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景點拍照的旅行早out了,會玩的人都去逛菜市場了

2019-06-19     走著瞧旅行


文 | 圓太太&甜十七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過一句話:

「不逛菜市場的旅行,等同於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

因為真正的生活,是從你決定當晚買哪幾樣小菜或哪一條魚開始的。

而真正的旅行,比起奇特的景觀,那些藏在菜市場裡的濃濃市井味道更讓人沉迷。

人們常說,旅行就應該像當地人一樣去生活。

所以如果你旅行到一個新的城市,一定要記得去逛逛當地的那些菜市場。

去看看那些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不閒不忙的跟那些檔主們嘮嘮嗑,聊聊他們當地的特色以及風俗。

因為人生最讓人貪戀的,不過就是那一抹煙火氣。

01 菜市場裡藏著最真實的生活


菜市場給人的第一感覺,總是顯得市井又挨擠。

拉著手拖車的人們,和汽車、賣菜車、摩托車、自行車,在路上交錯接踵;

叫賣聲、車笛聲、閒談聲,在空氣里交織,顯得熱氣騰騰。

再光鮮的人到了菜市場,也變得「小家子氣」,跟著討價還價,完全融入了柴米油鹽的行列。

廈門第八市場,最常見的,是海鮮。

八市緊挨碼頭,對面就是鼓浪嶼,不少剛下船的漁民直接在八市擺攤開賣,所以八市的海鮮多是一手鮮貨,新鮮又便宜。

聲名在外,蔡瀾和謝霆鋒都曾經到訪過的。

八市不僅有幾十年前一樣的南洋騎樓,也有幾十年不變的飲食男女。

八市裡有一家深夜燒烤攤,每晚去都是爆滿。

老闆用最新鮮的蚝,挑撿出個頭大的,現剖,現烤,連湯帶水,加上蒜蓉是絕配。

江浙的菜場,最常見的是蔬菜瓜果。

春天一到,就會上演「老三篇」:春筍、草頭,馬蘭頭。

把馬蘭和著春筍拌一個涼菜,就是本地人最喜歡的春天美味菜肴。

北京的外國人多,這件事全都體現在三源里菜市場里了。

逛個菜市場像是出了個國,各色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的世界食材。

上至帝王蟹、龍蝦、松茸,下至豆芽茄子瓜果,讓你get到這座城市的與眾不同。



02 菜市場裡有最驚喜的美食


原來菜市場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美食廣場。

菜市場空氣里的香味常常複雜又濃重,只因一家接一家的小吃檔,還沒有買完菜呢,肚子可能就已經飽了。

成都青羊小區菜市場,這裡的菜價特別便宜,便宜的菜帶來旺盛的人氣,這也就催生了一大堆的美食老字號。

黃傘肺片,鼎鼎大名在外,是經常要排隊的,不過排隊的不耐煩,總是能被收穫美食後的喜悅衝散。

對於住在附近的成都人來說,吃黃傘肺片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假如哪天家裡沒菜,就去稱點拌肺片,拌牛肉。

老熟人會記得加上5元的筍子,讓肺片的口感更加豐富。

眼鏡面的老闆,驕傲地在招牌上寫著:創於1989年。

每天早上現炒的炸醬加上紅油海椒,香味勾得很多人甚至穿城過來吃。

店子每天早上6點鐘開鋪,7點鐘開賣,中午1點就收攤,一晃,這樣的日子就過了30年。

現炒的炸醬,給到食客們足夠的誠意。

除了現成的美食,菜市場裡還有不少成就美食的大功臣。

長沙南門口菜市場的街上,總是很難不聞到火培魚的香味兒。

烤好的魚整齊擺在攤位上,沒烤好的還在鍋里翻滾,滋滋滋,你的唾液腺已經開始工作了。


火培魚買回家,加點干辣椒,蒸個火培魚飯,是老湖南人的集體記憶。

現在超市裡有很多袋裝火培魚,但懂吃的人都會來菜場買這種現炸的,不幹,更有嚼勁。

還有這一盆一盆的剁辣椒,讓你再清楚不過,自己是在長沙。

南門口菜市場裡的這家剁辣椒店非常出名,每天來的人絡繹不絕。

木瓜條、蘿蔔皮、洋姜、紫蘇楊梅姜...紅彤彤,辣乎乎,地道的老長沙口味。

無論什麼食材,加上點剁辣椒,馬上就是湖南味兒了。

湖南伢出國留學,吃義大利面也得拌上點兒剁辣椒,胃才能舒服。

03 菜市場裡有最私藏的趣味


每個愛逛菜市場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點,愛逛菜場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的。

無論碰見多難的事兒,他們自會從這個熱鬧市井的地方吸取熱氣,化成自己走下去的力量。

有時,人們會在菜市場裡獵奇。

昆明的篆新農貿市場,已經是一個地道的網紅景點了,遊客們爭相來「打卡」,只因這裡有著各種奇特的食材。

來這裡,就了解了雲南那句老話「綠色的都是菜,會動的都是肉」。

草芽、刺五加、香蓼、刺頭椿、泰國芫荽、芭蕉芯……單聽這些名字,就聞所未聞。

逛篆新市場,是檢驗人類對食材想像力的時刻。

白乎乎在蠕動的竹蟲,在熱油鍋滾一圈後金黃酥脆。

一到春風起,花朵們就大肆湧入菜市場,物類繽紛、花枝招展,花莖同食。

到了雨季,就是野生菌類的世界,種類多到根本叫不出名字,大個頭的常常比手掌還大。

就是尋常的食材,在篆新也給你變出百般花樣。

你只知道是辣椒,篆新有長的短的、紅的綠的、滑的皺的、圓的方的……

一個枇杷,也能賣出N個品種。

有時,人們會在菜市場裡找靈感。

台北士東市場,本來已是有20多年歷史的傳統市場,幾年前,一個設計師團隊利用5天時間,爆改了它。

改造前

改造後

改造前

改造後

審美,本來是浮在生活上空的東西,一旦和菜市場這樣煙火氣的地方結合,竟然讓人生出幾分感動來。

社會就是在這樣的靈感碰撞中,一點兒一點進步的吧。

有時,人們還會在菜市場裡看出世界運行的軌跡

經濟學家薛兆豐,曾在北京三里屯菜市場裡辦了他的新書發布會,他說:

「菜市場是尋常生活的最小縮影,也是經濟學發生的『第一現場』。

這裡有我很崇拜的一群人,他們不是經濟學家,但每天都在運用經濟學原理。

每一款蔬果海鮮的選擇、每一次貨比三家、每一場討價還價,都是經濟學的投射。」


這樣的事情一直在發生,菜市場,因為它的真實,變成了這世上最有包容性的地方。

這裡來者自由,上至天王巨星,頂級名廚,下至平頭百姓,人人通行,這裡是每個人的江湖。

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這裡與真實生活發生連結。

一個人要是心慌了,只要去趟菜市場,一通採買,沾上一身濕乎乎、粘噠噠的煙火氣,那些惱人的焦慮和生之不易全被拋到腦後,只剩下一件事可想:

「今天吃什麼。」

就像古龍說過一句趣話:

「一個人若是走投無路,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因為論這世間的生趣,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那裡。

菜市場從來都不只是買賣的地方,人活到一定時間,菜市場就會成了安慰。

新鮮的瓜菜、水果、魚肉,聒噪的人……

它們都鮮活得能給你無限生的訊息,因為這世間,最深入人心的莫過於這股人間煙火氣。

因為在這裡沒有風花雪月,沒有詩和遠方,菜市場有的,只是腳踏實地和一飯一蔬。

而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而最真實的生活才是最鮮活的,不用貼標籤,不用做旅行廣告,各個城市的風俗民情,就在這股煙火氣里展露無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OLsQWwB8g2yegND4hoG.html