖刷患矣。萬箱父老咸色喜曰:「此向所至,願而不可得者」。——今詳度地勢高下,渠必深八九尺始能行水吾今為若架飛槽過支渠水,則渠流於下,水行於上,若地溉自若也。並當為若壘石橋,便耕作,立碑垂久遠。俾余去之後,設有廢壞,令萬箱渠長為若修之,不以累永利也。不特是也,今河日北徙,則爾地且不保,余當為女作月堤,障水南注,以保地畝。又安肯但為萬箱疇樂利,而不為永利計久遠乎」語甫畢,二渠之民觀者數千人,咸額手曰:「若然吾儕且禱祠不能得,敢不如使君命耶愛命擇日興工,計用北原地七畝有奇,萬箱渠民計畝出資力,每畝照時值償十五金,計開新渠二百二十餘丈,用工千,開去地糧撥入渠身完納。余另為之作飛槽二、石橋二,又臨河築挑水月堤一。以三月上旬謀始作,半月次第告成,一渠之民咸喜,請余立石記之。余嘉二渠之能讓也,且甚願吾永之民,同敦姻睦,比戶可封,以常享聖天子浩蕩之恩,沐賢大憲噢咻之澤也。故詳述其興復之由於石,而樹之橋滸,以垂永久焉。

登雲橋在王范鎮西南,始建於明永樂年。清康熙年間(1662—l722)進行重修,期間,有一段軼事。寨子有一個清代名人,名叫師佐,生於(1618),卒於(1686)。他於順治九年(1652)中進士,任通州知州,福寧州知州和蘇州知府.。師佐為官清廉,並經常告誡下屬守律,曾手書廉政官箴言三則,他更以此自律,因此,得到了清官的美名:他支持佟知縣興修萬箱渠登雲橋,並捐銀五十兩,使登雲橋、萬箱渠修得又快又好。

登雲橋為拱形單孔,孔高6.2米,橋孔深4米、寬4米,橋頂橋面石上的雕刻頗有特色,刻著「八寶紋"圖案。所謂「八寶紋",系指雙勝、金錠、火珠、萬卷書、犀角、雙犀角、珊瑚枝、如意雲這八種吉祥紋飾。一座橋上集這「八寶"目前尚未發現,但取幾種作為裝飾,還是能看到。登雲橋橋面石雕飾,這兩種紋飾連在一起,寓意「連續不斷取得勝利」。這四種紋飾的中間則刻著佛教「輪迴」圖案。橋身兩側八字型加固帶上還刻鑲著兩副對聯。南面為:「氣凌霄漢山河壯;涇貫河洛煙樹濃。」此聯的內容與橋名「登雲」相互照應,吻合無隙。聯中的「霄」指雲霄,「漢」為天河,「霄漢"連用之則謂高空,聯中語為「氣凌霄漢",當是「登」入「雲」間了。通覽此聯,其意境是為:天地之氣勃然升空,直衝霄漢,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山河顯得更為壯麗;水路漫漫,煙雲氤氳,繚繞在兩岸的綠樹之間,點點白帆,揚波翻浪,駛向那人間天堂。北向對聯為「龍光遠映千門色;虹影高涵萬戶春」,聯中的「龍光"也與橋名暗暗相連。在古代傳說中,龍是—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鑒於它能「興雲」,因此古代有 「雲從龍」之說。「龍光」,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據傳。晉初,牛、斗(星宿名)之間有紫光映照,大臣張華命雷煥尋覓,果然在斗宿、牛宿與地上相對應的地方——豫章郡豐城牢獄之下,發現了寶劍一雙,名為「龍泉」和「太阿」,後寶劍沒入水中,化為了雙龍。閱此聯,眼前浮現這麼一幅圖景:「射鬥牛之墟"的「龍光」在雲際之間熠熠生輝,在它的映射下,河洛崤山千門萬舍披上了耀眼麟彩;一場喜雨後,一條彩虹高掛在天空,映照著山水之鄉河洛的千家萬戶。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現在對聯已不存、圖案己毀)

我們現在看到的登雲橋,位於王范西南約200米,橋東西寬15米,高20米,厚4米中間圈一拱型單孔大涵洞。整個橋墩全部用石灰石堆砌,背面上方書隸書(渡水橋)三字,涵洞兩側加固八字型加固帶上窄下寬,下3米、上1米、高18米。正面同背面一樣只是上面題楷書(萬箱渠)三字。時間是清代。它巍峨高峻,守護著一方,偉岸挺拔,矗立於溝壑中間,呵護著一方領土,使這方人民享受著平安豐富的生活。

登雲橋是萬箱渠中最主要的工程。《民國六年》縣誌載;《明知縣郝敬重浚萬箱渠》見李通志。萬箱渠最大,自東仇村南開引,渠尾至東寨村東止。由崖底、塢西、塢南、塢東、小原、王范、東西經局、東西關、譚莊、魁樓、楊家斜、孫珠、柴巷、吳村東寨村東止。長三十餘里,以王范西石橋分溝東溝西,各有支渠溝西支渠名腰渠,長五里,溝東支渠名廣箱渠,長三里共灌地八十頃零四十六畝。其渠經白水澗、麻衣溝、沙河、磨溝河、樂水澗、禮水澗、嶕嶢澗,每有瀑雨、虓水為害,防護之功宜急。

登雲橋東側渠北曾建一廟,供奉真武神像,其腳踏龜蛇,以示鎮河妖水患乞風調雨順之意。立一碑記載修渠修橋歷史,並栽三棵三道灣柏樹。碑上其中有;(橋上水,水上橋,三柏一石一座廟)。後人傳成;橋上水,水上橋,三百一十一座廟。引來很多名人、賈仕爭相來永寧觀看。橋渠上還覆蓋有十幾通清代古碑,有張、李、黃、田、龎、焦、楊等均為墓碑。

登雲橋被洛陽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們要挖掘歷史、保護歷史遺蹟,為洛寧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o1cD20BJleJMoPM0o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