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山水承載著古人與今人的情思,寫山水以寄情,賞山水詩以品情。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徵。如陶淵明《飲酒》中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鹿柴》中的「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韋應物筆下的一首山水詩《滁州西澗》,來一起感受一下我國古典詩歌中山水詩的藝術魅力。這首詩是韋應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公元781年,也就是唐德宗建中二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的時候。當時韋應物十分喜愛西澗(上馬河)清幽的景色,這首詩便是某一天遊覽時所作。
雖然說韋應物在這首詩中,寫的只是尋常的景物,但在他的點染下,儼然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山水畫。同時它也蘊含了韋應物一種懷才不遇的無奈與憂傷情懷。全詩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儘管只有短短4句,卻具有美得令人心醉的藝術魅力。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這首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的前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主要對西澗清幽的景色進行了描繪。它的意思是說,我唯獨喜歡生長在澗邊的幽草,上有黃鶯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獨憐」二字,說明這兩句詩中具有濃郁的主觀感情色彩,它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
「幽草」、「深樹」,透出了一種幽冷色彩,它不像百花那般嫵媚嬌艷,但是卻自有青翠欲滴的身姿,以及甘於寂寞、不趨時悅人的品性,這與韋應物的性格相契合,所以他才會在這裡說「獨憐」。至於「黃鸝」,除了以動襯靜外,它還有暗示詩人樂守節、嫉高媚的作用。
接下來的兩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則側重描繪了傍晚時分西澗的景色。它的意思是說,到了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的水勢變得湍急起來,無人的渡口只有空舟隨波縱橫。單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是荒涼的。「無人」說明了它是「野渡」,也進一步加強了詩境的清幽。
而這裡的「自」字,則體現出了韋應物的悠閒和自得。這種悠閒和自得,既是他面臨西澗風雨時的心境,也是他面臨政治風雨時的寫照。由此可見,這首詩中還表現出了韋應物隨緣自適、怡然自得、豁達開朗的人生態度。在寫法上,這兩句詩則是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體現了優秀山水詩「詩中有畫」的特徵。
綜觀韋應物的這首詩,從開篇寫「澗邊幽草」、「深樹黃鸝」,到結尾寫「春潮帶雨」、「野舟自橫」,短短4句,便將西澗的清幽景色歷歷如繪,可謂從開篇美到結尾。總的來說,這首詩是韋應物去郊外漫遊,寫下的一首山水名篇。至於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其實一個「美」字足矣概括。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