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個人,要想成大事,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會一事無成

2020-05-17   賺錢做生意

原標題:王陽明:一個人,要想成大事,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會一事無成

一個人,要想成大事,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會一事無成;這條天規就是:專注才能精進,用心方有大成!悟透了,你就不會平庸

王陽明一生,專注於聖人之道,用心良苦,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其著名的「龍場悟道」,也是專注和用心的典範。不僅是在聖人之道上,王陽明每做一事,都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和用心,比如,他在書法和文學上高超造詣,也充分體現了「專注才能精進,用心方有大成」這一天規的重要性。

王陽明的書法,一掃明朝當時無風無骨的庸俗之氣,追求天性與自然,形成了清新健朗的風格。與其同代的紹興人徐渭說,人們評價王羲之書法時只提他的作品,而今人評價王陽明書法時卻先嘆服於他的心學,再想到他的作品。後來許多學者認為,心學亦通書法,悟得心學「至道」,書法自然高妙,這正是王陽明書法的獨到之處。

據相關資料記載,王陽明曾用一段時間專注地練習書法,從此之後不斷在書法上用心。漸漸地,他的書法越來越有大家風範,揮毫隨意自然,筆韻精湛而不失法度,最終集各家之長而自成一體。

不僅是書法,王陽明的文學創作也很受一些文人學者青睞。王陽明寫文章講究立心、思誠,注重真性真情的抒發,他的文學作品中充分表現了他對「道」的追求。他曾說:「勿憂文辭之不富,惟慮此心之未純。」他強調,只要以專注和至誠之用心看待創作,不斷精進,一切的形式、技巧才都會隨之而來。

我們可以延伸開來說,一個人,只有保持專注和用心才能有創造性的工作成果,才能不斷精進,有事業的大成,才絕不會平庸。

不僅是王陽明,古代其他傑出人物,做事也都追求專注和用心,在到達一定境界後,往往還被稱之為「道」。

比如,春秋時的神廚皰丁曾當面為梁惠王宰牛,他手藝高超,用刀時發出的聲音節奏鮮明,像樂曲一般。梁惠王誇他手藝絕妙,問他如何做到的。他說:「臣喜好的是道,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和一般人一樣看到的是一整頭牛;但三年之後,我眼裡就只有牛的肌肉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而現在,臣只是用精神去感知牛,然後沿著牛骨間的空隙下刀,一切都依順它本來的結構。

「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割肉;技術一般的每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骨頭。現在,臣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新磨的。為什麼呢?因為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沒有厚度,這樣一來,臣下刀時遊刃有餘,所以用了十九年刀刃仍像新磨的一樣。即便如此,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緊要地方,我還需要小心翼翼地仔細看著,把動作放慢,刀子輕輕一動,整頭牛骨肉分離,如土委地……」

梁惠王說:「好啊!聽了你的話,我學到了養生之道!」

皰丁從事著很普通的職業,但卻因為做事專注,用心鑽研,成了自己領域的「高手」。他以解牛的「小技」悟道,從而使文惠王明白了「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其實,從「雕蟲小技」中領悟大道的故事並不鮮見,只要人以至誠之用心,專注於技藝,都能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甚至終至「悟道」的境界。

如今,人們不再像古人一樣執著於「道」,而是追求事業的成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儘管目的不同,但基本途徑卻仍然是一樣的:用心把工作做到極致,不斷精進,成為所在領域的「高手」,就能贏得成功,成大事也不難。

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工作,練習何種技藝,要想成就一番大事,都要專注於技藝的提升,都要用心做好每個細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像王陽明一樣,拋開功利之心,將自己的至誠之心融入事業,牢記「專注才能精進,用心方有大成」這一天規,這樣,才能不斷獲得更深的體會,最終獲得大成,至少,絕不會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