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國時期的五虎上將,趙雲早已戰功赫赫威震八方,最早投身於公孫瓚名下。而趙雲絕不是貪圖富貴之人,在當年跳槽時,拒絕了實力強勁的袁紹,更放棄曹操許諾的官職,選擇了四處漂泊的劉備作為歸宿。
(壹)我是常山趙子龍
(公孫瓚)
公孫瓚雖然出身顯貴,但因母親身份低賤,以至於公孫瓚只能在成年後擔任郡中小吏。作為三公之首劉寬的徒弟,與王邑、傅燮、魏傑等人為同門。因為相貌英偉,聲音洪亮,深得侯太守器重,在娶了侯太守女兒為妻後,得以成為中郎將。
在手握第一桶金後,公孫瓚在一次和鮮卑隊伍的作戰中,成功殺死數十人,雖然己方也損失數十人,但其名聲大振。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而公孫瓚也抓住機會,在邊關屢立戰功,大敗張純等人,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
(公孫瓚)
191年,青州三十萬黃巾軍集結攻打渤海,而公孫瓚在提前得知消息後,率領兩萬鐵騎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敵三萬餘人。其餘黃巾軍四散奔逃是時,受到公孫瓚圍追堵截,再次造成數亡人死亡,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也就是在這一年,趙雲作為常山郡的代表,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
因為公孫瓚生性多疑,且為人自負,在《三國志》中記載趙雲投奔之時曾受到公孫瓚的盤問:
「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
可見公孫瓚對於趙雲的投奔沒有完全信任。
(趙雲)
雖然如此,趙雲依舊憑藉其過人的實力,得到公孫瓚的重用,跟隨公孫瓚征討黃巾軍。與此同時,劉備此時也依靠於公孫瓚名下,這給了劉備和趙雲第一次朝夕相處的機會,從此以往,趙雲成為了劉備深交之友。甚至在公孫瓚的指派下,隨劉備出征抵禦袁紹。
直到趙雲兄長病逝於常山郡,他才向公孫瓚表明去意,準備歸鄉。劉備也是精明之人,在明知趙雲此次離去將無歸期,於是緊握趙雲之手不舍別離。也正是在公孫瓚這裡相處的機會,奠定了趙雲未來將依附於劉備帳下,甚至為其七進七出長坂坡的豪情。
(貳)為何單單兄長的離世,趙雲就要永遠的辭別公孫瓚?
(趙雲)
趙雲在第一次見到公孫瓚,並且與其交流過後,其實就明白公孫瓚並不是一個好的歸宿。因為公孫瓚對其出生於貴州耿耿於懷,害怕趙云為袁紹氏,所以做事和交流總保留三分。但因初見趙雲時,感受到其身上具備的力量,所以才重用了趙雲,但也僅僅在軍事層面上。
《三國志》:「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而劉備也正是看到趙雲的身姿和其作戰的本領,才欲與之交心,而和公孫瓚不同的是,劉備身處的位置和趙雲跟親近,並且劉備善於待人處事,他發現了連公孫瓚還不知道的軍事才能,這也正是劉備在趙雲離去之時,緊握其手的原因。
(公孫瓚)
公孫瓚的名氣是依靠自己的能力打拚出來的,這使得他本人比較驕傲,對於投奔的人才關注度不夠,甚至可以說不重視。
《後漢書公孫瓚傳》: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可見,公孫瓚並不具備像曹操這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卓識遠見。
《三國志·武帝紀》:「知人善察,難弦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
(趙雲)
其次,趙雲生性耿直,不會溜須拍馬一說。他來投奔公孫瓚的最大目的,也是為了救天下百姓。為什麼選擇公孫瓚而不選擇袁紹,根本原因就是,趙雲覺得袁紹擁兵自重,且為私利。而公孫瓚在逐烏桓打黃巾,看起來確實像在救民於水火。
「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公孫瓚)
趙雲對公孫瓚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常山郡時,友人對其的口述。其實,公孫瓚不屬於「仁政」之人,因為其性格暴戾,在戰爭勝利後,甚至會縱容手下搶劫百姓。其中,黃巾之亂公孫瓚害怕劉虞獲得嘉獎,於是暗中殺害了無數給其報信的遊牧族人。
所以,就算和劉虞比起來,公孫瓚都不能算「仁政」者。公孫瓚的這一面,也是在趙雲率常山郡眾人投靠後才慢慢發現的,這使得公孫瓚的形象在趙雲面前大打折扣。這才有了,趙雲假借兄長去世之名,真離開公孫瓚是真。
(叄)為何趙雲的離去公孫瓚也沒有反對?
(劉備)
200年,劉備在被曹操擊敗後,只能依附於袁紹,而趙雲也在建鄴城中和劉備相見。兩位好友相見,有無數話想談,二人同床眠臥聊了一夜。正是這時候,趙雲正式投奔劉備帳下,並且為其秘密招募兵馬,助其擺脫袁紹到荊州投奔劉表。
趙雲從離開公孫瓚開始,其實正處於公孫瓚和袁紹交戰的關鍵時局。這時候的公孫瓚其實是非常急需人才的,但是趙雲的離開,公孫瓚卻沒有阻止甚至沒有反駁,其實和劉備有很大關係。
劉備和公孫瓚早年就已經相識,並且在大儒盧植手下一起學習,成為了好友。而劉備更是在討伐黃巾軍之際,依附於公孫瓚,更能說明其關係頗深。而劉備對於趙雲的喜愛,早已是路人皆知的,所以,這件事情劉備肯定從中作為調和。
(趙雲)
趙雲在離去之前曾對劉備說:「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而這個違背道德的事情,就是劉備早早地邀請了趙云為其效命。以劉備的品性來說,作為公孫瓚的好友,劉備不可能未經公孫瓚的同意就挖其下屬牆角。所以,劉備要趙雲是已經和公孫瓚交流過得。
但趙雲性格直爽,知恩圖報,故不會輕易投誠劉備,這才有了趙雲所說的「不能做有違道德的事。」而這次的放離,這是為劉備的招募而鋪路。可以說是公孫瓚做的順水人情,或者是劉備本身的公關水平過硬。
直到199年,在公孫瓚自焚而亡後的一年,趙雲才放下心中的恩情,決定投奔一個明主。(完)
參考資料:《後漢書公孫瓚傳》、《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三國志·趙雲傳》、《雲別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U44w3QBLq-Ct6CZcw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