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1∶5萬環境地質調查,支撐皖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

2020-01-17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原標題:綜合環境地質調查支撐皖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

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


摘要:通過1∶5萬環境地質調查,對皖江沿江地區環境地質背景、地質資源現狀和主要環境地質問題進行全面總結,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依據;開展沿江過江通道和城市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保障區域重大工程建設安全;對土壤資源開展調查評價成果助,推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搭建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信息平台,推動地質成果信息化建設。

1.項目概況

「皖江經濟帶安慶-馬鞍山沿江段1∶5萬環境地質調查」項目,歸屬於「長江經濟帶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工程。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承擔。項目周期為2016—2018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圍繞皖江經濟帶國土規劃、城鎮發展需求和面臨的重大地質問題,查明地質環境基礎條件和地質環境問題,形成地質調查整裝性成果(圖1),進行皖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構建皖江經濟帶地質環境信息系統,提升皖江經濟帶環境地質工作支撐和決策服務能力。本項目也是「部省合作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的主要依託項目,承擔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集成、信息平台建設和綜合研究。

圖1 皖江經濟帶安慶-馬鞍山沿江段1∶5萬環境地質調查工作進展圖

2.成果簡介

(1)圍繞沿江產業布局、沿江重大工程建設、城市發展、優質農業、用水安全,開展沿江工程地質適宜性評價、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評價、特色土壤資源調查評價和應急水源地評價,服務區域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提升皖江經濟帶環境地質成果的支撐和決策服務能力。編制《支撐服務皖江經濟帶發展地質調查報告》,依託皖江經濟帶多年來地質調查成果編制,系統梳理了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工環地質調查研究成果,提出了皖江經濟帶發展面臨的4項資源優勢和2個需要關注的地質環境問題;針對皖江沿江地區規劃的17條過江通道進行了工程地質適宜性評價,根據對區域及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綜合分析,提出銅陵開發區城市道路過江通道D07北岸軟土深度大,南岸條件相對較好,宜採用「南橋北隧」橋隧結合的方式;銅陵橫港城市道路過江通道D08南岸有殘丘,北岸有約40m的巨厚粉細砂層,下伏有礫石層,建議南岸施工需注意防範砂土液化和管涌等問題;提出了不同地質條件類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面臨的約束性地質因素,蕪湖市地下空間按三層開發進行適宜性評價,0~-5m空間域開發利用適宜性主要受地麵條件控制,-5~-15m空間域開發利用軟土工程地質條件影響較大,-15~-40m空間域開發利用受水文地質條件影響較大,工程地質條件次之,古河道、厚層礫石層是重要因素;宣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面臨的主要地質問題為地形起伏、鬆散層厚度不均、礫石層、基地起伏較大等,對新安慶西高鐵站規劃建設區0~-10m、-10~-15m、-15~-30m地下空間資源開發進行適宜性評價,並對高鐵新區未來工程建設提出建議,保障站區工程建設安全和空間有效利用;在池州、桐城開展特色土壤資源成果轉化應用研究。圍繞富硒土地資源,以建設富硒特色小鎮為抓手,在池州市推動成果轉化,將富硒農產業發展提升為池州市農業產業發展新方向;建立桐城市特色農產品「桐城小花」茶地球化學地質模型,提出了富硒茶開發基地、高標準無性系茶園基地、茶業推廣種植基地等不同類型的茶業發展布局建議,建立了各茶產業開發基地地球化學檔案;圍繞沿江地區供水安全,在馬鞍山和銅陵-蕪湖地沿江地區圈定了2處地下水應急水源地,馬鞍山市沿江應急水源地位於江心洲及當塗縣姜家灣-安民-陳家村,總面積約80km2,銅陵沿江應急水源地位於太平-鍾倉,面積146.3km2,均為鬆散岩類孔隙水。

(2)系統梳理和總結皖江經濟帶沿江地區第四紀地層的岩性、結構、成因等特徵,劃分第四紀地質單元。對皖江經濟帶沿江平原區第四紀沉積環境和沉積相進行系統分析,結合已有區域第四紀研究成果和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劃分標準,進行了以地貌、沉積環境和沉積相為主要標準的皖江沿江平原區「第四紀地質單元」劃分,共劃分為3個一級地質單元:沖積-湖積平原地質單元、洪積-坡積崗地地質單元、殘積-剝蝕丘陵地質單元(圖2)。在此基礎上,根據沉積物的物源及岩性進行二級單元劃分,共分為7個二級單元。

圖2 皖江經濟帶第四紀地質單元劃分圖

(3)總結出不同地質單元的地層結構組合特徵,為區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提供地質基礎支撐。對不同地質單元的地層岩性、結構、構造等特徵進行系統對比分析,將皖江經濟帶沿江平原區3類第四紀地質單元劃分為7類地層結構組合類型(表1)。通過對不同地質單元地層層序結構的總結和歸類,為區域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調查奠定基礎。

表1 皖江沿江平原區第四紀地質單元地層結構特徵

(4)基本查明皖江經濟帶沿江地區水文地質和水化學特徵,評價地下水資源量。以地下水流系統理論為指導,將皖江經濟帶劃分為3個一級水流系統和9個二級水流系統。沿江地區地下水化學類型總體以HCO3-Ca、HCO3-Na·Ca、HCO3-Ca·M g 型為典型, 潛水一般以HCO3-Na·Ca( Mg)為主,說明地下水與大氣降水、地表水關係密切,循環條件好;崗地區地下水呈多樣性分布,循環條件差,受人畜生活影響大;在崗地與沖積平原交接一帶,地下水化學類型呈陰陽離子多要素相近分布,如HCO3-SO4-Cl-Na-Ca型水有出現,離子交換交替現象明顯。參照《地下水水質標準》(DZ/T0290-2015),對皖江經濟帶沿江地區地下水質量進行評價,區內地表水質量較好,Ⅰ-Ⅲ類水占比84%,Ⅵ、Ⅴ類水主要影響因子是氨氮。沖積平原、崗地內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50.19億萬m3/a,基岩山區補給量12428.54m3/a;沖積平原、崗地內鬆散岩類孔隙水儲存量為55.23億m3;鬆散岩類孔隙水中的潛水含水層的可開採量為21.64億m3/a。

(5)建立區域標準工程地質層序,總結皖江經濟帶沿江不同沉積環境下特殊岩土體分布及工程地質特性。基本查明皖江經濟帶沿江地區工程地質特徵,建立了皖江經濟帶沿江段標準工程地質層,共6個工程地質組、18個工程地質層。總結了沿江地區特殊岩土體工程地質特性,分析了土體工程地質特徵與沉積環境的關係和影響機理。

(6)系統查明長江岸線現狀,掌握長江岸線變遷,服務長江岸線生態資源保護。皖江(長江安徽段)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變形式可分為12個河段,河道形態主要為:順直型:約占河道總長的40%;微彎型:約占河道總長的34%;彎曲型(包括鵝頭分汊型):約占河道總長的26%。通過對1985年、2000年、2015年三個時期的遙感影像進行解譯分析,長江(皖江)岸線侵蝕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岸崩,皖江岸崩的類型主要有條形岸崩和窩崩,多發生在分汊河段,尤其是沙洲發育的彎曲型汊道的凹岸,而皖江經濟帶河湖淤積主要發育於長江、巢湖及沿江兩岸湖泊,長江岸線北岸的穩定性總體好於南岸。

(7)地調科研相結合,科技創新提升成果水平。依託「部省合作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平台,推進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理念轉變,推動建立地質調查「皖江模式」,編制皖江經濟帶國土空間綜合調查工作指南,引領安徽省環境地質綜合調查;建立皖江經濟帶承接產業轉移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綜合考慮規劃期內皖江經濟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布局狀況,評價資源環境對社會經濟系統的支撐能力;利用溫度示蹤研究地表水與地下水補排關係,創新皖江沿江地區水文地質研究技術方法;利用Pb、Cu、Cd等非常規金屬同位素開展礦山污染示蹤研究,揭示污染途徑及影響範圍;建立了高光譜數據的採集—預處理—特徵提取—模型建立為技術路線的高光譜調查技術方法。

(8)搭建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信息平台,推進地質工作信息化應用和服務。基於「一張圖」的理念,構建了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信息平台,該平台是「部省合作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的數據和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部省合作項目對接地質雲,進行數據管理、專業應用、成果發布和數據共享的重要節點。包含數據中心管理子系統、「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一張圖展示系統、三維地質建模系統、資源管理系統、專業應用和成果發布與服務5個部分。

3.成果意義

皖江經濟帶1∶5萬環境地質調查基本實現皖江經濟帶沿江段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全覆蓋,全面掌握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構建了皖江經濟帶地質調查信息平台,項目成果以多種方式實現成果轉化和應用服務,為區域國土規劃、重大工程建設和沿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地質支撐。編制了《支撐服務皖江經濟帶地質調查報告》,並通過第一次「部省合作」聯席會議向社會發布;年度成果編制2016/2017/2018三期《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簡報》,呈送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社會效益明顯。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蘇晶文供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SgfuG8B8wMrh2Li-X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