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最讓人頭疼,又不得不關心的一件事,教育肯定是其中之一。
對於教育,往大了說,是一代人的隱痛,每個家長心中的焦慮。可以說,教育是全世介面臨的難題。
一次次教育的失利,對於孩子也普遍養成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
比如暑假檔上映的《銀河補習班》,鄧超和俞白眉組合飾演了一場理想教育,與傳統的學校「批評」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
聚焦的是小學升初中的應試教育,與此相對的素質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這是電影最後留給我們的問題,也是令人深思的問題。
而如今,就有一部國產紀錄片,將「教育問題」又拋了出來,這次針對的是孩子入學之前的教育,它就是《他鄉的童年》。
教育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導演周軼君作為一個擁有兩個孩子的母親,有著同樣的問題,為此她走遍全球5個國家,其中就有教育最高的日本,經濟落後的印度,以及常年戰亂的以色列。
作為一個母親,聚焦了當下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作為一名戰地記者,為我們呈現了不同國家的教育,這部紀錄片正隱藏著答案。
這是一部展現五個教育理念,社會背景都截然不同的國家。
彼此之間看似相差很大,但對於童年教育這個問題,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部紀錄片就是以訪問和體驗的形式尋找結果。
首先,對於教育就是為了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比如日本的教育。
作為世界上教育素質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國民的做事態度,做事秩序都是嚴謹,自律。甚至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是過於追求極端的完美主義。
也正如此,集體主義教育在日本的意識裡面,占著非常重要的觀念。
這是日本最令人稱讚的教育,從小就注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最擅長的就是強調式的教育,比如紀錄片中的一位母親,用盡心思為孩子構建一個理想的廚房,然後不厭其煩的教育孩子,將各種不同的碗,勺子放回原來的位置。
這就是日本的教育理念,通過不斷的強調,將印記深深地刻在心上,以至於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如同,適應社會就是清晨,在操場上盡情地奔跑,肆意放飛自己的心,以更好地適應大自然。
其次,對於教育也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比如,芬蘭的教育。
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中的教育可以說是代表了當前世界上的頂尖水平。
對於芬蘭來說,它有著更高的生活品質,作為歐盟的成員國之一,人均水平都普遍高於歐盟的水平,特別全球清潔水平,在全球100多個國家中占據著第一。
這一切都取決於,芬蘭的教育。
那是怎樣的一個教育?簡單概括就是,它更追求達到一個事物發展的平衡,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實現自己的價值。
比如,常常引導孩子深入探索自然,然後使你真正的熱愛上它,這就是芬蘭的教育本質。
對於芬蘭的家長,可能不願意經常讓孩子約束在家裡,反而更願意去接觸更多的外界,比如博物館。儘管交通不便,甚至麻煩很多,但依舊不厭其煩地逛各種博物館。
因為在博物館裡,有各種豐富的知識,能夠見到各種繽紛的外界。進而建立自己的審美價值觀,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之中。
除此,對於芬蘭的家長,還注重孩子的實踐。相比於不勞而獲,更喜歡讓孩子通過勞動來獲得成果,真正的通過思考去解決問題。
進而讓理論和實踐達到完美的銜接。
芬蘭的教育相比日本的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鼓勵孩子敢於去發現自我,去更好地實現價值,樹立遠大的理想,進而通過努力去實現他。這就好比,一個注重內向,一個注重外向。
另外,對於教育也是為了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如同印度的教育。
作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印度孟買有著最窮的貧民窟,和燈紅酒綠的高樓大廈。
在眾多的人口面前,教育也成為了嚴峻的問題。對於印度的教育,更多的傾向於一些實用的知識。比如,在一個貧困的村莊中,引入電腦。
對於學習,孩子們更喜歡組成小團隊,一塊自主學習。
甚至提出一些不同的疑問,持相反的觀點。以求達到學到更多的知識。
《他鄉的童年》作為一部紀錄片,每一集都展現了不同國家的兒童,以及背後的教育。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教育是一個隱痛,但同時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不論是讓自己更加的規範化,以適應社會,還是擁有理想,去實現它。
教育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要樹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這更多的在於與這個社會更好的融合,這之間不僅有獨立,責任,關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
如同《銀河補習班》中的馬飛,並不是馬皓文的出現,通過他的出現,成績考好了就成功了。而是馬皓文讓馬飛更清楚的認識到了這個世界,明白了存在的意義,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
相比之下應試教育的工廠化複製,就顯得過於落後。
我想這就是教育的本質,並不是改變什麼,而是通過教育真正的懂得了什麼,理解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