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女性,三種人生戰場

2021-03-08     每日人物

原標題:三代女性,三種人生戰場

每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康蕾活到72歲,想明白了,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現在的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是吧,要張揚個性,要探索自我,我們也趕上了。」

文 | 臨安

編輯 | 金匝

運營 | 林塔

1

打開那盒黃燜雞米飯時,林夕差點吐了。

對工作忍無可忍之前,她可能要先一步忍受不了午餐。公司訂的外賣又是黃燜雞,再好吃的東西,連續吃三個月也會讓人崩潰。更令人崩潰的還在後頭。那是2019年,90後 林夕25歲,按理說正是能熬夜的年紀,但如果連熬三四個月、最累的那幾個星期每天都要工作十七八個小時呢?

這些細節都讓 林夕覺得自己活在一個南瓜里,四周是那種不透風的、厚厚的牆。從小學畫畫的人通常對色彩敏感,但回憶2019年,她能想起來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整個公司也幾乎是男性的世界,只有兩個女孩,後來那個女孩也走了,就剩她一個。每天她都對著桌子上的兩面螢幕做設計,左手鍵盤,右手滑鼠,「人機合一」。既然人變成了機器,那麼連說話都省了,回應她的,永遠是鍵盤和滑鼠的嗒嗒聲。

林夕當時做的,是一份聽起來足夠體面的工作——作為一位建築設計師,她擅長處理各種案子,也參與過價值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大項目,拿著年薪和分紅,收入豐厚,是剛畢業的這群同學裡收入較高的。

在重慶,她能找到這樣的工作實屬不易,尤其是在一個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行業。就因為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一開始,她的態度是忍耐。她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皮膚好是重慶妹子引以為傲的地方,但因為加班熬夜頻繁,每天上班前,她都害怕看到鏡子中面色灰暗的自己,她忍耐了;她覺得自己的設計方案很好,有人跳出來說,這不是市場需要的,你得放棄,她繼續忍耐;等三四個月熬過來,自己傾注心血的作品完成,最後卻署了上司的名字,公司前輩告訴她,這是行業潛規則,你要接受,她還是只能忍耐。

有時候,忍到崩潰的時刻, 林夕會躲到公司的樓梯間裡哭,她覺得看不到自己的價值。爬樓到30層的天台,扶手只到她的腰,她還會忍不住幻想自己跳下去時的情景。「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她問自己。

直到有一天,她凌晨四點下班回到家,往床上一躺,「我就感覺我昏睡過去了,一點意識都沒有,第二天醒了回想,我都不知道我是怎麼到家的。」她有些後怕,決定去做個體檢,為此,她請了一天半的假。這成了她加班三四個月以來唯一的一次假期。

圖 / 視覺中國

2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在探尋自身存在的意義,現代社會的權力結構下,女性們要考慮的因素往往更多,除了像 林夕這樣被困於職場無法抽身的女性,其他女性可能還要面臨生育和事業的兩難抉擇。

有孩子之前,80後林佳穎跟著丈夫一起跨越大洋,到非洲創業,一待就是十年。中國人去非洲闖蕩,絕大部分都會選擇去奈及利亞或者南非,大家會覺得這兩個地方相對治安好一些,但 林佳穎夫婦去的是內陸的尚比亞。在機遇與風險並存的非洲,越往內陸,越有風險。那些年, 林佳穎床頭總放著一把槍,彈夾就在梳妝檯上擺一排,方便出了狀況隨時裝填子彈。

剛到尚比亞時, 林佳穎和丈夫都沒錢,只買得起一輛「十幾手」的白色豐田,「車門都能拉下來」。也沒地方住,租了箇舊別墅,能傳播瘧疾的蚊子是非洲的特產,他們每天都要穿長袖,掛蚊帳,更不用說飲食方面,潮汕砂鍋粥離她遠去了,她入鄉隨俗,像當地人一樣,用手來抓飯吃。

但她發現商機早,也更敢想敢幹,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屬於《贅婿》里蘇檀兒那種性格。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知道與尚比亞北部接壤的剛果金對豬肉的需求大,那時剛果金的豬肉大多從南非運過去,價格是從尚比亞運過去的兩倍以上,只要想辦法把尚比亞到剛果金的這條鏈條打通,就可能有利潤。

她做事風風火火,說干就干,立刻開始解決最關鍵的運輸問題。一台冷凍車十幾萬,成本太高,用不起,那怎麼辦?她試著在泡沫箱放滿冰塊,結果運到剛果金後冰化了,肉臭了。她不放棄,又改良了一下,把豬肉分解之後凍得硬邦邦的,再加上冰塊,終於能熬過漫長的運輸。她成了第一個從尚比亞運豬肉到剛果金賣的中國人,生意做成了,不少人跑過來向她取經,讓她很有成就感。

但丈夫想讓她回歸家庭,因為孩子出生了。2012年她生了老大,2015年生了老二,在非洲,女人生完孩子不用坐月子,她也一樣,生產一個多小時後就離開醫院回家了。「生老二的時候我感覺不是很好。」 林佳穎回憶。

當一位事業型的女性成為一名產婦,很多東西都變了,這也是許多女性產生身份焦慮的起點。產後抑鬱吞沒了 林佳穎,22歲離家時她沒哭,在非洲吃苦時她也沒哭,但那段時間她崩潰了。「你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看什麼都不順眼,特別容易哭,總是覺得活在這個世上沒有任何的意義……對自己的老公特別埋怨,覺得老天為什麼這樣對你,為什麼要來到這個鬼地方,為什麼朋友親戚都沒有……」老公是個「理工直男」,他不理解 林佳穎,「你為什麼要哭,你有什麼好哭的,這明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就總是覺得我哭是有問題的」。

林佳穎想家了。2018年,懷上老三的時候,她挺著肚子,帶著兩個孩子,艱難地回國了。

3

林夕的體檢報告出來了。

她拿著體檢結果,裡面超標的數據排成了一排。「我一個二十出頭的女生,檢測出來都快三高了。」 林夕說。除此之外,還有蛋白質不耐受,各種結節。醫生說,這些病有可能是抑鬱情緒導致的。

體檢報告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林夕決定辭職。她不是怕吃苦,大一那年,她去西藏支教,跟當地的孩子們生活了一個月,教他們畫畫。那也是艱苦的一個月,在高原,吃得不好,住宿條件也有限,領隊不建議她去家訪,怕出狀況,她怕辜負孩子,一定要去。那一天,她從中午一直走到了太陽下山才到學生家,還在這裡住了一晚,她特別開心,覺得自己有價值。

支教的教室,只有四分之一個籃球場大,教室外有棵五六米高的松樹,她帶班上的學生寫生,畫這棵樹,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寫生。有個三年級的女生,叫索南卓瑪,眼睛又黑又大,臉上的皮膚被高原的風吹得又紅又皺, 林夕喜歡她,把自己的32色彩色鉛筆都送給了她。那是卓瑪第一次見到麼多種色彩,她尤其喜歡粉色,在手指和手腕上都塗滿了粉色。

那段時間的回憶,是彩色的。無論是教室白色的牆壁,學校菜地里的綠色蔬菜,還是棕色的宿舍…… 林夕抑鬱的時候會想起這些色彩。尤其是支教結束離開的時候,孩子跑著追出來,她哭了一路,世界都被她哭花了,這淚水跟工作後躲在樓梯間裡的淚水是不同的。

離職那天是2019年6月27日,領導提醒 林夕,這份工作是年薪制,提前走了,十幾萬就沒了,勸她再堅持堅持。她說:「我不要了。」她不想再忍了,領導還想留她,她把體檢報告拍在桌上。在同事們詫異的目光中,她離開了工位,什麼資料也沒帶走,只拿了一個紅綠相間的聖誕水壺,那是 林夕入職後為自己的辦公桌增添的一點色彩。

對女性而言,探尋自我,做出改變,這個過程需要勇氣,有時候需要像 林夕一般決絕。

林夕的繪畫作品。圖 / 受訪者供圖

康蕾是上海人,今年72歲了,50年前,她跟 林夕差不多大,那會兒正值知青上山下鄉,她被分配到黑龍江最北邊的農場。那裡都快靠近國境線了,坐了3天4夜的火車,沿著草甸子一路走了幾個小時,才到目的地。康蕾去的時候是5月份,天還下著冰雹,等到了冬天,低溫更甚,到了零下三十多度。

她一個上海人,從沒見過缺水這麼嚴重的地方,一個宿舍24個女生,每天共用半盆水洗臉。但在那個年代,艱苦奮鬥是主旋律,她很快適應,成了裡面最能吃苦的人之一。幾百人的農場,她當選了拖拉機駕駛員,開起來十分穩當。有一次,她還差點丟了性命。因為染上了克山病,東西吃了就吐,她最後昏迷了,不醒人事,夥伴送她到醫院,醫院發現她青黴素過敏,怕她死在醫院還不敢收,最後是當地的村民收留了她,並用偏方救活了她。

她本來也打算向命運低頭了。在農場,她和另一個也是上海過去的知青結了婚,生了孩子,「我們做好了在東北過一生的準備」。直到1976年後,許多知青都悄悄回城了,「連鋪蓋都沒帶就走了」,她和丈夫看到了再次打開的命運之門,決定拼一把,回上海。這可能是她這輩子做的最大膽、最反叛的一個決定,在當時,知青要想回城不容易,要麼就是家裡有退休的工廠員工,需要子女頂替,要麼就得是因為生病,康蕾和丈夫嘗試了所有能試的方法,最後才回到了上海。

4

辭職兩周後, 林夕決定創業,她在重慶開了個畫室,取名「木木夕」。木木夕,組合起來是一個夢字,正好她的名字里也有個「夢」,畫畫也是她的夢,只是在之前,這個夢染成了灰色。

創業也苦。以前上大學時,看她到街上發傳單的人總被拒絕,覺得好艱辛,「我以後絕對不要去發傳單,給我再多錢都不會去」。結果現在自己創業,她發傳單比誰都發得勤快,每天晚上都會去重慶新牌坊小學門口,那兒長著一棵鮮綠色的銀杏樹,那是她經常發傳單的地方。她喜歡漢服,有時候穿著漢服去發,哪怕發了一晚上,最後只拉來一個學員,交的培訓費也不貴,只有兩三千塊,她也覺得好開心。和以前接觸的成千萬上億的項目相比,這些什麼都不算,她知道,在設計院的時候,她並不是為自己而活。

現在, 林夕覺得什麼都是新的,有了新的畫室,新的學員,這些都象徵著新的人生。有一天,她跟閨蜜去逛商場,在小鵬汽車的體驗店裡看到小鵬P7,這輛車第一眼就吸引了她,只試駕了一次,她就覺得感受很棒,交了定金。

小鵬汽車一直秉承探索未來出行方式的理念,將科技與汽車結合,力圖在出行方面實現我們原本以為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想像。 林夕之前也沒有駕駛過智能汽車,但小鵬「探索」的精神,和她離開設計院、探索新的人生的態度不謀而合。她想做出些看得見的改變,第一步重塑人生,就從選擇小鵬P7這輛新的代步工具開始。

林佳穎林夕一樣,從非洲回國後,她也買了一輛小鵬汽車,方便她生意上的往來和接送孩子。2018年, 林佳穎生下第三個孩子後,很快開始打理起了自家的農場,緊接著,又跟朋友一起開了花店。到了疫情發生的時候,因為隔離,好多人吃不上新鮮的菜和肉,她又做起了社區生鮮。這一點頗像她在非洲的時候,生鮮講究時效,每天早上,她要六點多起來,白天應付客戶,到了晚上,還有三個孩子在等著她哄睡。

有一陣子,她也反思過,是不是太想證明自己,忽略了自己,也忽略了孩子?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身體垮了之後,她吃了一段時間的藥,孩子也沒照顧好,以前她想的是,請個阿姨在家裡幫忙管孩子,自己出去忙工作,但現在她柔軟下來,覺得應該多陪陪孩子。

林佳穎和孩子在一起。圖 / 受訪者供圖

「我臣服於我自己了。」這也是 林佳穎的選擇。32歲的她本來就是個愛美、熱愛生活的人,起先是丈夫送了他一台小鵬G3,她想等丈夫回國後給丈夫開,後來她又用自己做社區生鮮賺的錢買了一輛小鵬P7。

在小鵬的車友會裡,她很活躍,經常參加活動,有時候,跟她不熟的人聽說她有三個孩子,第一反應總是,「你家真有實力,在深圳能養三個娃」,還有些時候,會有人說,「羨慕你嫁了個好老公」。面對這些評價,她很無奈,旁人對女性的凝視里,就沒有隻靠自己的故事類型嗎?現在的 林佳穎已經明白,比起依靠他人,人生的自我探索更重要。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回到上海的康蕾也做出了選擇,她恢復了上海戶籍,進入廠里工作。現在,她和丈夫退休後最熱衷的事情之一,就是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這是許多人夢想中的晚年生活。他們去過幾十個國家,登上了瑞士的私人遊艇,看到了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在雪梨感受了颱風,在海洋里登上了大堡礁。2015年的時候,她和丈夫還專門回到了以前知青待過的農場,提了一大堆東西,想找當時救過她一命的村民,可惜對方已經去世了。

康蕾在瑞士雪山。圖 / 受訪者供圖

每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康蕾活到72歲,想明白了,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現在的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是吧,要張揚個性,要探索自我,我們也趕上了。」她和丈夫也買了一輛小鵬G3,70多歲的智能汽車車主,很罕見,但對這樣的老兩口來說,似乎也並不意外,開著小鵬G3,他們準備和它一起去探索未來的人生。

無論是 林夕林佳穎,還有康蕾,她們都有一些女性共通的特質:勤奮,勇敢,熱愛生活,探索不止,在自身的至暗時刻,這些品質能引導她們往光明的地方走,她們在不同角色和身份中的每一次變化,就像小鵬智能汽車過往走的每一步一樣,都是深度探索自我,表達自我,做自己的英雄。

《大魚海棠》里有這樣一句台詞:「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你不妨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林夕現在也越來越好了,新的困擾只剩下去哪兒找一個愛的人。她的「木木夕美術」工作室已經開到了第三家,不用怎麼發傳單了,靠口碑就會有新的家長帶著孩子來上課,她曾經支教時認識的索南卓瑪,現在也和她一起在重慶教孩子們畫畫。

林夕又能看見色彩了。有一天,她路過重慶的街邊,馬路中間的綠化帶里的花開了,她覺得真好看。她有些奇怪,以前怎麼就沒有發現呢?

每人互動

你身邊有和她們相似經歷的女性嗎?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Wr3D3gB9EJ7ZLmJBW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