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才女和名媛窠臼的林徽因

2020-04-02     中國婦女報

今天(4月1日)是林徽因的忌辰。1955年的今天,她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著「建築師林徽因墓」。

市面上有關林徽因的各類傳記版本不勝枚舉,但鮮有認真書寫,歷史中的林徽因被淹沒在凡世的塵埃中。《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是作者陳新華第二次執筆寫林徽因。她在書中構建出兩幅圖景,一個是作為新型知識女性的林徽因,另一個是從父輩到林徽因、梁思成和他們的朋友們從末代的「士大夫」轉向新型知識分子的命運圖鑑。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膾炙人口的詩句是金岳霖在林徽因追悼會送上的一副輓聯。美則美矣,但林徽因的一生絕不只是「一身詩意」和「四月的天」。

關於林徽因,市面上流行的各類傳記版本不勝枚舉,不少見諸報端網絡、連篇累牘。據多年來致力於林徽因研究的學者陳學勇說,「林傳之多幾乎要與張愛玲傳記相當了。」

這些文字或是迎合大眾對花邊逸聞的追逐,或是對資本市場的曲意逢迎,間或有認真的書寫,但大抵還是將林徽因刻畫成世俗的網紅臉,一個民國時期的才女、美女、名媛、情種模樣,於是歷史中的林徽因竟這樣被淹沒在凡世的塵埃中了。

對於《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1月版)的作者陳新華而言,這已經是她第二次執筆寫這樣一本以林徽因為主線的專著。

從2003年的《百年家族:林徽因》到2020年的《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她以兩種敘事方式完成了兩個關於林徽因的故事。

「10多年前,我完成的是一個人年表一樣的一生。10多年後,我試圖探究一種命運,在劇變的、憂患的時代下,個人乃至一個群體的命運。」

在這本前所未有的厚重的林傳大書和近百頁的注釋、索引中,作者構建出兩幅圖景:

一個是作為新型知識女性的林徽因,她的個體成長和生命體驗;

另一個是從父輩的林長民、梁啟超到林徽因、梁思成和他們的朋友們,從末代的「士大夫」轉向新型知識分子的命運圖鑑。

一個獨立自主、成長中的

新時代女性

到底是怎樣的林徽因?

無論是對於讀者,還是這本前後浸透了作者近20年時間檢索、考證、思考、完善之功的傳記來說,這都是一個必先回答的問題。

書中,作者對圍繞在林徽因身上的「傳言」一一做出回應——徐志摩、金岳霖在林徽因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太太的客廳》的前因後果、凌叔華為什麼要爭著保管徐志摩遺書……

1932年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來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不為迎合、不為獵奇,但見一個歷史學人對史料運用的功力和秉筆直書,從日記、信件、家書、回憶文字等舊史料中打撈出歷史的真相,展示一個真實的林徽因,一個從傳統家庭生長出、帶有「新女性」的行事風格,一面備受寵愛、一面又備受爭議的林徽因。關於過往那些從歷史的故紙堆中扒出的鴛鴦蝴蝶夢,我想,也該就此終結。

同為女性,即便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作者依然展現出與林徽因的深深共鳴,這是一種解讀的深度,也是一種觀照的視角,為讀者呈現了關於林徽因,以及她的母親何雪媛、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陸小曼、才女冰心、凌淑華等的女性書寫。

在描摹林徽因的愛情、婚姻、家庭、事業的時候,在書寫她作為女兒、妻子、母親角色的時候,作者的女性自覺為讀者展示了一個獨立自主、成長中的新時代女性形象,一個詩人林徽因、一個建築師林徽因,人性中有光和影、明和暗的林徽因。

作者在文中引用林徽因之子梁從誡的話,這樣寫道,「在舊時代……她雖然也在大學教過書,寫過詩,發表過學術文章,也頗有一點名氣,但始終不過是『梁思成太太』,而沒有完全獨立的社會身份。」

在1949年之後,建築師林徽因則讓她「感到興奮與驕傲」。而本書對抗戰中、1949年後的林徽因的描寫也是迄今林傳中筆墨最為豐厚的。

林徽因測繪正定隆興寺。來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此外,作者還細膩地刻畫了林徽因母女新舊兩代女性的世界,展現了經過五四運動洗禮,中國社會開始有的女性意識萌芽,以及張幼儀等女性個體時代下的心路。當然,這或許只是本書的一個副產品。

末代「士大夫」轉向

新型知識分子的命運圖鑑

作者說,「林徽因恰好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和連接點,她的成長、她的經歷、她的生活、她的交友可以串起整個民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群像。」這也就是那個托起林徽因的更為宏大的故事。

1924年春,徐志摩、林徽因陪同泰戈爾遊覽北京法源寺

民國以降,正是社會精英階層經歷大變動的時代,是像林長民、梁啟超這樣集道統與政統於一身,以參政議政為己任的「士」轉向對政治議而不參,專做學問的知識分子的時代。

正如歷史學家羅志田所言,民初的知識分子雖然有意識要扮演新型的社會角色,卻在無意識中傳承了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及其對國是的當下關懷。身已新而心尚舊……這也正是作者在書中反覆書寫的「安身立命的那個東西」。

書中,作者著意完成了一個「士」的形象就是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他的一生始終追隨政統,最終在追隨郭松齡反奉中遇難,享年49歲,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而林徽因對父親的評價則是一句話,「他像晉代士大夫,清談誤國。」這也道出了林徽因這代知識分子的轉變。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

不只林徽因,還有梁思成和他們的朋友圈,作者將之作為轉變路途上承前啟後一代人的群像加以刻畫。

他們的幼年接傳統餘緒,青年經「五四」洗禮,留學歐美,壯年帶著使命和責任在苦苦追索。作者筆下再現了這一代知識分子在劇變、憂患的時代下的來路與歸途、勇氣與堅持、軟弱與改變、浮沉與思考。這也是本書的終極追索和思考。

不同於一般的傳記,本書更勝在作者的書寫技巧、歷史技藝和文化情懷上。

對於這史詩般的長歌,作者沒有局限於一般編年體的敘事,也很難看到宏大場面,而是以一種個人化的敘事方式、對人物的細緻體察、生活中的點滴細節來解構這個時代。

這個解構的過程作者形象地稱之為「剝洋蔥」,人生的黑與白之中,有多少不可言說的灰色地帶?(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語)而「對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做的是尋找真相,不神化,也不妖魔化,看到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有真實質感的人。」

短暫的榮耀、持久不息的疑問和困惑、在孤獨和寂寞里走到生命的盡頭,這是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交響,大概也是「風雨琳琅」表達的真實含義吧!

2020年的小湯山:重啟再戰疫,有序從容

女報記者武漢紀事〡「是武漢人幫助我們一家渡過了難關」

戰疫封面人物〡陳薇院士果斷點將:「遲象陽負責!」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蔡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V3AN3EBnkjnB-0zSbAy.html





















雷神山67天

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