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水田 | 周末不講車

2020-08-15     至強汽車情報站

原標題:鹹水田 | 周末不講車

2015年一項研究指出,由於地球土壤不斷受到侵蝕,在過往40年里全世界整整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可耕種土地。海平面因氣候變化上升,本用以灌溉農地的河流與地下水源被鹽入侵 —— 根據2014年的統計數字,每年因此損失之農作物估計價值273億美元。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個數字相信只會一直上升。若無法逆轉大勢,改為在海水上種田,又是否可行?

研發新品種

植物生態學家 Exequiel Ezcurra 認為,要培植出能抵抗鹽水的農作物,並不是天方夜譚,但過程相當複雜。理論上,植物起碼需要有海茄苳 (Black Mangrove)兩種特性的其中一種:能過濾鹽分的表層組織,以及在葉子上排出鹽分的專屬腺體。在現有主糧種類中加入這些特性非常困難,目前仍未有成功案例。

多年來,不少植物配種專家都努力研發可抗鹹水的稻米,奈何它們對鹽分非常敏感。初創公司 Agrisea 創辦人 Luke Young 和 Rory Hornby 指,旗下團隊或找到解決方案。他們找到植物界中八組與鹹水相容度有關的基因;而只有相關基因全數「啟動」的植物,才擁有天然抗鹽能力。Agrisea 團隊相信,只要改造全部八租基因,就能把農作物放在海上栽種。

公司使用基因編程技術,為農作物植入度身訂做的基因序列,改變基因的表現方式。被改造的幹細胞會長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並產出帶著同樣基因的種子。一旦改造成功,這些新品種就不需要農藥 、肥料和淡水。雖然該公司已在今年二月為新技術申請專利,但相關課題目前仍在研發當中。

Young 認為,團隊不過在複製自然界的現象,有信心能成功。目前,Agrisea 正密鑼緊鼓籌劃年底於肯亞和大巴哈馬島沿岸開展鹹水稻米栽種計劃。雖然這次試用的水鹹度只有海水的1/3,仍有望為海上種植踏出第一步。

替代方案

來自蘇格蘭的公司 Seawater Solutions 並非把淡水作物推出海洋,而是把鹹水植物引進內陸。他們拆掉海堤 、設置太陽能海水循環灌溉系統,於人工海水田中種植海蓬子和鹼蓬屬等可食用植物;這些作物同樣不需要用除蟲劑 、肥料和淡水。除了能產出讓人裹腹的食材,人工濕地還能抓緊泥土,防止土地侵蝕,有效吸收過剩的硝酸鹽及碳,甚至還為野生動物帶來安居之所。

雖然引入海水種植聽來好處多多,但和淡水種植的主糧相比,市場對鹹水作物的需求畢竟較小,此耕種法仍未能普及。Seawater Solutions 目前在蘇格蘭本土及發展中國家運營六個海水農場,其中一個更座落馬拉威沙漠的中央。可是,現有的農場仍屬實驗性質,總面積大概一萬平方米。

科研尚未完成,氣候變化卻不等人。目前全球糧食供應已岌岌可危,可耕土地愈見珍貴,各國亦想盡方法在現有技術下救亡,例如英國 、西班牙 、義大利等多個國家,就積極研究仿效緬甸茵萊湖,在淡水地帶建造浮田,以便在海上農場發展成熟前,喂飽全球人口。

(撰文:Judy Wudy @ CUP媒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b8x9XMBURTf-Dn56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