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70載|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2019-10-01     華訊投資

來源:亞當斯密經濟學(ID:adamsmitheconomics)

作者:劉勝軍

建國 70 周年之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 9 月 27 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筆者從中提煉出十大金句

1.中國的發展,靠的是「 8 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的實幹精神。

2.對外開放為中國帶來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轉變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

3.中國體量巨大、國情複雜,治理難度世所罕見,沒有集中統一、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中國將走向分裂和解體,給世界帶來災難。

4.「中國威脅論」既有認知上的誤讀,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也有力量消長帶來的心理失衡,還有出於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刻意歪曲。

5.到 2040 年,中國和世界其他經濟體彼此融合有望創造 22 萬億至 37 萬億美元經濟價值,相當於全球經濟總量的 15%-26% 。把中國經濟發展看作「威脅」和「挑戰」,試圖把中國擠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使中國與世界經濟「脫鉤」,既不可行,而且有害。

6.中國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

7.中華文明起源於內陸和農耕,是內斂、防禦的文明。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中華民族的血液里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在追求發展目標的過程中,中國自然而然地發展了、強大了,但不是想要威脅誰、挑戰誰、取代誰,更不是要在世界上稱王稱霸。

8.世介面臨重新陷入分裂甚至對抗的風險。圍堵遏制、對抗威脅的冷戰思維沉渣泛起,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甚囂塵上,叢林法則、零和博弈找到新的土壤,嚴重侵蝕動搖戰後國際秩序基礎。一些西方國家治理陷入困境,民粹主義泛濫,逆全球化加劇。

9.個別國家把內部治理問題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歸咎於其他國家,動輒採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破壞全球價值鏈、供應鏈、消費鏈,導致現有國際貿易秩序紊亂甚至衝突,使全球經濟落入「衰退陷阱」。隨意「退群」「退約」,既違反契約精神,也違背國際道義。

10.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大國要有大國的擔當。大國之大,不在於體量大、塊頭大、拳頭大,而在於胸襟大、格局大、擔當大。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人為地製造文明衝突,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只能加劇文明間的隔閡,使世界陷入分裂與對抗。

以下為《白皮書》內容精選

前 言

70 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

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仍然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中國人民還需要繼續艱苦奮鬥。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同時,全球深層次矛盾突出,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多。

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從 1952 年至 2018 年,中國工業增加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 970 倍,年均增長 11% ;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增長 174 倍,年均增長 8.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增長70倍。2018年中國經濟規模為13.6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20.5萬億美元。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多項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科技發展成就顯著,「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青蒿素、高速鐵路等重大科技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對外貿易持續增加,2009 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出口國、第二大貨物進口國,2013 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外資大幅增加,日益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熱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人民生活極大改善。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 1978 年的 7.7 億人,下降到 2018 年的 1660 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 97.5% 下降到 1.7%,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70 年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 35 歲,2018 年達到 77 歲,遠高於世界平均預期壽命 72 。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全球民生福祉報告顯示,過去 10 年中,中國排名上升 25 ,在受調查的 152 個國家中進步最快。

中國的發展成就是辛辛苦苦幹出來的

中國的發展成就是辛辛苦苦幹出來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近 14 億人口的大國,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唯有奮鬥,別無他路。中國的發展,靠的是8 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的實幹精神,幾代人馳而不息、接續奮鬥,付出別人難以想像的辛勞和汗水;靠的是「自己的擔子自己扛」的擔當精神,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不輸出問題,不轉嫁矛盾,不通過強買強賣、掠奪別國發展自己;靠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不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老路,不照搬西方國家發展模式,而是結合中國實際、總結經驗教訓、借鑑人類文明,敢闖敢試,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開放是共贏之路

1978 年至 2018 年,中國累計吸引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 20343 億美元,累計設立近 100 萬家外商投資企業。2018 年,有 49.2 萬餘名外國留學人員來華學習。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提質增速。2001 年至 2018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年均增長 13.6% ,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6.8 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進口額年均增長 16.5% 。

2018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1430.4 億美元,是 2002 年的 53 倍,年均增長 28.2% 。

對外開放為中國帶來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轉變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創造熱情,顯著提升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水平。同時,中國的開放發展,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開放投資與服務貿易,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和就業。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全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中國出口產品品質優良,滿足了國際市場需求,減少了民眾支出,降低了通脹壓力。

中國開展對外援助 60 多年來,共向 166 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近 4000 億元人民幣援助派遣 60 多萬名援助人員,700 多人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先後七次宣布無條件免除重債窮國和最不已開發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務。

中國道路

道路決定命運,發展道路的選擇對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至關重要。一個有著近 14 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中國必須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70 年來,中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是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正確發展道路並且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這是一條從本國國情出發確立的道路。中國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採東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鑑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這是一條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民主權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是一條改革創新的道路。通過改革創新破解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是一條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參與和推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這是一條全面依法治國的道路。中國把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為國家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確保國家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70 年來,中國發展之所以成功,最根本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體量巨大、國情複雜,治理難度世所罕見,沒有集中統一、堅強有力的領導力量,中國將走向分裂和解體,給世界帶來災難。

「脫鉤論」不可行,而且有害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國際上有些人擔心中國會走「國強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既有認知上的誤讀,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也有力量消長帶來的心理失衡,還有出於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刻意歪曲

1979 年至 2018 年,中國經濟以年均 9.4% 的速度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08 年,全球遭遇嚴重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受到重創,中國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應對危機,經濟迅速回升向好,並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20132018 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 28.1% 。有關測算結果表明,2013-2016 年,如果沒有中國因素,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將放緩 0.6 個百分點,波動強度將提高 5.2%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認為,20002017 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指數從 0.4 逐步上升至 1.2中國貢獻了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 35% 。

中國科技創新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2018 年,中國研發支出占 GDP 的比重為 2.19%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2019 年,中國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 14 位,比 2018 年前進 3 名,成為唯一進入前 20 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在高科技領域,中國正在實現趕超,量子通信、超級計算、航空航天、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移動支付、新能源汽車、高速鐵路、金融科技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穩健的中國經濟對世界越來越重要。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2018 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59.6% ,未來人口城鎮化水平將穩步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引擎。新產業新業態快速崛起,信息服務業同比增速高達 30.7% ,移動遊戲、網絡購物、約車平台、旅遊平台、大數據云計算等子行業增速達 30%-50% ,每個子行業都誕生了一批獨角獸企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報告認為,到 2040 年,中國和世界其他經濟體彼此融合有望創造 22 萬億至 37 萬億美元經濟價值,相當於全球經濟總量的 15%-26% 。

經濟運行更穩定、增長質量更高、增長前景可期的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是長期利好。把中國經濟發展看作「威脅」和「挑戰」,試圖把中國擠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使中國與世界經濟「脫鉤」,既不可行,而且有害。

中國有世界上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全球市場。中國有近 14 億人口、4 億中等收入群體,市場規模全球最大。中國消費空間和潛力巨大,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消費增速超過固定資產投資,消費梯度效應凸顯,消費對經濟貢獻越來越大。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認為,在汽車、酒類、手機等許多品類中,中國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場,消費額約占全球消費總額的 30%。未來 15 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 30 萬億美元和 10 萬億美元。

中國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近 9 億人,就業人員 7 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 1.7 億,每年大學畢業生有 800 多萬,人才紅利巨大。中國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定《外商投資法》,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持續放寬市場准入,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中國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健全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的創新保護體系。

聯合國貿發會議《 2019 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8 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延續了下滑趨勢,規模較上年下降了 13% ,但中國實現了逆勢增長,繼續穩居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2019 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 7.2% 。

2017 年 3 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中呼籲各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 760 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 萬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 2.8% 至 9.7%、全球貿易增長 1.7% 至 6.2%、全球收入增加 0.7% 至 2.9% 。「一帶一路」倡議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共享、共同繁榮、共同發展之路。

中國模式

一個國家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並不容易。近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艱辛探索,希望實現國富民強,但真正找到適合自身的道路、實現良好發展的並不多。一些國家盲目照搬或被迫引入西方模式,不僅沒有實現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反而陷入社會動亂、經濟危機、治理癱瘓,甚至發生無休止的內戰。

在幾十年艱辛探索中,中國始終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發展的成功,提振了發展中國家實現國富民強的信心,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的國家和民族,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中國發展的最大啟示,就是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既要借鑑別國經驗,更要立足本國實際,依據自己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決定。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各國可以相互學習借鑑發展經驗,但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家說了算。發展道路合不合適,關鍵要看這條道路能不能解決本國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和現實性問題,能不能改善民生、增進福祉,能不能得到人民的贊成和擁護。

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是每個主權國家的權利。任何國家都不能將自己的模式強加於人,更無權強行顛覆他國政權和政治制度。中國尊重其他國家選擇的不同發展道路,中國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

中國不稱霸的內在邏輯

歷史上確有國家因強成霸,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用西方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評判中國,把西方一些國家的發展邏輯套用於中國,得出的結論必然荒謬失真。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外交辭令,不是權宜之計,不是戰略模糊,而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是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無論自身如何發展,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中華文明起源於內陸和農耕,是內斂、防禦的文明。中國自古倡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中華民族的血液里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列強欺凌,對戰爭和動盪帶來的苦難刻骨銘心,絕不會將曾經遭受的苦難強加給其他民族。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發展是中國的第一要務。中國實現更好發展,關鍵還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以發展促和平、以和平促發展。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當今世界,各國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潮流。追逐霸權,窮兵黷武,只會消耗國力、走向衰亡

中國有發展的權利,中國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作為歷史上曾經遭受欺凌、蒙受屈辱的大國,中國發展的目的是贏得尊嚴和安全,讓歷經苦難的人民過上好日子。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中國自然而然地發展了、強大了,但不是想要威脅誰、挑戰誰、取代誰,更不是要在世界上稱王稱霸。中國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的命運由中國人民說了算。沒有任何人能夠剝奪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擋中國向前發展的步伐。

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人利益為代價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國家不要指望中國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任何人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1 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全球發展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國際力量對比日趨均衡,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更加深入,世界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大變局催生新的機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大變化,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近幾十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歷史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 2008 年已經超過已開發國家,到 2018 年占世界經濟比重達到 59% 。

科學技術是引領大變局的革命性力量。現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大量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人類社會處於生產力大發展大躍升的前夜。

大變局充滿風險和挑戰。大變局深刻複雜、變亂交織,各種新舊因素、力量、矛盾相互疊加碰撞,大國關係、國際秩序、地區安全、社會思潮、全球治理深刻重塑,國際局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越來越大,世介面臨重新陷入分裂甚至對抗的風險。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增速放緩,資本過度逐利導致貧富分化持續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全球公共和私人債務高企,部分新興經濟體出現較大金融動盪,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圍堵遏制、對抗威脅的冷戰思維沉渣泛起,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甚囂塵上,叢林法則、零和博弈找到新的土壤,嚴重侵蝕動搖戰後國際秩序基礎。一些西方國家治理陷入困境,民粹主義泛濫,逆全球化加劇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又一次站在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面對困難和挑戰,希望和信心尤為重要。世界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益增多,但求和平、謀發展的時代潮流不會改變;國際格局深刻演變,但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不會改變;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遭遇逆流,但經濟全球化大勢不會改變;國際秩序之爭激烈複雜,但國際體系變革的方向不會改變。

大國擔當

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斗,則世界亂。歷史上追逐霸權、結盟對抗、以大欺小的國際關係,為世界帶來混亂甚至戰爭。當今世界不僅面臨發展困境,還面臨深刻的規則危機、信任危機、秩序危機。一些在長期國際實踐中形成且被各國普遍認同和遵守的規則規範和道德觀念被拋棄和踐踏,一些事關戰略穩定和全球福祉的國際條約和協定得不到履行甚至被撕毀和破壞。

大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力量,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關鍵因素。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大國要有大國的擔當大國之大,不在於體量大、塊頭大、拳頭大,而在於胸襟大、格局大、擔當大。大國要以人類前途命運為要,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擔負更大責任,而不是依仗實力對地區和國際事務謀求壟斷。大國之間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才能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大國要加強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當好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壓艙石。大國之間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堅持換位思考和相互理解,通過溝通和協商以建設性方式處理矛盾和分歧。大國對小國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獨尊、強買強賣的霸道。任何國家都不能隨意發動戰爭,不能破壞國際法治,不能打開潘多拉盒子,出現矛盾和問題,要通過平等協商處理,以最大誠意和耐心,堅持對話解決。

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契合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的時代潮流。歷史上的經濟全球化,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各國人民從中受益,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積存了不少問題和弊端,經濟全球化出現回頭浪。目前經濟全球化模式,難以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呼聲、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以及已開發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個別國家把內部治理問題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歸咎於其他國家動輒採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破壞全球價值鏈、供應鏈、消費鏈,導致現有國際貿易秩序紊亂甚至衝突,使全球經濟落入衰退陷阱

經濟全球化出現一些問題並不可怕,不能因噎廢食,動輒「退群」「脫鉤」「築牆」,改革完善才有出路,必須在前進中解決問題。各國應攜起手來,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經濟全球化。新型經濟全球化,應由世界上各個國家共同參與、共同主導;應繼續堅持和維護已經被實踐充分證明是正確有效的貿易自由化、多邊貿易體制等規則體制,並不斷創新、完善和發展;應消除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叢林法則與零和博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真正實現民主、平等、公正、合理。

當前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將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深刻影響,既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新的嚴峻挑戰。各國應立即行動起來,以全人類命運與共的視野和遠見,共同構建新的全球治理架構。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技術創新在法治軌道和公認的國際準則基礎上運行,由人類主導、為人類服務、符合人類價值觀。

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是國際貿易的基石,為推動全球貿易發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增進各國人民福祉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採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不符合市場規律,不符合國際規則,與世界貿易組織基本原則背道而馳,導致國際貿易萎縮,甚至可能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各國應攜起手來,堅定支持多邊主義,旗幟鮮明地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捍衛世界貿易組織核心地位和基本原則,維護自由、開放、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維護髮展中成員合法權益和發展空間,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核安全公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國際公約,基於各方共識形成,符合世界各國利益,各締約方都應嚴格履行,不能合則用、不合則棄。隨意「退群」「退約」,既違反契約精神,也違背國際道義。遵守規則必須是公平的、雙向的,不能採取「實用主義」「雙重標準」,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

文明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文明是平等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明是包容的,人類創造的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人為地製造文明衝突,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只能加劇文明間的隔閡,使世界陷入分裂與對抗

結束語

回首波瀾壯闊的 70 年,中國人民為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不會驕傲自滿、止步不前。新時代的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不會改變,與其他國家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決心不會改變,與世界攜手同行的決心不會改變。未來之中國,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當今世界,既充滿機遇和希望,也存在變數和挑戰,世界各國的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緊密相連。每個國家都和世界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只要目標一致、團結起來,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就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RQThm0BMH2_cNUgjWZ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